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正文
 

读MBA是否真的要去美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6:39 《市场圈》

  虽然这两年“海龟”和“海带”的话题已经不再成为媒体关心的焦点,但是关于MBA的讨论似乎更加白热化。我曾经也认真地问过自己,“真的值吗?”

  文|寨克

  1999年8月26日,我乘坐UA851航班飞往美国纽约,开始了我在美国圣约翰大学为期两
年半的留学生活。离开中国之前,我在职场上工作了12年,在市场营销业工作了9年,留学美国花费了我和太太十几年职场工作的全部积蓄。

  虽然这两年“海龟”和“海带”的话题已经不再成为媒体关心的焦点,但是关于MBA的讨论似乎更加白热化。我曾经也认真地问过自己,“真的值吗?”

  中国“老生”的冷遇和帮助

  有一些中国“老生”比我们早几年来到美国,在美国多年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有一种非常盲目的优越感。有的人,你叫他中文名字他会老大不高兴,非要叫他英文名字才舒坦,而有的人拿到了工作签证或绿卡俨然一副美国人的面孔和架式。这类老生见到我们这些“留学菜鸟”就躲,生怕自己和中国同学扯上关系。

  记得第一天去学校报到,在MBA学生管理处看见三个中国同学。老师告诉我,他们是我的上届同学,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他们,于是我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你们好!我是从北京来的,你们是从大陆来的吧?”听到我的问话这三个同学立刻不作声了,连头也不抬,爱搭不理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以为他们没有听到,又大声地重复了我的问候。三个人依然是没有任何回应,而且脸上显出了不耐烦的神色。我当时真有一种被人打了嘴巴的感觉,即便是一个普通美国人对我善意的问候也会非常礼貌的回应。我开始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到了美国,人会变成这样?

  当我成为圣约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陆留学生会主席以后,也曾经多次邀请这三位同学参加学生会的活动,这三位同学均没有出现过,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因为在签证上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不敢见人”。他们不是对我,对所有中国同学都是这样。这类“老生”说白了就是怕中国同学给他们“找麻烦”,他们当然仅仅是大陆同学中的一小部分人。但是我不禁要问,出国留学真的要让我们变得如此“异化”吗?

  在美国留学最困难的时候,也有太多的中国“老生”无私地帮助我、鼓励我、支持我,是他们给了我很多指点和引导,告诉我如何渡过开始的难关,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拿到奖学金,如何能把教授的工作做好等等。他们是我一生的财富,也是我在美国MBA学习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看透美国人的嫉妒心理

  另一类非常自以为是的美国人,他们对我的“调教”多是出于美国人“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和不能允许别人比他强的嫉妒心理。平时你在小组讨论中任何一个主意和想法都会引起他(她)的反感和打压。

  记得一次,我和另外7位美国同学共同为一家社区银行(RidgewoodCommunity Bank)进行营销策划。我提出利用电话反馈系统记录800线客户电话数量,并了解电话回馈和销售之间的关系的思路。这个主意受到一位“老生”的激烈反对和抨击,他让我拿出做这件事情的理论和实战依据,我列举了DELL电脑公司的800线销售服务系统、中国招商银行的电话营销系统等例子,同时拿出了美国广告文案大师John Caples的著作“Tested Advertising Method”(《测试的广告方法》)来证明我的观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依据的。他仍然非常不屑一顾地说:“这是你个人的看法,本小组没有办法采用你的观点”。直到Ridgewood社区银行的董事会的一位资深高级顾问对我的做法大加赞同时,这位“老生”的气焰才多少有了收敛。但是后来居然又用减少发言时间打压我,实在令人发笑!说穿了,是有这样一类美国人没有办法接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比他们强的嫉妒和失落的心态。

  我发现,MBA的教育更多是“心态”和“做人”的问题。很多留学回来的人和受过MBA教育的人并没有在做人的精神层面、道德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得到提高,而仅仅学到了解决问题的非常表面的“术”,没有领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道”。所以很多“海龟”找不到工作不是学历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MBA的教育课程设置很多,但没有涉及人的情商问题、道德问题、品性和性格等,所以指望MBA能够给你的做人和做事带来实质的变化实在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

  生活就是学习

  我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已经33岁。放弃了在中国优厚的生活,在美国过上了清苦的留学生活。我们这些生长在“红旗下的红苗子”,没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下生存过,因此去美国留学是我人生的一种历炼和经历。

  我虽然没有像《北京人在纽约》的主人公王启明那样在餐馆里涮碗,但是我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包括做家庭教师、商场促销员,给华人做翻译。很多和我一样在美国留学的大陆同学为了能够节省每一分钱,买最便宜的菜,住最便宜的地方,很多人通常要打两份工,还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实在是不容易。我体验过很多中国人都曾有过的“捡垃圾”的经验,其实那是一种为了节省每一分钱的明智之举。

  社区的“跳蚤市场”也是我满足自己购物欲望的好地方。我的二手传真机、多功能CD机都是在“跳蚤市场”淘来的。我把对美国的“垃圾文化”和“跳蚤市场”的理解和研究写成了我的第一个案例“eBay,明天早餐在哪里?”发表在国内的媒体上。

  在美国留学期间潜移默化地习惯了很多美国社会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比如说:乘车、在电影院和地铁中买票、在商场购物要自觉排队,否则就会有人站出来当众警告你。在银行排队切不可靠在人家背后太近,因为那是不礼貌的而且有窥探别人隐私的嫌疑。过马路时候要看绿灯,上电梯要让女士先上,走在前面要给后边的人挡门,这些听起来很简单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社会的公众道德和秩序所缺乏的。而这些东西在MBA的课堂上是没有人教的,你只能自己去体会和观察。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MBA的大多数案例都是来自社会的实践和生活,没有对生活和实践的理解就很难上好MBA这堂课。这也是为什么我更主张工作几年以后再上MBA的原因,你会有一种“飞跃“的感觉。

  学习就是生活

  文化差异始终是我留学美国期间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的教授曾经和我说过:“寨克,东方人点头通常不是表示他明白和同意,而是‘我知道了’,是一种礼貌。因此,如果你没有听明白我说的,请一定再问一次,否则你在美国第二天就会被炒鱿鱼”。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教授说的,从此不明白的问题,听不懂的问题我绝对不会再“不懂装懂”。这种态度和方式的转变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我也尽我所能的更多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借免费的录像带,和教授们讨论各种话题。我在课后和教授泡的时间远远多于课堂上的时间。中国还有句俏皮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主动找的学习搭档都是班上最漂亮、也是最聪明的美国女孩,她们没有一个人拒绝我,因为她们被我的诚意和主动所打动。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结交了我最好的美国朋友Paul和他的全家。Paul的妈妈Pauline七岁从

意大利来到美国,是她的中国邻居小姑娘玲玲教她英文的,Pauline和玲玲成为了一生的朋友,于是Pauline让他的儿子一定要帮助一个从中国来的同学。我有幸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一个非常好的美国家庭,看到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在美国人家庭里过了感恩节、圣诞节,吃到了真正的意大利人的比萨。这是学习,也是生活。而MBA这门学问本身就是让你能够发现不同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没有唯一答案是MBA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寨克:美国圣约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

  多家媒体市场营销专栏作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