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我眼中的何智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16:20 经济观察报
猪年春节,三条“龙”在我家客厅聚首:除了我与妻属龙之外,另一条来自日本大阪的“龙”,便是女子乒乓世界冠军何智丽。 略施淡妆,黑衣,黑裤,坐在我跟前的何智丽,谈笑风生,显得非常轻松。只有当我拿出照相机给她拍照的时候,她才犯了“老毛病”,脸上的肌肉一下子绷紧,神情不那么自如。我已经掌握她的“规律”,你只要不停地给她拍照,她适应了,也就放松了。 何智丽一直是争议颇多、风波不断的人物。如今,从乒坛退隐的她,淡出了媒体的视线,不再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生活自由自在。 其实,我跟何智丽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我不是体育记者,跟体育圈几乎不沾边。我决定采访何智丽,是1987年她在第三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爆发“不让球”事件的时候。 当时在上海胶州路的老房子里,我见到回上海休息的何智丽。二十三岁的她穿一身运动衣,趿着一双拖鞋,面对着我的录音机,用颇快的语速讲述着。她甚至把“国家队”快速说成“队”。她的表达能力不好,往往很重要的内容,只用两三句话带过,你必须连续追问才能问出点名堂来。 或许正因为我不是体育圈里的人,所以我在采访何智丽之后,无所顾忌地第一次把 “让球风波”曝光于天下,在广大读者中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从此,我成了何智丽一次次风波的目击者。 何智丽反抗“让球” 中国的乒乓世界冠军数以百计,而我却只采访庄则栋和何智丽。我跟踪采访何智丽达二十个春秋。我所看重的不是她在1987年3月所夺取的第三十九届世乒赛金牌,而在于她在夺取这块金牌时反抗“让球”的大无畏精神。 “让球”是中国乒乓球队体制中的肿瘤,是金牌的璀璨光芒下潜伏的阴影。“让球”的要害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那时候,中国乒乓球队不以“让球”为耻,反而鼓吹“让球”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我曾经问她:“当时你想过没有,如果你在决赛时输给韩国选手梁英子,回国之后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她说:“在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这个问题。我坚信,我必定能够战胜梁英子,为祖国夺取金牌!” 后来我在采访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孙梅英的时候,才知道其中的内幕:何智丽小小年纪敢于反抗“让球”,“后台老板”就是中国乒乓元老孙梅英。资深而正直的孙梅英,早就认为中国乒乓球队应当摒弃“让球”。她对我说,“让球”像腐蚀剂,腐蚀着中国乒乓球队的灵魂,弄得个个运动员都得拍领导马屁,不然就叫你“让球”。在何智丽离开北京前往新德里参加第三十九届世乒赛的时候,孙梅英就料到中国乒乓球队领导会叫何智丽“让球”。孙梅英叮嘱何智丽,你当场不要说不“让球”,不然他们会不让你上场。你上了场,真打就是了。孙梅英再三交代何智丽,“你的任务就是夺取世界冠军!如果他们要整你,我来给你顶住!关键在于你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自我,做到临场不慌,稳拿冠军。你拿了冠军回来,我就到机场去欢迎你。一切后果,我替你承担!” 何智丽回国之后,中国乒乓球队领导要何智丽写检查。孙梅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为何智丽奔走呼号,上书中央领导。国家主席杨尚昆说:“不能处分。”人大委员长万里说:“处分何智丽,全国老百姓通不过!” 在巅峰之时离开 回国之后,何智丽在孙梅英指导之下,加紧训练,迎接1988年的奥运会。从这一届开始,乒乓球被列入比赛项目。 作为世界女子乒乓第一号种子,何智丽一次又一次对记者表示:“我的目标就是奥运会的金牌!我是新中国非常幸运的乒乓球运动员。” 她万万没有想到,中国乒乓球队领导早已对“不听话”的她深恶痛绝,竟然把她排除在中国奥运会参赛选手名单之外! 孙梅英又急又气,以中国乒乓球队顾问的名义,在1988年8月9日《中国体育报》发表了《奥运乒乓女队人选之我见》一文,列举何智丽历年的比赛成绩,指出“何是可以作为乒乓球单打最佳人选之一参加奥运会的”。 然而,中国乒乓球队领导置孙梅英和中国乒乓球队大多数队员的意见于不顾,依然决定把何智丽排斥于中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名单之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何智丽显然无法再在中国乒乓球队呆下去,她只能卷起铺盖被迫离开中国乒乓球队。所以,何智丽实际上是被“逼”走的。 “中国人的胜利” 何智丽再度成为争议,是1994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十二届亚运会。当时的中国乒乓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并没有把何智丽放在眼里。 确实,已经整整三十岁的何智丽,离开中国乒乓球队已经六年,何智丽并不被人看好。胸前别着日本国旗,穿一身蓝色运动服的小山智丽在广岛出场了,一路上斩将夺关,斗志昂扬。 1994年10月13日,对于何智丽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上午,何智丽面对代表中国台北队出战的陈静。陈静小何智丽四岁。“三比一!”何智丽赢了陈静,闯进半决赛。下午,何智丽面对中国队的乔红。乔红小何智丽五岁。又是“三比一!”何智丽赢了风头正健的乔红,进入决赛。 晚上,何智丽与中国队主帅邓亚萍争夺冠军。邓亚萍小何智丽九岁,是当时世界女子乒乓的第一号种子。即便何智丽在这天已经连胜两场,但是绝大多数观众都断定何智丽必定输在邓亚萍板下。果真,邓亚萍一上场,就以凌厉的攻势赢了第一局。这时候,谁都以为何智丽必败无疑。然而,何智丽不仅球艺高超,心理素质也极佳。她沉着应战,扳回了一局。紧接着,她乘胜追击,连胜两局,以“三比一”斩邓亚萍于马下! 就这样,何智丽在一天之内,竟以三场“三比一”,连胜陈静、乔红和邓亚萍三员猛将,成了世界乒坛上真正的“王中王”! 何智丽为日本队夺得的这块金牌,受到日本的热烈欢呼,同时也遭到中国球迷的唾骂。许多中国球迷称,他们最反感的是何智丽每胜一个球,都要喊一声“哟西”。当我把此事告诉何智丽的时候,她竟茫然:因为她在日本练球时,已经习惯于喊“哟西”,这就像在美国习惯于讲“OK”一样。 何智丽说,当时的日本报纸评论何智丽夺金,是“中国人的胜利”。因为日本乒乓球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走下坡路,沦为二三流的球队。何智丽来了,为日本夺取了金牌,而在日本人眼中,何智丽是中国人,所以称之为“中国人的胜利”。 日本的生活扫描 何智丽不仅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在日本也是名人。当然,日本人所知道的不是“何智丽”,而是“小山智丽”。 “小山智丽”在日本那么出名,不仅由于她跟小山英之结婚时,日本报纸整版整版地加以报道,而且还在于她一次次夺得金牌。她三次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日本前首相桥本曾说,最喜欢看小山智丽打球。如今,每年的9月30日,日本的一些网站上会标出今天是“小山智丽选手”的生日。 日本是一个很排外的国家,她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女人,能够立足日本上层社会,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和球艺。日本资深乒乓球评论员壁谷卓这样评价何智丽:“在前些年,日本人不知道除了小山智丽选手以外的任何乒乓球运动员,是她让日本人开始关注这项运动的。” 何智丽现在的身份,是大阪池田银行俱乐部乒乓球队的主教练。 1991年12月,大阪池田银行斥资1500万美元为她专门建造一座乒乓球训练馆,成立了大阪池田银行俱乐部乒乓球队。她从那时起,担任这个俱乐部乒乓球队的主教练兼主力队员。何智丽是大阪池田银行的终身职工。有着这样的 “铁饭碗”,何智丽生活稳定。何智丽说,大阪池田银行对她非常照顾,哪怕是天天在家,她也有不错的收入。 何智丽在与小山英之离婚之后,搬出了小山家。2004年10月,何智丽在大阪买了一套四房一厅的新房。何智丽说,新居在大阪很好的地段。那是一幢十三层的大楼,她的新居在第十二楼。她也买了轿车。很多中国球迷难以理解,她跟前夫小山英之既然已经离婚,为什么至今她在日本仍用“小山智丽”的名字?何智丽解释说,这是因为“小山智丽”在日本已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再说,改名的手续又很麻烦,所以她也就没有改。 广东人喜欢喝茶。何智丽受母亲的影响,也喜爱喝茶。没想到,这“茶缘”使她与孙梅英结交,孙梅英也喜欢喝茶。1985年,当中国乒乓球女队访问欧洲时,领队孙梅英与何智丽因常常一起喝茶而熟悉。此后,孙梅英与何智丽结为师徒,在乒乓球技艺上给予何智丽指导,虽说在名义上教练是马金豹,而实际上孙梅英成了何智丽的教练。 她这么评价两边:“上海嘛,故乡,亲切!日本很干净,人的素质很高,但是人跟人之间比较淡。” 何智丽把自己定位于 “吃技术饭”,一辈子要做的事,都离不开乒乓。如今,她在大阪与上海之间牵线,吸引日本朋友投资上海乒乓设施,在上海办一个高层次的中日乒乓球俱乐部。她说:“希望能在中日经济、文化、友好方面,也多做些事情。” 最使何智丽欣喜的是,在2005年5月,当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举行之际,她应世乒赛组委会和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之邀作为嘉宾回到上海。这是何智丽十几年来第一次在上海公开露面。本来,何智丽一直被中国乒乓球队视为乒乓球 “海外兵团”的第一劲敌,中国队帐前幕后想方设法如何打败何智丽,而这一回何智丽却被称为 “海外使团”的友谊使者。从“海外兵团”到“海外使团”,一字之差,仿佛拂去了何智丽头上的阴霾,使何智丽感受到祖国、故乡阳光的温暖。在那些日子里,何智丽总是笑吟吟的,如坐春风。她的服装也是挑选最艳丽的,只是过分涂脂抹粉,在球迷包围着签名之际脸上汗如雨淋。 名女人再婚是一道难题 何智丽“清闲”下来了,平静下来了。她说出了心里话:“我想有个家! 当年,她为了乒乓拼搏,跟小山英之结婚多年,不生孩子。如今,她每次到我家里来,见到客厅的墙上挂着我的孙女的大幅照片,总是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她好几次问及,我的小孙女什么时候会从台北来上海,很希望见见,因为她说自己特别喜欢孩子,尤其是女孩。 何智丽是球场高手,而在情场上并不得意。何智丽生活在日本,在她的四周都是日本人。自从跟小山英之分手之后,何智丽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嫁日本人。在日本想找合适的中国人,并不容易。 我问起她的择偶条件。 她说,头一条就是要忠诚可靠。她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再也不能承受又一次失败的婚姻。她希望找一个忠诚的顾家的男人,能够关心她、体贴她。 她又说,人的长相应当过得去,个子应该比她高一些,最好是上海人,经济条件尚可,年纪嘛,比她大几岁——— 最好不要超过十岁。当然,最好有外籍护照,便于进出日本。 为她介绍男朋友并不容易,最主要的麻烦就在于她的名声。我曾经介绍一位成功男士与她见面。他对何智丽相当满意,再三对我说,她很诚恳,也很老实,惟一的顾虑是结婚之后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他说,如果她不是名人,不是明星,我马上就会娶她。 岁月无情。一年又一年,何智丽的岁数在不断增加,她又很想在成家之后能够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每当何智丽一个人从大阪回到上海,妈妈用上海话叹道:“何智丽,侬一介头荡来荡去,总要有个家呀!” 何智丽渐渐地并不完全坚持自己最初的对意中人的设想。比如,不是上海人,她也能接受。没有外籍护照,她也并不在乎。虽说暂时还找不到很合适的人选,何智丽也不将就。她明白,一旦她重披婚纱,势必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场新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再失败。 2006年9月30日,我出席了上海卢湾区领导为何智丽四十二岁生日举行的庆宴。我挑选了一个巨大的红色福娃,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在我看来,福娃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象征,送给世界冠军的她最恰当不过,同时也祝愿她在2008年能够生下一个胖娃娃。何智丽接过礼物,格外欣喜,在我的数码相机前留下一帧笑容满面的照片。打击越重,越灿烂 何智丽是一个个性极强、好胜心极强的人。她多次对我说,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夺取奥运会金牌。 本来,在她二十四岁那样的最佳年龄,如果中国队派她出征1988年汉城奥运会,她的这一愿望早就实现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尚未取得日本籍的她,只能在大阪家中看电视转播。她先后参加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无奈毕竟已经是 “高龄”运动员,无缘于奥运会金牌。 何智丽说,未能成为奥运会冠军,她为此抱憾终生。体育是竞技比赛,是最公平的。然而,何智丽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由于受到种种体育之外的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她的运动生涯带上浓重的悲剧色彩。 我不由得记起,庄则栋曾用富有哲理的话评价何智丽:“你受到的打击越重,迸发出来的火花越灿烂!”何智丽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次次受到重击、一次次迸发绚丽火花的历程。 (作者为当代著名作家,文章转载自《新民周刊》,有删节。) 叶永烈/文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