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正文
 

林语堂的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4: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昨日与明日

    ·许知远专栏·

  这几乎是一本无所不包的书,林语堂试图描绘关于中国人的一切。它的迷人与不足之处也出于同样的原因——林语堂具有中国人情感,却又是一个陌生人。当他描绘起自己的国
家时,拥有了外来者的好奇心,却没有他们的猎奇心理。在解释中国时,他不自觉地提到卡莱尔、约翰逊、索福克勒斯。这种知识教养,却正好将自己的中国经验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内。

  你可以将中国人历史,变成了整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为其他文明提供了新的启发与灵感,提供了探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林语堂的笔下,中国人的迟钝、麻木、虚伪突然除了可恶,也变得更容易理解,但是这些令人叹息的缺陷,也仍丝毫掩饰不了中国人身上的韧性、生命力和精致文化传统的飘逸,它们被人遗忘,却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消失或不值得珍惜。

  七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本书比《吾国吾民》更从容镇定、兴致勃勃地描绘了中国。在林语堂开始写作时,那个传统的中国正变得日渐陌生,新一代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民族的存亡问题,比起这一点,社会文化的断裂感似乎更在其次。所以,当《吾国吾民》确立林语堂在英语世界的一流作家的影响之后,他迅速变成了正在抵抗日本入侵的“自由中国”的最重要代言人之一。在1937年之后,他马不停蹄地接受各种西方媒体采访,在《纽约时报》、《外交季刊》上撰写长篇文章,为美国公众进行讲演,他当时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几乎无人可敌。可惜这个林语堂完全被掩盖在“性灵”、“

幽默”的林语堂的标签之后。

  但在我阅读此书之时,断裂感却成为中国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林语堂可以通过回溯历史,来描述一个完整中国人是何等面貌。但此时,当我们试图去粘合与传统的差距,却发现已连那个“山水画”的中国的影子都已找不到。这种社会、文化、价值观上的断裂感反而更加显著。

  林语堂一代人的一只脚仍踏在旧世界里,而对于我这一代来说,最初的教育就是从“去中国化”开始的。做一个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令人深深困惑?我们曾经有过狂热,而现在则是一心寄托于物质增长,但显而易见,它们都无法提供我们所需的身份确认。经济增长、中国崛起为这一代中国人提供了新的自信因素,但多年以来的民族受挫感,却仍未消失。在一个日益变幻的世界,寻求认同愿望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日益强烈。

  也因此,在阅读林语堂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时,在他漫步在中国人的哲学观中时,我完全进入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这个国家宽阔的疆域塑造了不同区域间的迥异的性格,他们彼此经常显得毫无关联,所以1934年的林语堂感慨说:“她在失去了像德国那么大的一片领土连眼皮都不屑于眨巴一下。”但她却在漫长的历史从未遭遇希腊、埃及等古老文明式噩运,是什么保持了她具有如此的韧性和自我更新力?很多地方,今天中国人仍旧有着100年前的韧性、消沉或是天生的乐观主义,但她的魂魄呢?

  断裂感使至少有几个不同的中国同时存在——既有仍受中国儒家思维支配的农村社会,也有现代政权体系;你可以看到大城市的少年,如何被消费主义所主宰,你还可以看到一个高科技中国,对于一个成长在1990年代的北京的年轻人,我只了解中国的一副面孔,它是由中关村的计算机制造者、太平洋百货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上海的金融中心构成的。

  遗憾的是,从来没有人能够像七十年前的林语堂一样,描绘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矛盾与变化。我们所看到的,要么是纯粹的喜悦,要么就是歇斯底里的控诉,没有人用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眼光,来打量这些现象。东方与西方的古老差异,在面目一新的全球化的语境下似乎变得容易理解,但就本质而言,它仍像七十年前一样差异显著。

  但一个古老文明变化的过程,是多么令人着迷,那些零星的片段,拼成一个完整的图景。每一代人都在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国家,像七十年前一样,这个任务仍就艰巨,却趣味横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