|
|
俄罗斯远东印象记之三 差异中的中俄关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 00:29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俄罗斯报道 中俄两国山水相依,互为对方的最大邻国,在远东地区,记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切交融。俄罗斯《消息报》曾以“中俄永远是兄弟”为题发表长篇报道,这也代表了许多俄罗斯人的观点。 然而,由于历史、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中俄两国在文化等领域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在中俄边境的中方城市,你随处可见中俄双语的广告牌,几乎所有商店里的商品名、价格标签也都是两种文字。中国的边境城市在举办活动的时候,常常会邀请友好邻邦前来共娱和助兴,俄罗斯一些地方文艺团体更是把到中国表演当作发财的机会。目前,每天有大约4000名俄罗斯人涌入中国边境城市黑河,在黑河消费已经成为俄罗斯人的一种习惯。 而在俄罗斯,不管是商场、酒店,还是公共场所,你都很少能够看到中文文字标识。记者在采访中唯一一次见到中文,是在海参崴的一个收费公共厕所,在马桶的正上方,有一行手写的中文:“作为中国人,应该冲洗!”生疏歪扭的笔画,刀子一样刺痛了记者的眼睛。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可是在远东地区,记者并没有捕捉到多少中国文化的影子,感觉中国年的“年味”有些淡。8月20日,在海参崴街头,记者与当地的年轻人交谈,其中一些人对“中国年”并不关心,但很多人想去中国学习、工作、购物和旅游。谈到中国,话题大多集中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很多俄罗斯人向往明年去北京看奥运。 今年初,俄罗斯出台新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商品零售业务,大批中国商人被迫回国。随后的几个月,俄境内蔬菜、水果、服装、家电等商品货少价高,百姓生活质量下降。在国民的呼声中,政府不得已又取消了禁令,大批中国商人重返俄罗斯,商品市场又逐渐活跃起来。 与中国相比,俄罗斯的物价要高得多。记者大致算了一下,在黑河市的中档饭店,七八个人吃一顿饭,需要消费人民币300元左右,而同样的人数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以下简称布市)吃饭,几乎同样的菜品,一个人就得花300至400元人民币。在中国的星巴克,一杯卡布其诺咖啡30元左右,而在俄罗斯,同样的咖啡要600至800卢布,按照目前人民币对卢布1:3.33的汇率,折合人民币要200多元。 俄罗斯的交通比中国好,这不仅体现在道路的畅通上,更主要的是,俄罗斯司机个个都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在布市,记者没有看见一个电子监视器,很多路口甚至连红绿灯都没有,可是道路交通却井然有序。“违章罚款是一方面,但主要是思想的问题。”我们的导游——俄罗斯人老果指着自己的太阳穴告诉记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自觉,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布市、海参崴的马路上,你永远能够看到汽车左转让直行,而决不抢道;过人行横道时,你不用担心有疾驰的汽车会撞到你,司机会停下来,耐心等待行人通过。 俄罗斯的大街上没有小商小贩的沿街叫卖,当然也就没有城管的围追堵截;果皮箱少得可怜,大街上却整洁干净;海参崴总长40公里的公交路线,全部实行免费乘坐。 除了上述差异,中俄两国的文化也存在某些相互误读现象。一直以来,提起俄罗斯,大多数中国人就会想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喀秋莎》,或者是电影《列宁在1918》。一些中国人和俄罗斯人交朋友,也喜欢唱这些歌以示友情。其实,俄罗斯人同样喜欢流行音乐,喜欢街舞,喜欢电影大片。俄罗斯活跃着大批流行音乐歌手和音乐人,时装表演、选秀在俄罗斯也特别受欢迎。 中国的高速发展同样令俄罗斯人震惊。到过中国的俄罗斯人,不论是商人、游客,还是学者、官员,绝大多数都放弃了旧有的偏见和误解,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产生好感。2006年春天,一个俄政府官员组成的考察团来中国长三角地区考察,在苏州工业园高科技园区,所有官员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哈拉少(俄语,意为挺好),想不到中国的发展竟如此不得了!” 然而,到过中国的俄罗斯人毕竟是有限,不少俄罗斯人对中国了解并不多。谈起中国人,一些俄罗斯人会觉得中国人个个武艺高强,一个在中国学汉语的学生告诉记者,没到中国前,她一直以为中国人都是像电影《卧虎藏龙》里那样,能在天上飞来飞去。 俄罗斯的经济在复苏,百姓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但是,人口问题却让俄政府深感忧虑。 最近20年,俄罗斯人口形势持续恶化,十年前,俄罗斯还有1.49亿人,可今天的俄罗斯却只有1.428亿,每年递减70—80万。据导游列娜介绍,俄政府的一份人口问题报告称,按照现在的情况看,到2010年,俄罗斯将只有1.39亿人。“同时,随着老龄化加快,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18.7%上升到2025年的24.9%。” “现在的情况是,俄罗斯需要进口劳动力,但又怕进口中国劳动力,担心降低俄罗斯族在人口中的比重,尤其是在远东地区。” 最近20年来,中俄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GDP不到对方的3/5,现在则是俄罗斯的3.1倍。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胜过自己,心理上不易承受。 差异的存在,并不妨碍中俄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化,如今在俄罗斯,“中国热”现象持续升温,中国茶叶、服装、家电产品和日用品越来越走俏,俄国人对儒学、老庄哲学和“中国风水”越来越感兴趣,俄罗斯报纸上整版介绍莫斯科的中餐馆、北京烤鸭的奥秘、鱼香肉丝和炸烹鸡翅的做法,中式炒锅成为看重健康饮食和迷恋中国菜的家庭主妇的至宝……在俄罗斯平民心目中,“中国”已不再是廉价服装的代名词,而更多地同“时尚”、“先进”和“高档”联系在一起。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