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就在我院全体师生员工准备迎接建校30周年之际,我院良乡新校园于2008年4月26日奠基开工了!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这个巧合却预示着三十而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根据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生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之后即研究和提出了“治理、经营、建设、发展好”研究生院的新思路。在这个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我院将按照“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加强教学科研和管理两支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校园建设、教学与重点教材建设和育人工程等三大工程为重点,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经过全院上下的持续努力,积极开创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1)着力建设好良乡新校园。我院良乡新校园坐落于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内,占地610多亩,由教学科研区与后勤配套区两部分组成。设计招生规模为3000人。一期工程预计在2009年底完工。一期工程完成之后,我院将尽快争取上二期工程。随着良乡新校园的建成,我院将形成现校园与新校园并存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与学校的行政部门将迁入新校园,现有校园将主要用于留学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英语和汉语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场所,这将极大地改善我院的办学条件,较好地解决办学的硬件设施制约瓶颈,为进一步扩大招生、实现研究生院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所现代化新校园的建成,完善的学校后勤配套设施,设备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便捷畅通的校园网络,将为我院一流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新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研究生院将在社科院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坚强领导下,严格管理工程质量,按照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要求,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2)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过去的30年,我院招生规模一直较小,因此每位导师平均一年还不能招收一名研究生,有的学科和导师甚至几年才能招收一名研究生。随着导师队伍的逐步扩大,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的矛盾日渐突出,师生比例失调现象十分严重。我院的导师大多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许多导师还是所在研究领域里的学术大师。如果一位导师一年招收一名研究生,据此测算,我院办学规模至少应为3000~5000人。因此,随着新校园的建成,随着办学条件的全面完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将提上议事日程。
(3)调整培养结构,增加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生的比例。我国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需求结构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就业及其市场的变化。我院培养的研究生虽然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挑战。如果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调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很可能不久就成为过去。因此,需要做出培养结构上的调整。博士生的培养既要更加充分地体现我院特色,重点培养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高端人才,又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高级政治家、理论家、企业家和社会名流。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则应向两个方向转变,一个方向是继续重点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后备人才,另一个方向则是各行各业急需的高级专业实用人才。因此,我们要调整硕士学位培养结构,要从目前的科学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主逐渐转向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主。我院目前只有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组织和工作力度,积极申请举办其他与人文社会科学应用高度相关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学位招生权,包括MBA、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并由此形成一个既符合中国社科院特点、又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结构。
(4)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老师的水平决定学校的水平,学生的地位决定学校的地位。我们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导师,这为我院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样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积极性。教学相长,同时,教与学也是一对矛盾。如果导师能够严格施教,学生能够用功学习,两者相得益彰,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30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说明我们的培养模式是成功的,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很优秀的。但也应该看到,在建院之初,全国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不多,大批英才汇集我院,他们大多数是因“文化大革命”而耽误的优秀人才,可以说,他们本来就很优秀了,我院又为他们的成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使他们如虎添翼。如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随着一批研究型大学的崛起,高等院校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也日益明显,没有本科生教育,是我院的一块短板,这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所以,加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改革,一方面是吸引著名高校的优秀生源来我院就读,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们刻苦学习,早日成长。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将涉及以下内容:改革招生制度,加大复试环节考核成绩占录取成绩的权重,将优秀生源招至我院;扩大招生宣传,扩大我院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建立奖学金与助学金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优秀授课教师进行奖励;对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严格与完善的学位论文写作与评审制度;切实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奖励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5)积极推进研究生重点教材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和其他院领导的关心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这是我院人才培养史上的一件大事,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所局和有关部门以及我院广大导师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目前已经立项的百部研究生重点教材进展顺利,大多数教材编辑人员正在按照教材的统一编写要求,紧张有序地进行研究与编撰工作。目前已经有一批教材正式出版投入使用,并产生了良好效果。这些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是10多年前就曾着手进行研究生教材编写出版的新发展。当时编写出版的研究生教材中,有的曾多次再版重印,有的还被教育部列为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材。我院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地进行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学校,这也是我院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较高的重要基础。
(6)加强两支队伍建设。职工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大部分导师分布在社科院各研究所,研究生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公共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工作。过去,我们较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这样做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验表明,仅仅抓好管理队伍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包括研究生院属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党委提出了两支队伍建设的要求,即既要建设好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管理队伍,切实树立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为校友服务的思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还要着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高质量、能够较好承担研究生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定会再接再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前辈们所创造的光辉业绩的基础上,按照“治理、经营、建设和发展好研究生院的基本思路”,团结向上,开拓进取,不懈努力,再创辉煌,进一步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