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全球化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04:52 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Mark E. Zmijewski教授

  陈雪频

  编者按

  新加坡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全球商学院的眼光,也在吸引着那些亚洲经理人的眼光。这座城市的商学院在经历怎样的全球化?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寿玉滢每月都会从上海飞新加坡一次,并在那里待六天。她是一家跨国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她去新加坡的目的不是商务旅行,而是去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EMBA课程。

  像寿玉滢这样的职业经理人还有很多。每月下旬,就会有88位来自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24个亚洲国家的职业经理人,齐聚在位于新加坡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亚洲校区,参加为期六天的高度密集的EMBA课程。他们参加的EMBA课程和芝加哥大学全职的MBA课程完全相同,拿的也是芝加哥大学的MBA文凭,强度要远超过国内的那些EMBA课程。

  虽然在上海也有一些很不错的EMBA课程,寿玉滢舍近求远,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金字招牌”。在2006年的《商业周刊》全美商学院排名中,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排名第一,有六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任教。更重要的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也是唯一一个在亚洲设立分校的美国顶尖商学院。

  六年前,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买下了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宅,内部翻修一新,改造成了一所商学院。这座古宅原本是一个华人盐商所有,后来被收归新加坡政府所有,和新加坡总统府隔街相望,这幢“古宅”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遗产建筑。除了新加坡的亚洲分校区之外,芝加哥大学还在伦敦有一个欧洲分校区,这两个分校区都主要从事EMBA教育。

  商学院的全球化

  Mark E. Zmijewski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他这个月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前两周在芝加哥大学本部校区教学和作研究;第三周飞到新加坡,在那里待一周,给那里的EMBA学员上课;第四周,他又将飞到英国伦敦,给那里的EMBA学员上课一周。

  这位副院长的行程几乎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创立于1898年,是美国第二所商学院(第一所是沃顿商学院),目前拥有3000名学生,包括500名EMBA学员,这500名学员分布在美国、伦敦和新加坡等三个分校区。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现在的近500名EMBA学生来自大约50个不同的国家。其中亚洲校区的学生来自24个不同的国家,欧洲校区的学生来自20个不同的国家。Mark E. Zmijewski认为,这种多元化的学生背景保证了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方便培养学生们的国际视野。

  芝加哥大学的全球化开始于1994年,那一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设欧洲校区。2004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将欧洲分校从巴塞罗那迁到了伦敦,Mark E. Zmijewski认为,这是因为伦敦的商业氛围和媒体环境更适合设立商学院。据《金融时报》报道,伦敦也是EMBA项目的一大热地,全球前15名的EMBA项目有7个项目在那里有教学点。

  1997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开始计划在亚洲设立一个分校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亚洲校区总裁巴贝斯(Beth Bader)透露,当初也曾考虑过香港,后来还是决定将亚洲校区设立在了新加坡。

  虽然几乎所有亚洲的一流商学院都在谋求和欧美的一流商学院合作办学,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还是决定独立办学。用Mark E. Zmijewski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给学员一个“纯粹的芝加哥大学文凭”,“我不认为那种发两个文凭的项目优于只发一个文凭的项目,关键在于这个文凭本身的含金量。”

  巴贝斯认为,很难在亚洲找到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同样好的教授,而且这种方式能够保证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几大校区的EMBA教育的水准保持一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也和全球其他商学院有学生交换的计划和研究合作的计划,但是没有合作颁发文凭的计划。

  全球化的教学方式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共有16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持续6天时间。去年的学费为9.6万美元,这就意味着每个学员要为这里的教育支付每天1000美元的学费,这还不包括16次往返新加坡的交通费用和差旅费用。据悉,今年的学费则涨到了10.2万美元。

  刘伟觉得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他是

上海人,目前在日本工作,出任IBM事业转型外包顾问,每个月都要从日本飞到新加坡念书。刘伟的同事都是美国一流商学院的MBA,他觉得能够在不放弃目前工作的情况下,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选择。

  在这里,他要和来自24个国家的87个同学一起上课和交流,其中包括8位中国学生。Mark E. Zmijewski教授表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有意提高在中国的比例。这88个EMBA学员的行业背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中国人大都以问愚蠢的问题为耻,而许多欧洲人则认为不问问题是愚蠢的。”寿玉滢在描述她眼中的文化差异时说。这88个学员平时聚在一起上课,上完课之后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5~6个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思维习惯差异很大。

  寿玉滢坦言,她一开始并不适应这种高强度教学和如此多元化的讨论,并很担心自己能否坚持下来。不过几次课程之后,她终于适应了这种多元化的讨论背景,“就像我们的客户来自不同的国家一样,我必须适应不同背景和个性的人,这种训练对我是有帮助的。”

  这也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在全球设立分校区的主要目的,Mark E.Zmijewski教授认为,通过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和多元化文化的磨合,可以使得学员更具国际化的视野,而且具备在多元文化的团队中协作。

  为了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还定期邀请企业家人士过来为EMBA学员授课。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也和企业之间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保证教授能够真正了解那些高层经理人和企业家在想什么,从而为EMBA学员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