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宜飚 香港报道
一家公司如果持续经营到2030年,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欧洲的一些商学院教授,在欧盟的资助下,设立了一个着眼未来的课题。他们希望通过对未来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界提供一种长远的情景规划。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副院长Ken Green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他们眼中的2030年。
《21世纪》: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你的研究项目?你们主要的关注方向是什么呢?有什么结论?
Ken Green:到2030年,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达到5%-10%的增长水平,两国人民也会更富裕。这意味着,届时,如果没有任何(能源消耗)改变,二氧化碳的排放、水污染、石油消耗也是巨大的。这不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全球都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像印度和中国或其他不发达国家的人也有权利实现今年欧美国家达到的生活水准——这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更是涉及公平的问题。
我们的想法是,那些有能力改变能源消耗模式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应该采取措施,通过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石油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来抵消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高增长过程中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从而实现总体的平衡。因此,在不降低欧洲工业化程度的前提下,我们研究发达国家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模式的改变。
研究主要从衣、食、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的是未来消费模式
《21世纪》:能否举个具体的例子?
Ken Green:在欧盟,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量。有人提倡一种退回过去的生活状态,即人们回到食物本地化的阶段,不再消费外来的食物,这样就可以减少食物因运输和物流产生的能耗,也可以减少商店的数目,但是这意味着曼彻斯特的人将吃不到桔子,也吃不到来自中国的大米,这显然过于激进——至少目前来说,从社会意义方面来说它不合适。
不过在欧盟,真的已经有人准备选择那些更少涉及国际贸易的食物。有人提出更为激进的想法,为什么不完全进行网上订购;甚至有人认为,应该通过法律宣布超市为非法——也是我们在研究未来时的一种情景假设。在香港其实有一些领域,例如送家具的服务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21世纪》:你们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Ken Green: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技术性的,主要采取的是情景分析法(senario analysis)。我们会召集一些超市的员工和管理层、消费者协会、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官员等,大家坐下来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他们会给我们提供许多饶有意义的观点和建议,也会通过举办研讨会等方式进行讨论。
《21世纪》:那么,研究的结果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假设我是一个生意人,我应该为了接受你未来的(计划)而改变我现行的政策以及商业运作方式吗?
Ken Green:就我们的力量而言,我们能做的是为企业提供咨询——到2030年年中应该如何做;但是至于结果如何,这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探讨。我们做的就是预测,企业也必须预测到了2030年应该做什么,以便解决环境问题。
《21世纪》:在欧盟,你们有没有从企业界获得信息反馈?
Ken Green:在英国,我们正在食品行业做进一步的研究,坦率地说,我们的想法还是比较前卫的,所以企业家们不会马上跳出来参与其中。
《21世纪》:你谈到的改革或许将涉及大量的技术改革,可能花费不菲,企业为什么愿意接受这种变革呢?
Ken Green: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奢求企业明天就进行变革。但企业或许可以考虑不仅仅通过订单方式进行交易,也可以允许客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订购,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不需要什么技术革新,仅仅需要IT罢了。
《21世纪》:就现阶段来说,商学院是否应该在MBA、EMBA等课上努力灌输这种思想意识,使企业家们了解未来趋势?
Ken Green:应该。商学院教授战略学也会教学生们如何运作一个企业,以便达到未来目标,有些商学院还有教授预测未来趋势的能力培养课程。但是必须承认,MBA课程的学生对这些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更希望成为市场营销精英或者策略者。
尽管我们现在正在试图将这些内容加入到策略学科课程中,但是,新情况可能需要针对新型学员才能实施,例如或许政府官员会认为,企业家应该做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