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城市因和谐而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01:45 中国经济周刊
★文/刘克梅 《中国经济周刊》第50期盘点了2006中国十座和谐城市。“广厦高楼,公路车流……城市已成为一个物质化的表象。其实,人,才是一个城市最富有张力的灵魂。”重庆:人比GDP重要;天津:全民医保上路;宣威:向高药价宣战的滇北小城…… 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经济发展进入了峥嵘昌盛的新纪元。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号角中,经济总量的攀升成为心照不宣的软指标,财富数量增长成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的。在和平的大环境中,我们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当然,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有不协之音:GDP倾斜,经济指标成为超人性指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心灵和谐受到冷落;耗巨资雕凿城市形象成为时尚,有地方出台“无摊城市”等,将民生指标停留在纸上;粗放型企业疯狂扩大,高能耗企业大肆上马,有的地方竟然出现县长动用派出所警力,为污染进村“保驾护航”。当这些“经济飙车”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时,我们营造了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却让社会承受了人性损失。 经济发展不是一意孤行的猛进、蛮进和野性突飞。经济发展规律也属于哲学范畴,属于辩证和全面。当笔者看到“2006中国10个和谐城市”后,担忧终于有了落脚点。 人们总是担心如果关注太多人性需要,就会放慢发展速度、影响经济进程、影响城市形象,这种观点具有滞后性、片面性,因为任何发展都要服务于社会和人,如果因发展需要而将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糟蹋了,这样的发展再迅速,也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经济人性观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这个笼统的内涵上,这里的“人”应该包括三个层面:整体的人,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民群众或全体公民;群体的人,就是某一阶层、某一利益群体;个体的人,就是公民个人。后两者更有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2006中国10个和谐城市”用闪亮面孔引起社会关注时,我们不得不认为,经济方向问题更在于发展观问题。党和国家已经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将民生当作政府工作的要旨。只要人们将这种指导思想内化到具体的行为,就能够转化成生动的经济人性观。只要有决心,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福利性同样能得到弘扬。 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在2006年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已经进入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腾飞的转折期,希望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经济发展能体现更多的人文理念。 《中国经济周刊》第50期“2006中国10个和谐城市” 热议 ★“人比GDP重要”,如果所有中基层的公务员能牢记这句话,并能具体执行,就好了,和谐了。 ★我所在的城市经济粗放,多数老百姓收入始终不高,房价还涨个不停。每平米3200元的均价,每个月1200元的人均工资,根本买不起房子。连住房都没有,谈什么和谐。 ★和谐不和谐,主要看城市的管理者有没有责任心。 ★今年我们市在新城区建设时,曾有人提议将主干道命名为“和谐大道”。和谐,千万别又成了面子工程。 ★中国有太多的大城市、新城市了,就是缺少“好城市”。 ★什么时候车不堵了,看病不难不贵了,都能上得起学、买得起房了,我觉得差不多就和谐了。 ★我们市郊的农民,因为大学盖新校区,地都被征完了,每人分了几万块钱。但大部分人,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城里人说我们是农村人,村干部说我们是城里人,这后半辈子该怎么办? ★建和谐城市,好像没人想起我们城乡接合部。居住人口三教九流,环境脏乱差,要么是个大工地,要么是个垃圾集散地,治安也不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人管管。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