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正文
 

人文教育的失落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16:37 财富时报

  文/王亚伟

  有学者认为:“人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同于其它“上帝”的造物,独有生命的价值意义。遗憾的是,人的价值生命没有遗传基因,但它可以通过教育实现,所以人是惟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教育是惟一从属于人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之目的是为
了人类的生存奠基,教育的使命是:不仅要教会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也要教会学生“为何而生”的意义,“生”的本领与意义就是学校素质教育深层内涵。

  教育的产品是文化素质,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素质转化为素养靠学生自身的悟性和实践的修炼。适于人类和谐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素养,包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所以学校必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完成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而转化成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就是学生走入社会的生存本领,也是人价值生命的实现过程。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生存能力的增强,当然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所谓“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科学知识传输、培养科学精神、提高人们科学素养的教育。“科学教育”以物为中心,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因为科学知识的核心是研究物质世界变化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所以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物质世界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及研究方法,作为指导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科研活动的本领,即教会人们做事;所谓“人文教育”,是一种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因为人文知识的核心是点化人的生存价值、生活意义的人生哲理,所以人文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社会各种现象,并对社会现象和自身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因此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当人们具有了这两方面的素养,就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完整人,所以“人”字只有两笔,一笔表示人文素养,一笔表示科学素养。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使人们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与崇拜,把单纯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视为强国梦。这不是科学技术的错,错在教育片面地走向惟科学教育,使学校教育呈现了惟理性教育的倾向。错在精英教育的培养与选拔,使教育异化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纯应试教育。于是人文教育被边缘化,不被重视。不管学校怎样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它也仅仅是苍白的惟理性的口头文化而已。惟科学教育的竞争,固然使科学技术发达了,但人文教育的缺失,将造成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人文精神的贫泛;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得我们选拔的精英人才,只知道科学技术而不懂得何以为人。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代文化素养不均衡不和谐的人,实际上是培养了一大批有人格缺陷的科技人。他们缺乏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他们不懂得人际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个人主义、功利思想的膨胀正促使他们向拜金主义方向发展。难道这就是我们强国之梦构建

和谐社会的科技战略基础?媒体不断披露的因高考失利,以死向家人谢罪的轻生者屡见不鲜,学生轻生、自残、危害亲人和他人的惊人案例不胜枚举,这都是应试教育、独尊科学技术教育、偏废人文教育所产生的恶果与失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反思这条惟科学技术才是脱贫致富之路?今天,我们在感谢科学技术的发达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感叹因人文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人们精神世界的贫困。我们在回顾为脱贫致富踏上科技强国之路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伴随而至的道德水准的论丧和人文精神的急剧下降。反思构成这些不和谐的社会文化,难道不正是今天学校惟科学教育纯理性化的德育和植根于封建科举制度上的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作用的结果?

  我们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且能与时俱进的人才,他们应该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充分且均衡发展,具有专业技术和完善人格的人,而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科技人”,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福祉,反而有可能带来祸害。就此意义上讲,越是科技发达的社会,人文教育越显得重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