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生意经引发网上热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09:28 潇湘晨报 | |||||||||
一位是世界500强公司的职员,一位是上海的普通出租车司机,一次偶然的相遇引发了这场精彩对话,而这次交谈的记录,成了最近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自从微软公司高管刘润以“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为题,将的哥“成本核算”宝典贴到个人博客后,其博客的点击数已近2万条。关于职业“经济价值”的讨论热火朝天。 正方:“精明”能使时间效率最大化
自从“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见诸媒体以后,一些知名跨国公司在内的诸多企业,纷纷将该贴挂到公司内部网站上让员工进行讨论,明确让员工学习出租车司机善于思考,使单位时间效率最大化。一些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表示,从中可归纳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永远思考的头脑、实践验证的经验、比较后的果断决策和基本业务熟练。如果每个员工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能使单位时间效率最大化,不论是整体效率还是个人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鼓励企业向这位出租车司机学习。这种“精明”是学习的榜样,能领导行业发展与资源流动。 反方:挑顾客可能有违职业精神 虽然的哥“挑客”多赚了钱,但谁去干受累不讨好的活呢?提出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这位司机有目的地“选择顾客”的做法上。 “自从的士起步价降为3元以后,我也遭遇过因短途而受“歧视”的情况。”一位长沙市民感叹道,幸亏这样精明的司机还是不多,不然,我们坐谁的车呢?从一个司机的角度来说,他是精明的,并且从自己的精明中获益。但这种精明不适合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来。这位“精明的司机”时刻在计算着自己利润的最大化方式,并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排除。如果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都这样挑对自己有利的活去干,而避免一些“受累不讨好”的活,则有可能有违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报记者 邱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