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古典小提琴在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1日 01:17 经济观察报

  秦博/文  

  2005年深秋,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一场别致的音乐会,即所谓的“双雄会”,由中国乐坛两名最火的小提琴家吕思清和薛伟同台献艺,主办方仍嫌不够,特别指出两位艺术家用的小提琴都是瑰宝级文物,顶尖的意大利古琴。

  吕思清用的是一把18世纪的瓜奈利古琴。此琴曾是著名作曲家维尼亚夫的用琴。薛伟的琴更不得了,它是一把18世纪初的斯特拉第瓦利琴。业内公认,18世纪初是斯氏琴的黄金期。此时的斯氏已摆脱其师傅阿玛蒂的窠臼,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斯氏流传下来的小提琴,以这一时期的最为珍贵。据说薛伟为了得到这把琴,变卖了自己在英国的别墅。

  这些噱头足以使这场音乐会空前成功。尽管两位演奏家都有单独开音乐会的实力,但是对更多的外行观众来说,还是要有足够多的热闹才行。

  从那以后,最理想的音乐会模式,就是不但要有小提琴家,还一定要有

意大利古琴。好在现在世上还存有数百把古琴,足以应付。

  古小提琴是一种特殊的文物,它的价值不仅仅来自历史文化,同时也来自于它现有的使用价值。因为,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小提琴的制造技术仍无法逾越古人。小提琴是活着的文物,并且超越目前能够制作的任何新琴。

  文物级的小提琴的另一特点是,它不能像其他文物那样长期收藏于秘室,古琴是有生命的,必须经常使用才行。古琴收藏界的惯例是,收藏家会无偿向顶尖的演奏家提供古琴,而古琴也因演奏家而名声远播从而升值。不同时代的不同高手,为古琴提升了品质也注入了名声,使它变得愈发不凡。

  与“双雄”会同期,世界名琴协会正在北京推广他们的藏品。他们带来了6把名琴,让名家演奏。据说推广结果很不理想。懂行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懂行。尽管现在中国富人中流行说“我正在索斯比”,但是他们还不习惯花几千万人民币买件供别人使用的乐器,花了钱首先要供自己享受。

  2007年,名琴协会不甘心,又带了8把古琴到北京来推广,其中还有最著名的“红玉”和“大炮”。那把斯氏“红玉”价值四五百万美元,据说它就是电影《红色小提琴》中传奇小提琴的原形。它的造型、色彩、发声都美不胜收。“大炮”与《红色小提琴》也有瓜葛。“大炮”是提琴奇才帕格尼尼的曾用琴。据说影片中那个与女作家热恋的提琴家的生活原形正是帕格尼尼。

  这次名琴推广活动更加不同凡响。名琴协会任命小提琴青年才俊李传韵为形象代表。他就是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的生活原形。协会为李传韵举办了专场独奏音乐会,并且别出心裁地在舞台上准备了8把古琴,任李传韵随意演奏。这8把古琴总价值超过1亿人民币。其实大多数观众听不出这些古琴的差异,但高昂的价格还是带来了强大的心理暗示,观众们如痴如醉,无比过瘾。至于事后有多少大款动心收藏古琴,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这两次推介活动效果如何,中国人的古琴意识得到了培养,各媒体关于古琴的报道越来越多。前不久看到关于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盛中国的报道,说盛中国200多平米的新居,

装修只用了区区5万元,而他特别引以为荣的是他用自己多年收藏的50多把小提琴,摆放得无处不在又恰到好处,随时可以拉一曲。要知道那其中有不少是意大利古琴。

  可见收藏古琴在专业人士那里由来已久,只是对非专业人士那才算是一个新的领域。再推而广之,并不是名琴名人才有那么多故事,许多普通人和普通琴的故事才更有历史感,也更让人唏嘘不已。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