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思维的力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4:1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唐骏 小的时候经常听我父母亲讲起他们工厂的领导——当时中国最大也是最走红的纺织印染厂江苏常州东风印染厂的厂长陈鸿昌,赞叹他的领导风格、管理能力以及敢于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当时的环境下,能保持这样的行事风格,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可以说作为管理者,他赢得了大部分员工的拥护。当时的东风印染厂成为常州的一项骄傲,江苏的一个知名
关于陈的故事和传闻很多,我一直想见这位曾经心目中认为了不起的人物,更想听听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些见解(正好那个阶段我在国外求学),一个偶尔的机会,我认识了他的外孙女顾思亮,于是今年的春节期间见到了这位常州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我父母亲的老领导。 想做事的人到哪里都不会一改初衷,也往往总能逢山开道、遇河搭桥地做出一番事业,这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其中有个故事让我觉得很感慨:当年要修建高速公路,由于经费缺乏,江苏省决定先修上海到无锡段的高速,陈鸿昌极力反对,提出应该修建上海到南京,上海到无锡的工程预算为26个亿,延长到南京则变成43个亿。在陈看来,26个亿和43个亿是一样的概念,都要通过金融手段解决,但是延伸到南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高速运营效益会很不一样,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今天的沪宁高速(不然就会是沪锡高速了)。陈又提出了把沪宁高速产业化,也就是股份化,通过融资的钱又修建了南京到徐州、南京到淮阴的高速,同时又让南京成为江苏的交通枢纽,这算是一项资本运作的杰作。这已经是10年前的故事了。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老人飞扬的激情,对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10年前的这种理念的创新的冲动,一种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的冲动。 理念的改变和创新是最容易产生效应的创新,它是在一个原有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运作方式的改变。但是我们的周围就是有很多缺乏创新,缺乏理念的创新现象。我在除夕夜发给一位记者朋友这样一条短信:“前两年爱看春晚的都是些占据中国人口70%以上的基层老百姓,今年央视说要改革,重点要提高层次,结果原来爱看的人觉得太深奥,而本来就不爱看的人依旧不喜欢,你说央视冤不冤哦?更冤的是那些对春晚还抱有一点希望的你我了。”对方回复我,说道:“没想到唐总你还那么的平民化,我都不看春晚了,不过我今天倒要看看了。”看来我还是不断地在为春晚的收视率努力。 说起春节联欢晚会,全国人的感觉都是当今的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其实央视真的很冤、很冤。春晚的节目不是一年不如一年,应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但是现在中国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和文化消费期待,已经大大超过央视目前的能力范围了,即使再换导演也可能达不到老百姓的要求,因为如今的时光已和上世纪80年代不一样了。那会中国人民能看到的只有中央电视台,现在的情况则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电视台的优秀的节目尽在掌中。对于央视而言,其目标的设定或许只是比去年好就行,但同时间观众对节目的要求则至少是要超越前者约10年的光景,这就是供给与需求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理念的差距。央视如果不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这样下去永远也达不到老百姓的要求。 央视的创新出现瓶颈,但是创新不只是央视的事,更确切地说是艺术需要创新。我们那些从事艺术的专业人士也可以考虑商业模式(表演方式)的创新,技术(演出内容)的创新,整合(模仿别的先进的的创新),在今年的春晚,我们连这些基本的创新影子都没有看到,像我这样关注春晚的观众岂不是很失望吗?每年大家对语言类节目寄予希望,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没有一个是出彩的,语言类节目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让观众笑一下,今年的节目真的很难让人笑出来,最多就是些苦笑了。相声没有了过去的幽默,小品连传统的低级搞笑也不会了。中国的艺术不创新怎么会有出路?超女的成功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虽然它是属于整合的创新,但是对中国观众来说,它就是一个创新。 科技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艺术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中国正在走向经济大国,也在朝着科技大国的方向努力,而中国的艺术还是停留在10年,甚至20年前的艺术水平。今年的春晚和1984年的春晚从艺术内容上、艺术形式上、艺术理念上没有太多的差别,最多就是灯光、舞台、衣服变得华丽了,那也是科技带来的。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一定也是艺术的大国,看到我们的艺术,觉得我们真的离大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像我这样喜欢春晚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不要让我们再失望了;好在一再失望的中国观众铁打不倒,每年年底还是会寄予春晚希望的,这才叫真的喜欢;但这能坚持多久呢? 大家都来点理念的创新吧,包括央视。 (作者系上海盛大网络有限公司总裁 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