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张岱与泰山民俗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2:04 中华工商时报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于泰山文化的记述都是由帝王将相充斥着,间或有几个文人登临泰山,则又倾心于寄寓个人济世壮怀或闲情逸趣,成为帝王活动画卷的点缀,将泰山地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状况及民俗文化录于文典流传者,当推晚明时期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张岱(1597-1680)为第一人。他的游记散文《岱志》(校点本载泰山出版社《泰山文献集成》)就为泰山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料。

  张岱在39岁(崇祯八年)游览泰山时写成《岱志》。他以优美平实的笔法记述了自己在泰山的经历,也使我们得见明晚期泰山地区平民生活的生动情形。他在《岱志》中首先描述了泰山的旅游盛况。“离州(泰安州治)数里,牙家走迎。控马至其门,门前马厩十数间,妓馆十数间,优人寓十数间。向谓是一州之事,不知其业店之事也”。《旧唐书·食货志下》即记有“牙人”之业,专司买卖双方的说合之事,以收取佣金为收入。唐宋以后“牙人”逐步发展为经官府批准执业的牙商组织,并负有监督商人纳税的责任。看来,有明一朝泰山旅游业已是相当发达。牙家不是等客上门,皆争相远出数里招徕客人,已带有竞争性质,并演化成为旅店、妓院、商店、劳务等业主招揽生意的连锁组织成员了。到泰山旅游、进香的人,在此吃住游购娱乐倒也配套成龙,又有明码标示。“到店,税房有例,募轿有例,纳山税有例”。根据客人经济条件,吃住丰简由人。“客有上中下三等,出山者送,上山者贺,到山者迎。客单数千,房百十处,荤素酒宴百十席,优亻奚弹唱百十群,奔走支应百十辈”。登山归来,“牙家携酒核浇足,谓之接顶。夜戏剧,开筵酌酒相贺,谓朝山

  归,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嗣得嗣,故先贺也。”可谓设施齐全,规模宏大,宾至如归。其业主收入和政府税收之巨也反映了泰山旅游规模之大。

  泰山历来是帝王封禅祭祀所在,也留下了许多祭拜泰山的礼制。而平民对泰山的祭拜则与帝王大相异趣,其目的则在祈求自身生活的平安幸福和子嗣的繁衍,其形式也更生动实际。《岱志》就真实描写了泰山香火之盛及平民泰山崇拜的心理世界。浩浩荡荡的进香人群,夜里或登山或下山,“上者下者,念阿弥陀佛,一呼百合,节以铜锣。灯火蝉联四十里,如星海屈注,又如隋炀帝囊萤火数斛,放之山谷间,燃山熠谷,目眩久之”。香客至神庙,奉香火钱,“日数百起,聚钱满筐,开铁栅向佛殿倾泄,则以钱进。”

  张岱真实地记录了泰山的风土人情。难能可贵的是,张岱对泰山风俗中的糟粕及对泰山的破坏现象予以鞭挞,直至今天对我们都有警示意义。张岱在文中写到,最令他可恨的有两种现象:一是乞儿沿山讨钱,二是游客满山乱刻乱画。游客“甫上舆,牙家以锡钱数千搭木累杠,薄如榆叶,上铸阿弥陀佛字,携以予乞。凡钱一贯七分,而此值其半。上山牙家付香客,下山乞人付牙家,此钱只行于泰山之乞,而出入且数百余金”。原来乞儿已是一个谋生行业,组织乞儿讨钱(代币)再与牙家兑换,也是牙家的一种老道的赚钱手段,乞儿赚些小钱,却能帮助牙家欺骗香客赚大钱。泰山本以天地造化悦人身心,可满山乱刻乱画却大刹风景。“有进香姓氏,各立小碑,或刻之崖石,如万代瞻仰、万古流芳等字,处处可厌”。张岱愤然:“乞焉者求利于泰山者也,进香者求名于泰山者也。泰山清净土,无处不受二项人作践,则知天下名利人之作践世界也,与此正等。

  张岱一生不仕经济,却着趣于历史研究,评点社会,品藻人物,以平民的视角和心态去感受社会中下层的日常生活。其杂记散文文风朴实、简洁,大都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地域文化气息。《岱志》不仅为泰山文化的挖掘整理提供了民俗方面的史料支持,而且对泰山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泰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泰山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泰山文化的产业化创新等多方面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