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培训》杂志封面文章:百年德鲁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 13:45  《培训》杂志
《培训》2009年11月期杂志封面图片。
《培训》2009年11月期杂志封面图片。

  百年德鲁克

  ■ 文/本刊编辑部

  2009年是德鲁克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缅怀这位现代管理学的奠基者,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深受德鲁克管理思想影响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在美国,包括前总统克林顿、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等政要和学者也出席了纪念活动。类似的纪念活动,在德鲁克的故乡奥地利其隆重和热烈自不必说。在远东,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日前也举行了富有特色的纪念活动。

  德鲁克的重要贡献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这是《哈佛商业评论》对德鲁克的评价。的确,在现代管理学研究及管理实践中,没有谁的影响能够与德鲁克比,自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发明“管理学”这门学科以来,德鲁克的思想穿越时空,影响着几乎整个世界,凡是有现代管理的地方,就能找到德鲁克的影子。“德鲁克是企业管理大师,他的理论是世界公认的条理最清晰、最具体可行的管理经典。”(美国《商业周刊》)

  今天,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现代管理学之父”时,准确理解他的贡献非常必要。我们发现,在人们对管理方法渴求欲望日益强烈而对管理学的了解又相对贫乏的现代生活中,似乎有一种“泛德鲁克主义”的倾向。比如,那些本不属于德鲁克的东西被有意或无意地加在了他的名下,同时对真正属于德鲁克的东西却没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德鲁克最重要贡献是什么呢?对此,在《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一文中,德鲁克先生已做了定论性总结。在这篇1999年1月18日打印在德鲁克的私人信笺上并有先生亲笔签名的文字中,德鲁克对自己做了客观的评价:

  “早在60年前,我就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尽管管理一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企业;我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结构和方式来研究这一学科,尤其是围绕着责任;管理学科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

  这是了解、理解和传播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基石。

  德鲁克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可是,器官从来都不是由它们做些什么,更不用说由它们怎么做来确定的。它们是由其贡献来确定的。”

  1973年,德鲁克将自己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思考浓缩到《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这本839页的浩瀚巨著以其简洁而浓缩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管理任务、承担责任、勇于实践。

  德鲁克的中国意义

  终生以“人类终极关怀”为使命的德鲁克,对中国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赵曙明说:“80年代我曾经到过中国,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能够取得成功应该也有很多特有的东西值得总结。我很想再去中国看一看,但现在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他还告诉另一位中国学生:“ 假如让我年轻10岁,我会到中国来传播管理学的。”

  2001年7月,在给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前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的寄语中,德鲁克指出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他说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在中国,通过阅读德鲁克著作而深受其思想影响的人越来越多。今天,许多管理者正在自觉地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指导着他们的经营实践,而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应该说,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些优秀企业如海尔、联想和企业家如张瑞敏、柳传志等,都间接得到过德鲁克的启发。

  今天,我们在中国纪念德鲁克,除了感谢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外,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1994年至1995年间,德鲁克先生在与日本零售业的创始人中内功先生的一段对话中说到:“除非中国突然崩溃,我可以预测:以后10年左右,在美国和欧洲市面上将会出现大量题目为‘中国管理的秘密’的书籍,就像前10年大量的‘日本管理的秘密’一样。中国人研发出了一套特点鲜明、与众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框架。我经常说,日本的秘密在于它能把家庭因素从现代企业中完全剥离出去。中国式管理的秘密可能在于把家庭因素融合到现代企业中。”

  但遗憾的是,德鲁克的预言还没有出现。同时,德鲁克所提到的“中国式管理”,能不能成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模式和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管理模式之外的第三种管理模式,似乎还并不清晰,至少从目前来看,所谓的中国模式还很难说是一个科学的体系。

  的确,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经济大危机以来,西方的管理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超长表现,使全世界对中国式经济充满了好奇,对中国式管理也表现出无比兴趣。中国式管理能否顺应时代潮流,生成一套可资操作的完整流程与方法,成为“振兴”世界经济的又一种管理武器?时机虽然已成熟,但我们还没准备好。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德鲁克的预言?借纪念德鲁克百年诞辰之际,将这个话题抛给读者,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当代最著名的企业管理顾问,由于他在管理学上的伟大成就,被尊称为“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他的著述超过40本,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及130多个国家。他提出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理概念,并且很多都在实践中被论证。他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如今被绝大多数企业家和经理人所认可和推崇,他也由此被推举为当代最为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

  中文译名:彼得·德鲁克

  英 文 名:Peter F. Drucker

  生    卒:1909年11月19日~2005年11月11日

  出 生 地:维也纳

  描    述:学者、企业管理顾问,被誉为“管理学之父”

  家庭情况:妻子多瑞斯和他们的4个孩子,6个孙子

  生平年表

  1909年    彼得·德鲁克出生   

  1929年    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   

  1931年    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937年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移居美国   

  1942年    受聘成为通用汽车公司顾问   

  1946年    出版《公司概念》,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1954年    出版《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   

  1966年    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此书后来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73年    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该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1982年    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内涵的变化。    1985年    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强调目前经济已由“管理经济”转变为“创新经济”。

  1999年    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清楚地定义了“新经济”的概念   

  2002年    获得“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05年    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