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MBA教育面临新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 16:29 《经理人》

  缺乏中国的管理理论,是MBA教育最大弊端

  文/《经理人》杂志 周建华

  MBA教育自1991年试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招生学校从当初的9所,扩大到了2006年的96所。在招生学校持续增加,录取规模持续扩大、不少学校MBA办学质量逐渐上升的时候,申请读MBA的人数却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的大幅下降。虽然2005年和2006年申请攻读MBA的人数略微上升,但各个学校,包括不少名校MBA项目的报考人数却也在下降,或停滞不前。2006年有19所MBA报名人数不足,少于录取人数,最终需要从其他学校中调剂生源,比2005年16所增加了3所。

  在MBA市场看起来不再受公众盲目热捧的背后,MBA教育真正的难题与挑战,到底是来自报名人数减少,还是来自于其他方面?报名人数减少能说明MBA教育出了问题吗?《经理人》杂志专访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纯均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仝允桓教授等。

  挑战1:缺乏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体系

  在过去学习西方理论基础上,如何如何融合提炼中国企业25年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适合本土文化和本土实践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当前MBA教育最大、最根本的挑战。

  从2002年开始,国际上申请读MBA的人数明显下降。原因很复杂,从经济的角度,北美近几年经济发展好,工作机会多,念MBA的人反而少了,体现了反经济周期的规律。从人口统计来看,北美二三十岁年龄结构的人口减少,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但从深层次原因来说,是MBA教育怎样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问题。近几年北美MBA教育脱离实际,受到了部分学者和企业界的批评,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商学院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作为MBA教育发源地的北美尚且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那中国情况如何呢?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纯均教授在接受《经理人》杂志独家专访时指出,从中国国内来看,如何开发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管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培养模式,是当前MBA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MBA教育中的职能性课程,如会计、营销、运作管理等等,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是,很多与制度、文化相关的课程,过去中国也是学习别人的,发展到现在,应该是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MBA课程体系、管理理论体系。中国企业已经有25年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好的企业,他们在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同时,融合中国文化,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不仅要开发几个中国案例,同时要形成理论体系,融合到教学当中去。过去是“照着(西方的)讲”,未来应该是“接着讲(中国的管理理论)”。

  过去MBA教育是在教学内容规范化,教材和教学方法规范化,考试改革上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小成绩。未来MBA应该怎么发展?赵纯均的前瞻性思考是,应该是给MBA这个舶来品,增加中国内涵,因为管理从本质上是与文化、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据了解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建立中国自己的管理学科体系的课题研究和探索。

  挑战2:两极分化下中小院校如何定位

  商学院的竞争,最要害的还不在于排名第几,而在于能否招收到好的学生,在于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前几年社会上对MBA认识不成熟,以为学完MBA就能拿到高薪,导致有些本来不适合念MBA的学生,也选择读MBA;有些可能原来对工作不满意,也希望通过读MBA来换好工作。2003年和2004年MBA报考人数大幅下降,是因为大家对MBA逐渐有了理性的认识,有些本来不适合于读MBA的人,就不报考了。同时,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等学位的开设,也分流了一部分人员。

  2006年有19所MBA报名人数不足,少于计划录取人数,比2005年16所增加了3所。虽然这些MBA项目通过从其他MBA院校未录取的学生中调剂生源,最终大多数还是能招满学生。但这依然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MBA教育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招生规模扩大了,招生学校大幅增加到了96所,但两极分化也在加快,优质生源的争夺在加剧。世界性、全国性MBA品牌院校在形成,地区性MBA品牌也在发展。而在此浪潮中,再多数院校的MBA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有些中小院校在竞争中,不能很好定位自己,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纯均指出,在品牌分化时代,商学院的院长必须讨论清楚:自己学校MBA项目的使命是什么?目标市场在哪里? 在什么人群中宣传、推广和招生?有些院校可以定位为国际级、国家级的企业服务,有些可能应该定位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比如,青海拥有500多万人口,外面的人不太愿意去,里面的人不容易出来学习,目前青海还没有MBA项目,如果办一个MBA项目专门为青海经济发展服务,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师资水平,抓好教学质量,我看是可以的。同时,发展较好的院校,也应响应教育部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中西部院校培训师资、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挑战3:真正触及管理者神经的研究太少

  MBA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优秀的老师,招收到好的学生,提供好的教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在接受《经理人》杂志独家专访时说,商学院是创造知识的地方,需要原创能力。不否认有些课程中,有些老师通过讲课技巧来取得认可,但长远来说,优秀的老师一定是优秀知识的创造者。虽然过去几年商学院老师在知识创造上进步很快,但能很好地把理论、案例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的老师,国内还是不多,不是很令人满意。我经常跟老师讲,如果你写了一篇文章,能否找10个商界人士,用10分钟、20分钟告诉他,看他们是否感兴趣,如果引不起共鸣,说明水平不是很高。因为研究是非常复杂的,但一定是关注具有普遍性的、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但现在国内发表的文章和研究成果,能真正触动管理者神经的,挠到企业家痛处的,还是太少。

  10年前,老师按照西方的教科书备课,照着讲,学生也觉得很新鲜,收获很大。这个阶段过去了。现在学生进步很快,管理者通过自学、培训等各种渠道,都可以获得。老师能否比他们理解的更深刻,这很关键。过去很多培训都是技术性,现在需要的是理念性、思维性的。越到高层,思辨性的、哲学层面的思维越重要。光华管理学院非常注重老师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要看他/她有没有很好的商业感觉。如果没有很好的商业感觉,只会推导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还不是好老师。优秀的老师应该能在一团乱麻的商业现象和困惑中,提炼出管理者能理解的关键问题。

  商学院能否办好,学生的素质也很重要。不同的学生听一门课,看同一本书,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造化。如果不能选择出最好的学生,学生素质不好,再好的老师也不行。北大光华从1999年起在MBA选拔中引入面试的程序,是国内第一家引入面试选人的商学院。当然,笔试、面试也不一定能对一个人判断的很准,还要看他的背景。比如同样分数同样职位,一个年龄大的,一个年龄小一些的,我们宁可录取那个年轻的。

  挑战3:用英语向国际学生讲授中国管理思想

  MBA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学位,而管理和管理教育又是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制度、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MBA教育既要解决国际化,也要解决本土化问题。中国的MBA教育一直在做这两个方面的探索。清华国际MBA项目采用全英文授课,有人不理解,认为中国教授和中国学生讲课,当然是用中国话讲得好,为何要用英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仝允桓教授在接受《经理人》杂志独家专访时说,清华MBA项目办国际班,主要是营造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和国际交流的环境,要招收一定比例的国际学生,不仅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培养人才,也要使中国的MBA教育走向世界。经过5年的努力,清华MBA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6年,清华国际MBA班招收了120名学生,其中有40人是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自9个国家,其中北美学生有15个。同时,依托国际MBA项目,清华经管学院与世界上50个学校签署了学生交换协议,让清华MBA走出去学习半年,也让国际合作院校学生走进清华学习。2006年接收国际交换学生近百名。

  目前,清华国际MBA的目标是在小范围内营造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但这样压力也很大,因为整个学院的教学和服务体系都要适应国际化的进程,不仅教材、案例要用英文的,教学语言要完全使用英语,教学文件、教学信息、网站,乃至学院环境和服务窗口都要做到双语化。“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也要要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是希望听到中国的事情,如何用外语向外国学生讲授中国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其难度可想而知。” 仝允桓说。

  挑战5:差距在于质量控制

  与其他受访者一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在接受《经理人》杂志独家专访时,同样认为师资和教材建设,是中国MBA教育的两大突出挑战。一个优秀教师,既懂理论,也最好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者做咨询和担任独立董事的经验,这就需要至少10年的奋斗:念完博士需要5、6年,积累实践经验需要5、6年。而中国MBA办学历史不长,在师资上还需要积累。

  除此之外,中国MBA教育与国际优秀商学院的差距在于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体现在师资等方面,还体现在流程管理、学习环境营造上面。张维炯赴哈佛商学院考察时即发现,哈佛不仅把注重课堂讨论,而且注重课前讨论、课后讨论:学员住在一个没有套间里,睡觉的房间很小,没有电视机,逼着学员走出卧室参与讨论,同时,食堂等的设施设计也很适于讨论和认识其他校友。“这些设施从细处入手,逼着学员不想学习、讨论都不行,包括学员来回学校的路上,安排都很细”。

  在商学院品牌差异化显现的时代,中欧MBA的国际化成为了企业界公认的特色。中欧目前拥有常任教授37名,持中国护照、欧洲护照和北美护照的,各占1/3左右,其中华人占50%左右。其国际学生比例,从2005级的20%上升到了2006级的30%。张维炯说,由于我们招收的MBA参加GMAT考试,要求全脱产学习,全英文授课,因此我们的优质生源竞争压力主要来自国际上的知名商学院,我们想招的学生他们也想招,奖学金在生源争夺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挑战5:案例空壳化问题依然明显

  案例教学是MBA教学的重要手段,但MBA案例教学中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1、案例开发与共享机制存在问题。由于商学院评估体系中,案例开发不算科研成果,案例开发经费不足,以及中国企业很多操作不愿外部研究人员介入,案例开发深度和广度均不够,以致出现有些MBA教师的案例仅仅来源于报刊报道,而没有深入调研开发。同时,不少商学院案例往往只由教师个人搜集,自己使用,无法共享。

  2、案例教学空壳化问题。案例教学起源于西方,西方教育中强调个体学习和自我管理,强调学生自主,自由选择,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核心概念是强调与他人(教师或学生)的对话和交流。而中国学习从中小学到大学均习惯于老师的课堂理论灌输,习惯于将老师当作权威的信息来源,通过讨论获得知识的习惯尚未形成。“尽管形式上士案例教学法的外在,但是,因为参与者、组织方式均予典型案例教学法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导致成效低下。”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纯均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中国管理教育报告》中,指出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几所商学院的案例库建设具有了一定基础,各自都积累了上百个很好的案例。中国MBA教育应结合国情,采用案例教学与老师讲授相结合的办法。”赵纯均说。

  表1: 2006年MBA报考和招生人数没有达到专家的预测规模

报考人数

招生规模

2002年有关专家预测2006年MBA的规模

80000

32000

2006年MBA联考及GRK考试实际报名人数

55000左右

23000左右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表2:

2006年MBA联考报名(实考)人数少于录取人数的19所学校

学院名称

报名人数

实际考试人数

录取人数

中国农业大学

96

65

100

天津财经大学

77

59

60

河北工业大学

75

66

135

浙江工业大学

26

18

40

浙江工商大学

78

47

65

华东理工大学

178

136

268

上海理工大学

70

54

95

东华大学

246

185

250

河海大学

63

47

110

江苏大学

99

75

1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8

35

77

昆明理工大学

87

73

150

西安理工大学

146

113

160

四川大学

406

291

400

上海大学

68

47

15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22

157

18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55

44

8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2

39

60

安徽大学

16

10

40

  (数据来源: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

  (附文)

  《经理人》:MBA考试和录取方式会否变化?

  赵纯均(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MBA考试,考英文和综合考试2门课程,短期内应该不会变化,全国联考肯定也不会取消。因为世界各国的管理类学生入学都有笔试环节,大都采用GMAT考试,同时全国联考还能有效阻止招生工作的不正之风,而各学校单独命题考试存在较大的负面作用。

  现在的综合考试形式上与GMAT考试很类似了,形式不会变,变的只是每年命题的内容。至于笔试分数起的作用大小,录取方式变化,目标都要是把适合攻读MBA的人招收进来。MBA属于硕士学位教育,它肯定要对智力、学术水平、个人素质有一定要求,因此并非是管理者就要一定能考上和攻读MBA。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