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交汇:让我们更加互相依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23:33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刘 波 马 娟

  专访哈佛大学教授入江昭

  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概念,以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解释国际事务成为西方学界一种流行的思潮。此后的9·11事件突显了世界宗教与文化的矛盾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为后冷战世界冲突加剧的根源,以至于世界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提出了加强文明对话的呼吁。

  与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历史的终结”概念相同,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的时代已经结束,文化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冲突的主导因素。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被主流媒体普遍宣传、扩展甚至夸张化的全球族裔、宗教和文化冲突层面之下,世界各国之间依然在静悄悄地开展着更多的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的人群彼此宽容。

  与“文明的冲突”不同,日裔美国学者入江昭更强调文明间的共与交流,首倡“文化国际主义”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国际秩序进行重构。

  不论是文明冲突论还是文化国际主义,都视文化为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关键性的维度。而就中国而言,无论是当年促进中美关系破冰的“乒乓外交”,还是近年海外“中国年”的举办、孔子学院的设立,都在显示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决策者对这一点的认识。而入江昭的观点也与中国政府强调的“和谐世界”构建,似乎不谋而合。

  近日,入江昭教授在访京之际,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1. 文化国际主义

  《21世纪》:你在研究国际关系时,比较强调各国的文化交流,并提出了文化国际主义(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的概念。什么是文化国际主义,有什么特征?

  入江昭: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国际关系。一个方面是力量,力量意味着军事力量,也意味着一国拥有的可以转换成军事力量的经济资源。各国之间存在着军事力量方面的竞争。第二个方面是经济,各国之间存在着投资、贸易等经济往来。第三个方面就是文化关系。一个国家不止代表着它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还代表着一系列的文化因素。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明、传统、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文化、音乐、生活方式等等,国民有着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这些都属于文化范畴。

  我所指的文化国际主义,是指国家之间文化因素的交往,例如通过教育、文化交流、分享电影与音乐等。同时我也认为,历史上强调文化交往的人们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国际主义意味着各国走在一起,共同进行某些形式的合作,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合作和理解。我并不是说文化是一切,而是指在军事和经济关系之外,存在着文化这一方面。通过强调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更加有序的国际秩序。我们应当努力促进文化交流计划。

  《21世纪》:你本人出生在日本,在美国接受教育,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对你形成这一思想产生了影响?

  入江昭:是的。我18岁时离开日本去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同时我到过中国和其他国家。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我到哪里,都能发现人们中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生活方式。不管哪里的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审美观,如喜爱美丽的自然、纪念碑和音乐等。

  在我身上可以看出,教育交流很重要,因为我能在美国接受教育即是得益于教育交流机制。我还遇到过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和学者,我是在文化层面上和他们交流的,并没有做贸易,也没有政治或者外交的因素,因为我从来没有在任何政府部门中工作。作为得益于这种文化交流的人,我愿意和更多的外国学生和学者交流观点,促进理解,找到共同语言。我自己这么做,同时也有很多人这么做。每个单个的人都无法给历史的路径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我们作为学者可以做得更多,促进沟通、理解并建构桥梁,也就是说建立一种网络(network),相互理解的网络,交流信息和观点。

  就个人而言,我将继续推动建立这种网络。我现在已经退休不教书了,也有更多机会去全球各地旅行,这个过程中可以建立网络,找到有兴趣交流观点的人。实际上我们是在建立一种非正式的网络,全球性的个人网络。政府之间有自己的网络,国家间也有贸易网络,但我们两者都不是,而是要投身于建立这种个人间的文化网络。

  《21世纪》:在今天的世界上,这种文化交流、文化网络在国际关系中能发挥多大程度的作用?

  入江昭:我认为文化可以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很多国家的私人组织、能源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一起来应对污染、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学者可以做的就是走到一起来研究这些课题,向世界就这些问题发出警告。另一个方面是教育交流,可以推进更多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比如邀请很多国家的知识分子一道举行论坛,这是我非常欣赏的方式。他们探讨共同话题,奥运会、教育、文明等,这虽然不能当即就解决问题,但这样的网络是很重要的。

  1941至1945年中,日本和中国、美国之间发生过战争,原因之一就是当时没有这种网络,没有哲学家、学者的网络。战争的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单个组织之间的沟通得到有效解决的。现在伊拉克的战争问题可能就是因为伊拉克和美国之间没有这样的网络,伊拉克人和美国人之间相互的交往很少。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和美国之间更容易达成妥协和谅解,那是因为两国间有大量的留学生往来,双方增进相互了解,通过网络从而使关系更融洽。

  《21世纪》:这种文化网络是否会对国际关系的其他方面产生某种效果?

  入江昭:我希望如此。如果这种网络能够加强,将能够促进建立一种全球意识网络,或者全球公共舆论。这将能够产生一些影响,虽然是有限的。因为各国政府自行其事,就像最近朝鲜政府试验了核装置,尽管全球的舆论都反对它这么做。如果在朝鲜的民众和美国民众之间有了更大的文化网络,事态可能就会好得多。我认为这种网络或早或晚,最终都会加强,那样人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拥有共同的文明、共同的人性,应对共同的问题,例如传染病、环境污染、海啸等灾害,需要整个国际社会都参与其中,各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的合作才能真正应对这些问题。

  2. 文明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21世纪》:你谈到了全球公共舆论,近年来针对全球化、WTO谈判、气候变化等问题都激发了全球公众的讨论,你是否认为未来将会在各国民众的公共舆论之外,产生一种单独的全球公共舆论?

  入江昭:是的,如果说有全球公共舆论的话,它将能够反映世界所有人的共同意识。全世界有60多亿人,很难说会形成一种单个的全球公共舆论。我更喜欢用的术语是跨国舆论(transnational opinion),也就是说不同国家的舆论可能有些共同的观点。例如中国和美国可能就对防治传染病有共同的舆论,例如艾滋病就不应当是中国或者美国自己的事情,而是一种跨国意识(transnational consciousness),通过合作来防治这些疾病。如果人们可以合作来防治传染病,他们可以就全球变暖、生物多样化、濒危物种等做同样的事情。在这之后人们就可以继续讨论更大的问题,而不像过去,是由政府讨论和平、裁军等问题。

  《21世纪》:近年来“文明冲突论”成为国际关系中经常提到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存在这种文明冲突?

  入江昭:我不认为在不同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因为由不同的文明组成的一个个群体间,存在着普适性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十几个文明,如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儒教文明等,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涉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态度。但所有的文明都宣布,我们要尊重其他的文明。所有的文明都保留了一些本质性的根本,我们可以称之为共同的人性。如果某种文明认为必然与其他文明会发生冲突,甚至要求消灭另一种文明,在我看来那就不是文明,而是某种类似野蛮的东西。文明之间没有冲突,但在文明和野蛮之间是存在斗争和冲突。所有的文明可以团结起来,一道合作对付野蛮,例如恐怖主义这种野蛮的东西。所有的文明应当合作抵抗恐怖主义。

  如果说恐怖主义是伊斯兰文明的产物,那是错误的。 每种文明都会发生一些非常野蛮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文明是野蛮的,就像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犯罪一样。伊斯兰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之间也不存在冲突。

  《21世纪》: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但各种文化有强势和弱势之分,例如美国文化就比较强势,而南部非洲的传统文化就比较弱势。在未来的世界文化的交流当中,这些弱势文化如何保留自身的特色?

  入江昭:非洲是一块庞大的大陆,存在很多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和传统非洲文明等。我认为只要它们不是那种野蛮的文明,就都有生存的权利。如果一些弱势的文明正在因贫穷和疾病而消失,这时其他文明就可以提供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这是国际社会的职责。

  一些更小的文明已经在消失过程中了,如一些语言群体。19世纪时语言的种类比现在要多得多,因为说的人太少了,例如美国的很多印第安部落语言都消亡了。这一趋势很难阻止,但今日世界上较大的文明都会继续生存下去,也有一些需要得到帮助才能维持下去。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他们有可能都存在下去吗?还可能建立新的国家。有的国家将不会继续存在下去,这是因为它们已经没有必需的治理结构。但文明不同,文明不需要治理来帮助它们存在下去,但文明确实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果有人还在坚持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认为它就将继续存在下去。

  《21世纪》:有些文化,例如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很广,穿透力很强,这样就很容易让其他的文化遭到侵蚀,你认为是不是存在一种危险,就是这种“文化国际主义”转变为“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入江昭:我不认为因为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很大,其他的文化就将难以生存。你可能接受一些美国文化的东西,如吃汉堡包、打垒球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所在的文明改变了。我在北京看到许多美国式的酒店、美资的连锁店和各种各样的美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但我认为中国文明依旧像以往一样强盛不改,人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仍然相信世代流传下来的一些东西。

  可以说在某些层面上,美国文化是非常强势的,如饮食、科技、娱乐等。信息科技最早来自美国的,但各国的人们使用这些科技并不意味着世界都在变得美国化了。人们是在利用这些信息科技来强化本身的文明。现在中国和印度在科技方面都在变得成功,这是文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利用这些科技优势来加强本身的文明。

  3. 亚洲共同体的可能

  《21世纪》:日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脱亚入欧”的思路,现在日本也有一些人士主张回到亚洲,你如何看待日本文化未来的走向?

  入江昭:历史上有一段时期,人们谈到了日本应当西方化,但那段历史并没有让日本成为西方国家,日本在文化上仍然是亚洲国家,包括它的语言、宗教,佛教在日本仍然很有影响力,文字也是受中国文明影响的。实际上发生的是,日本在利用西方的影响来促进和强化自身传统的古老文明,就像中国、印度等国家一样。日本从来都不是一个文化上西方化的国家,它仍然是一个亚洲国家。一些人认为日本过于西方化了,应当回到亚洲。而在我看来没有这回事,日本西方化的程度从来就不是很深。日本文化只不过变得更为跨国性(transnational)了,接受了别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之前传统的日本文化保留了下来,这种文化是受中国、印度、朝鲜等文化影响的结果。日本文化在西方的影响下经历了改造(transformation),但这并不是说日本变成了一个西方国家。日本得到了跨国性的影响,世界历史上的许多国家,中国、韩国、土耳其,甚至伊朗都容纳了跨国性的影响,包括科技、饮食、娱乐、体育,发生了综合的作用,但还是说同样的语言。

  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当各国运动员到来时,他们在运动场上遵守同样的规则,比如100米跑中,不论你来自非洲、亚洲还是美洲,都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跑得最快的人胜出。这种共同性的因素就是跨国性影响的结果。我认为这种跨国性影响将继续,其他国家将影响美国,美国也将影响它们,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一种跨国性的文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个的文明会消失,只是它们处于不同的层面。全球文明、跨国性文明(如信息科技、运动等)和单个文明,以及所在国家的文明,这就是不同层面的文明,同时在国家之下还有非政府行为者(non-government actors)。20世纪时世界主要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今天的世界除了它们还有非政府行为者和私人组织,我看好这样的多样化。

  《21世纪》:回到日本的问题,日本和亚洲邻国的关系近来不是很好,在你看来这是不是因为日本受到西方影响过大的原因?

  入江昭:我不这样认为。日本曾经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短暂地拥有过东亚经济的主导地位,这种地位最终可能将由其他力量取代。但这并不会转变成中国控制亚洲市场或者亚洲经济,而是建立一种地区共同体,包括中日韩三国以及东盟国家等,建立类似欧盟那样的地区共同体,这是我所希望的。和各自单打独斗、相互竞争相比,形成一个共同体对各个国家都要有利。

  二战之后,日本利用美国的科技,并且以美国为出口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增长,历史的这一页已经翻过了。现在是中国发展非常迅速,生产各种消费品和工业产品,各国经济之间发生从来没有的巨大相互依赖性。这种经济国际化将促进文化上更加接近。

  《21世纪》:去年12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首届东亚峰会,近来也有很多人提到了东亚共同体(East Asia Community)的概念,但你知道,由于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状况,要建立这种共同体似乎还很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一状况?

  入江昭:克服这些困难将很不容易。东盟正在分别和中国、日本、韩国展开讨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我希望在这些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能够联合起来,形成独立体系,一个亚洲共同市场。这将是以后讨论的事情。

  现在的问题是有许多东盟国家非常贫穷,如柬埔寨,这些穷国能否和富国一样成为共同体的一员?这可以参考欧盟,欧盟现在有25个成员国,明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将要加入。各国的合作要好于各国单独行动。

  东亚共同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美国应当维持什么关系。我认为,建设一个排外性的亚洲国家共同体是错误的,不应将美国和一些拉美国家排除在外。可以成为一种跨太平洋的共同体,可以称之为“亚太盆地”共同体。有多种选择都可以成为未来的方向。

  《21世纪》:这样的共同体在文化方面应是怎样的?

  入江昭:应当有一些共同的理解。例如欧盟就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如人权、环保和多样化等。东亚共同体的国家也可以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不排除多样化,对多样化要宽容。环境也将是重要的内容。如果可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国家共同体就将有旺盛的生命力。

  4. 中国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软实力

  《21世纪》:中国古老文化非常重视和谐,中国政府也在呼吁建立“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在你看来,如果中国要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扬这种古老的和谐精神?

  入江昭:这种和谐的思想将有助于将世界不同的地区连接起来,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之内。中国可以倡导将国家之间的关系和谐化,包括文化宽容和宗教宽容等。如果这样,中国可以发挥领导作用,建立一种和谐的基础。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和谐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儒教的理念之一。但这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能强调这一点,促进国家之间的和谐,容忍彼此之间的分歧,建立一种共同的基础,我认为这可以成为一种共同性的准则。我希望中国能在这一点上发挥作用。而且鉴于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我认为中国应当发挥这种作用。

  《21世纪》:发挥这种作用是不是中国展示“软实力”(soft power)的体现?

  入江昭:是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曾经写过有关美国软实力的书,但中国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软实力。软实力意味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吸引力,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中国感兴趣,愿意来到中国旅游,喜欢中国的饮食和动作片等。中国可以倡导一些国际关系的做法,例如就可以将和谐作为一项原则提出,其他国家可能会认可这项原则。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将来的世界格局?是美国一枝独秀还是更加多极化?

  入江昭:20世纪是美国世纪,但21世纪将不是美国世纪。美国拥有核武器,将继续作为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存在,但它不会是唯一的大国,因为未来军事力量将不会成为一个国家唯一关注的东西,而更多会关注经济和文化力量,包括软实力。21世纪将是一个更加力量均衡、影响力均衡、各国软实力竞相增长的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可以没有核武器,但可以有软实力,影响国际事务。我认为这将是理想的状态。最糟糕的状态就是核武器扩散,最终导致世界性的核大战,导致世界末日。我们必须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有许多避免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促成一个经济上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让朝鲜、伊朗等国成为国际上的利益相关者。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文化上的解决方案,文化国际主义,各国建立某种国际共同性的文化利益、共同的全球文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