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赵武灵王改穿西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 02:30 经济观察报

  马立诚/文

  赵国四面楚歌

  《东周列国志》这样描写赵武灵王赵雍:

  “身长八尺四寸,龙颜鸟喙,广鬓虬髯,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

  《东周列国志》是小说而不是信史。再说赵武灵王并没有留下写真集,他是不是真的这个样子,待考。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知道,诸多古典小说描写武功人物,大都套用这些词汇。古人写文章的缺点之一,是不太顾及细节,只图省事。《东周列国志》的赵雍外貌是个例子。不过,龙颜其实并不好看。按柏杨的说法,“跟虾米差不多”。鸟喙呢,大概是嘴部向前突出。晚上见到这样一个人,你也许吓得半死。这幅尊容,未必是小说作者愿意见到的。

  回到赵国。首府设在邯郸的赵国,是公元前403年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分出来的一个国家。同时从晋国分出来的还有魏、韩两国。赵、魏、韩原是晋国的三家贵族。三家坐大了,根本不把晋国国君放在眼里。斗来斗去,晋国的国君竟然要去朝拜三家贵族。到公元前403年,奄奄一息的大家长——东周周威烈王发挥最后一点符号作用和余热,在接受三家大笔贿赂之后,干脆封三家贵族的族长为国君。于是三个新国出现了,晋国淡出历史。史学界多数意见认为,从“三家分晋”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战国时代,直至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止。司马光的名著《资治通鉴》就从公元前403年写起。

  本文男主角赵雍于公元前326年登基,是赵国第六任国君。

  赵雍闲不住,身体也棒,喜欢深入基层调研,体验风俗民情。好在赵国并不太大,大体上是今日河北中南部到山西东部,以及山东西部这一片地方。按地盘说来,赵雍的管辖权限,相当于今日一位省委书记。赵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跑了一圈,不禁倒抽一口凉气。

  原来70多年前赵国建国之初,是三国中最强大的,魏、韩都差一点。后来南面的魏国重用李悝、吴起,实行变法,逐渐强大,实力超过了赵国,并多次攻赵。赵国西南是摩擦不断的韩国,西边是虎视眈眈的强秦,东边则是强邻齐国。齐国经常攻击赵国,还怂恿小国中山国从东面骚扰赵国。赵国北面是时战时和的燕国,西北则是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胡人部落是游牧民族,不时袭击赵国,掠夺民众、粮食、牲口和土地。

  当时人称赵国是“四战之国”,意思是环绕赵国的都是战争。

  赵雍望着他的国家残缺的边境,想起前几代赵国君主耽误的时间,心情越来越沉重,实在不敢再往下想了。

  “西服”的优势

  从“战国”这个称谓不难猜出,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是什么?是战争。天天战,月月战,年年战。正如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夷门歌》:

  七雄雄雌犹未分,

  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

  魏王不救平原君。

  翻开战国的古史记载,每一页都是兵戈相向、攻城略地,每一页都是血肉横飞、肝脑涂地。

  这就是赵国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比如中山国的国土从东面深深插进赵国国土,赵国几乎裂为两块。这个小国丝毫不把赵国放在眼里,经常袭击赵国,使赵国如鲠在喉。赵国如欲在诸侯中确立大国地位,首先要平定中山。公元前307年,赵雍正是怀着这个雄心,亲率大军进攻中山。出乎赵雍意料的是,赵国的兵车和步兵很快被中山军队击败。赵国不但损兵折将,连边境一些重镇也被中山占领。兵败的赵雍垂头丧气——连小小的中山都对付不了,遑论其他?

  谈起战争中各国的长短,赵国诸大臣滔滔不绝者比比皆是。但是赵雍偏偏把目光牢牢盯住了与赵国交战并不多的西胡——地处赵国西北的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很令大臣不解。林胡、楼烦等部落没有和赵国打过大仗,属于“打一把就跑”的鼠窃狗偷之辈,因此很为赵国大臣看不起。

  其实这正是赵雍的过人之处。

  赵雍看中了胡人什么呢?胡人和赵国军队作战,都是骑在马上。胡人身穿短衣长裤,总之是一身短打扮,动作灵活,上马下马十分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也很迅速。

  赵国就不然了。赵国军队的武器比胡人精良,但绝大多数是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这样的服饰很有威仪,检阅的时候耐看。但要想骑马打仗,就不便了。

  当时中原各大国都是以“带甲”的步兵和兵车为主,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骑兵则很少很少,最多也不过五六千骑。

  战国时的兵车,既不是今天的坦克,也不是罗马帝国的两轮一马式的“驰车”,而是四个轮子,用一匹马或两匹马、一头牛或两头牛拉的方型车。车上面站着两排兵,驾车的居前排中间。进攻时千车启动,黄沙滚滚,势如排山倒海。防御时则成为一个营垒。这是兵车的优势。但是,一遇到胡人的骑兵部队,毛病就暴露出来。兵车笨重,运转困难。追击时像一群乌龟,心急如火,却无论如何追不上骑兵。还没追几步,敌人早已无影无踪。退却时也像一群乌龟,只有身陷重围,被动挨打的份。还有,兵车只适宜在平坦地方作战,地形稍微复杂一点,有个沟坎什么的,就全完蛋,更不用说钻山越岭。而骑兵呢,发动迅速,转弯自如,速进速退,动静也轻,一般的小山小河不在话下。

  再说步兵。众多步卒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无须论证。以人的两条腿,要想跑过马,那是妄想。因此,说到捕捉战机,长途奔袭,速战速决,只好甘拜下风。

  赵雍对此考虑了很久,颇想采纳胡人的骑射战术,进行军事改革。要想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抛弃长袍,像胡人一样短打扮。短打扮不但骑射自如,就是在劳动与生活中也很方便。但是,中原各大国是看重礼仪的国家,服装乃礼仪的重要标志,能说改就改吗?

  李鸿章怎样看服装改革

  赵雍遇到的阻力有多大,今天的人也许难以想象。这里且先不说赵雍,只说比赵先生晚了约两千年之久的李鸿章。两千年可不短啊!想一想,跨越两千年,人们的观念应该发生多大的变化?至少对服装变化这样的事总可以接受了吧。可是,请你看看李鸿章对服装改革的态度。

  1875年11月,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来到保定,拜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他们两人的谈话,有一段涉及到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服装改革的问题,颇为有趣。下面是这段谈话的记录:

  李鸿章:对于贵国近来所举(指明治维新)很为赞赏。独对贵国改变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森有礼:原因很简单,只需稍加解释。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到的,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适合,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对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

  李鸿章:衣服旧制是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

  森有礼: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们同样的事情。距今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看到贵国的服装有优点就加以采用。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

  李鸿章: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是最贤明的。我国的服装织造方便,用贵国的原料即能制作。现今模仿欧服,要付出莫大的花费。

  森有礼:虽然如此,依我等观之,要比贵国的衣服精美而便利。像贵国头发长垂,鞋大且粗,不太适应我国人民。其他还有很多事不能适应。关于改穿欧服,对于不了解经济常识的人看来,是觉得费了一点。但勤劳是富裕之基,怠慢是贫枯之源。正如阁下所知,我国旧服宽大但不轻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怠慢致贫,而想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图新。现在所费,将来可期得到无限报偿。

  李鸿章:话虽如此,阁下对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

  森有礼: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采之用于我国。

  李鸿章: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森有礼:凡是将来之事,谁也不能确定其好坏,正如贵国四百年前(指清军入关之前的明朝),也该没有人喜欢现在(清朝马蹄袖等)这种服装。

  李鸿章:这是我国国内的变革,决不是用欧俗。

  森有礼:然而变革总是变革,特别是当贵国强迫做这种变革,引起贵国人民的忌嫌和反感。

  (《明治维新的再探讨》,1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这一场唇枪舌战的论争说明了什么呢?从李鸿章谈话可以看出,当国权臣对服装改革至为反感,甚至有不共戴天之势。两千年之后的人竟然对服装变化还抱持如此僵化的态度,就可以想见赵雍当时面临的困境了。

  改革预热

  赵雍知道,改穿胡人的“西服”,是移风易俗、更新观念的重要事件。一下子要改变全国的生活方式和军事制度,阻力不会小。他虽然手握君主大权,也不便轻举妄动,于是先找他所信任的大臣暗中商量。第一个召见楼缓。

  赵雍说:“赵国四周都是危险的敌人,如果没有强大的战斗力保护自己,只有灭亡。”

  楼缓不知道他要说什么,沉默着点点头。

  赵雍说到主题:“怎么加强战斗力呢?咱们打仗都靠步兵或者是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结果吃了不少亏。我准备干一件大事,改穿胡人的衣服,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我知道这件事将会有很多人反对,可是我不怕。历史上有高度美名的人,当时大都是受到世俗的谴责。你看如何?”

  赵雍停下来,看着楼缓。

  楼缓兴奋地说:“我过去听你提到过这个意思,也想了好久,觉得这个主意有道理。咱们仿照胡人的衣服,也就能学到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我赞成!”

  赵雍出了一口气,接着又召见元老重臣肥义。他对肥义说:“赵氏先祖创下的基业,我们要很好地发扬光大,不但要保卫好我们的国家,而且要开疆辟土才是。为此,我打算下令全国,一律抛弃传统衣冠,改穿胡服,加强骑马射箭的训练,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我知道,一旦这样做,就会遭到强烈反对,上上下下闹成一锅粥。你看怎么办呢?”

  肥义要比两千年之后的李鸿章更有眼光和魄力,他说:“我听说,做事迟疑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对自己的行为如果总是疑虑,也不可能成名。你既然决心要移风易俗,就别考虑那些人怎么议论了。凡是要建立大功业的人,从不跟世俗和稀泥。成就大功业的人,也从不跟成群结队的人磋商。愚昧的人对已经成了的事情尚且愚昧无知,聪明人在事情萌芽的时候就已经看清楚了。愚昧的人安于现实,聪明的人才能瞻望前程。你主意已定,别再犹豫了!”

  赵雍高兴地大笑起来,说出了一番颇具叔本华哲学意味的话:“我不疑惑穿胡服这件事,我是有点担心天下人耻笑。唉,你说得对。痴汉子高兴的事情,聪明人替他哀伤;愚蠢人所讥笑的事情,贤明人却仔细地审视它。世上人如果都顺从穿胡服的决定,赵国将会得福。算了!即使全国都反对我,我也这样定了。西北诸胡部落和中山的国土,我一定要得到!”

  赵雍得到两个重臣的理解,心里多少有了点底。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雍竟穿着胡服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打扮,一时惊呆了。

  赵雍问众大臣,新的打扮怎么样。大臣们觉得这件事未免太丢脸了,没有人吭声。赵雍环望一周,他的叔叔公子成没有来,心里立刻明白了。原来公子成听说赵雍要改穿胡服,认为是奇耻大辱,干脆称病不上朝。

  服装激辩

  反对的情绪在德高望重的皇族前辈——赵雍的叔叔公子成身上集中表现出来了。守旧势力自然奉公子成为首,坚决抵制胡服。

  赵雍先是派了侄子王绁前往公子成家里,做说服工作。

  王绁拜见了公子成,对他说:“大王已经穿上了胡服,多么希望您和他一起穿胡服会见群臣啊。在家里顺从父母,在朝廷顺从君主,这是古今的准则。现在,叔父大人不肯更换胡服,大王担心天下人将会议论纷纷。改穿胡服的目的,不是为了换个花样娱乐消遣,而是为了迎接艰苦的战斗,建立救国救民的不朽功业。我听说过,只要对国家有利,就是好的行为。任何一项事业,有皇亲国戚鼎力相助,就一定能够成功。大王想仰仗您的支持,来完成胡服骑射的伟大事业,恳求您改穿胡服吧!”

  公子成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知道君主改穿了胡服,恰好我有病在身,不能行动,因此没有去朝拜。现在国王派了你来,我正好也有话说。我听说中国是聪明才智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宝聚集的地方,是圣人推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的地方,是最讲究诗书礼乐的地方,是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方,也是远方外国最向往的地方,是蛮夷作为楷模的地方。现在大王舍弃这一切,却效法蛮夷,穿他们的衣服,习他们的战法,改变传统文化,违背固有风俗,远离中国习惯,已经激起百姓的愤怒。这是一种叛逆行为,愿大王三思。”

  王绁无功而返,回报赵雍。赵雍叹道:“我知道叔叔不是真的病了,他害的是政治病。”于是,赵雍亲自出马,到公子成家探望,来一个面对面辩论。

  赵雍对公子成说:“穿衣服是为了保护身体和实用,讲究礼仪是为了有利于事业成功。圣人因地制宜制定礼节,是为了方便国人有利国家。南越的风俗是什么呢?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在身上和胳臂上刺上花纹,衣服大襟开在左边(传统中国服装大襟开在右边)。吴国的风俗是什么呢?把牙齿染黑,额上刺花纹,用鱼皮做帽子,用粗针粗线缝纫。各地风俗虽然不同,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做事利落。这些例子说明,背景不一样,使用工具也不一样;面对的困难不一样,制度也会有差别。”

  赵雍看公子成默不作声,又接着说:“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去做,不能僵化固执。不同区域的服装变化很多,就算是圣人也不能使他们完全统一。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不要忙着否定它,要看看它有什么道理,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如今叔叔坚持的,是固守传统;我所追求的,是要创造传统。我们赵国,东有黄河、漳河,虽然与齐国、中山处于同一流域,却不擅长水战。从恒山到上党,东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楼烦、秦国和韩国。这些边界地带的部队,使用的是传统武器,缺乏现代化骑射装备,怎么保卫国家?所以,我要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第一是建立水军,严密防守黄河。第二改组陆军,穿上胡人那种利于作战的紧身服装,练习骑射。这样,就可以保卫上党,平定中山。”

  赵雍最后又警告道:“现在叔叔为了固守习俗,违背了赵国先祖要我们保卫和拓展国家的遗训,而且忘记了我们至今还屡屡被人侵略的耻辱,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这里介绍的只是谈话要点,实际上当时的辩论进行了整整一天。一天下来,公子成被说服了。他终于接受了赵雍的决定,第二天就穿着胡服上朝。赵雍于是下令全国改穿胡服。

  但是,反对的浪潮并未完全平息。皇室贵族赵文、赵造、赵俊、赵燕等人又出来阻拦改穿胡服。这大概就是柏杨先生所说的“酱缸”了——传统决不可改变,否则跟你纠缠个没完。

  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位的反对理由。总之,少不得赵雍又一一做工作,劝告他们说:“拿古代学说衡量今天的人,不懂得形势变化。效法古代的规则,不可能治理现代。”说到后来,赵雍实在口干舌燥,简直要昏过去了,不得不大叫一声:“传统那玩意儿,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世界,你们怎么这样不通达?”赵雍气急了,要治赵燕的罪,吓得赵燕赶快穿上胡服。

  在赵雍严厉警告下,保守势力退缩了。

  改穿“西服”是历史转折点

  赵国改穿“西服”之后,国力迅速膨胀。

  公元前306年,即改穿“西服”之后第二年,赵雍就率领着他的新军——现代化骑射部队,向西出击。几年之内,征服了位于内蒙古中部的楼烦和更远的林胡部落,解决了长期困扰赵国的胡族侵扰问题。赵雍在北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开发了边地。接着又在北方修筑

长城,派军队防守,实行民族和睦政策,巩固了北方边疆。从公元前305年起,赵雍又向中山国开战,几年之内灭亡了中山,使赵国合为一体。十年左右,赵国国土扩张了两倍,兵强马壮,成了能够与秦国抗衡的举足轻重的强国。

  梁启超后来曾说,商周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世为中原之患。能够有力抵御并取得胜利的,仅有赵武灵王、汉武帝等四人。梁先生甚至称赵雍是黄帝以后第一人。梁先生的话不免稍有偏见,但他的评价也表明赵雍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赵雍改穿“西服”之后,胡服的优点日益被中原地区民众接受。赵雍倡导的胡服骑射对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方式影响甚巨。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一般都采用马拉车。胡服骑射之后,中原的骑兵发展起来,兵车时代进入骑兵时代,马也渐渐用于骑乘。这就大大加强了各地区的往来,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所以,赵雍改穿“西服”,成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可惜的是,赵雍的雄心壮志,因为选拔接班人出了差错,尽付东流。不但事业全付流水,还搭上了一条性命。赵雍因为宠爱妃子吴娃,废掉早先已经确立的太子赵章,立吴娃所生的儿子赵何为太子,并于公元前299年传位给赵何,赵雍自己成为太上皇。这一切当然引起赵章极度不满。公元前295年,赵章发动叛乱,赵雍在离邯郸不远的沙丘宫被围饿死,赵章也在混乱中被杀。赵国人亡政息,逐渐衰落,最终于公元前228年被秦所灭。由此可见政权交棒之重要。

  两千五百年之后,在亚欧交界处的奥斯曼帝国,凯末尔崛起,建立

土耳其共和国,推行“胡服骑射”——淘汰传统衣冠(宣布戴土耳其帽是违法犯罪),改穿西服。淘汰古老武器,重组军队。他还废掉了学起来比较困难的阿拉伯文字,改用罗马拼音。凯末尔的改革使土耳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时隔古今,地别东西,两位改革人物却同为国家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凯末尔的魄力大到难以想象,而赵雍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没有被传统力量绊倒,反而挑战成功的君主。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