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争议并着成长的记忆赛事:市场才是根本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16:10 经济观察报

  本报特约记者 吴圻 北京报道

  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高尔夫赛事忽然多了起来。3月,北京三元桥旁的巨大广告牌宣传着TCL精英赛;4月的北京和7月的上海,分别是VOLVO中国公开赛和宝马公开赛;11月,汇丰冠军赛甚至抢了APT收官之战“上海大师赛”的风头……不仅赛事数量增多,巨额奖金也吸引着来自六大巡回赛的“赏金猎人”们,这一年里,在国际赛场上威风八面的大人物们几乎都来中国了。这一切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开始成为高尔夫世界“列强”之一的信号?

  大型比赛进入中国,这是市场的需要,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要。欧巡赛精确地看到,中国才是接下来需要拓展的大市场,今年一年间,落户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欧巡赛事,每年已经达到了5场。11年磨5剑,对于一个“赤脚”的民族来说,这是何等神速的买鞋速度。

  作为全球的6大高球巡回赛之首,美巡也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想要挺进中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时间,让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让中国球员和世界球员融合。“平衡点”,这也是各大巡回赛官方想要追求的东西。

  竞技:被国家队改变概念

  高尔夫球作为亚运项目,球手们远没有奥运项目的运动员般吃香,没有成群的记者和观众。但第一次以正式国家队的形式出现在亚运赛场上,对于中国高尔夫来说,总是让人欣喜的。拥有了国家队和专职教练,一种休闲运动开始以竞技的姿态发展,国家队的成立究竟会在高尔夫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去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将棒曲手垒项目分出去,新的小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亮相了,接手这个新班子一把手的是原

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兼中心副主任的张小宁。今年1月份,张小宁主任“燃”起来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他透露高尔夫将要组建国字号队伍;3月底,在观澜湖球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小宁正式对外宣布,中国首支高尔夫国家队正式成立。前后不过三个月时间。

  成立国家队是好事,但引起争议的是,在国家队成员中没有一名职业球员,这是一支纯粹的业余队。在今年的“大佛杯”中,亚运选手中的吴康春和吴阿顺,以国家队的名义挑战澳洲双雄奥格维和艾伦比,更让外界普遍质疑这种实力悬殊的比赛完全是给人们找乐子。

  高尔夫国家队的成立,表明高尔夫不再是一种休闲的运动,国家开始重视高尔夫,并且希望打造一支竞技队伍。多哈的赛场上,更多的普通体育观众开始认识高尔夫,开始熟知什么是小鸟球,什么是亚洲实力和中国水平,开始接纳这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贵族运动。或许小球中心从一开始设立国家队,就是考虑到亚运会对广泛体育群体的影响力,以竞技的名义推广这项休闲运动。

  教育:高尔夫与高校的联姻

  一个青少年暑期班10次课,费用2000元至4000元人民币不等,加上配球包、球杆和服装,不菲的支出还是让家长们趋之若鹜;球场对接收报名也有人数控制,这一切看上去都是为了保证教学水平而存在。笔者曾因青少年暑期高尔夫的专题采访了不少参加培训的儿童家长,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一位家长愿意孩子将来以高尔夫谋生,但在他们看来,高尔夫这项运动能够培养儿童的贵族气质,让他们在一群“平凡的孩子”中显得与众不同;还有部分家长的想法是,会打高尔夫是孩子们在将来工作时与人谈生意的一种重要手段,至少也是接触上级的一种方式。

  存在于高尔夫教育中最有争议的话题莫过于高校引进高尔夫教育,这本来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美国耶鲁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高尔夫球场,而北大不过是打算将荒废的操场重新利用。这一想法却招来了网友们的不平,认为北大作为中国的传统学府,不应该在教学中引进洋人的运动,于是“练习场”变成了“发球台”,甚至在舆论的打压下,彻底将计划搁浅,但我们后来还是看到:上海财经大学将高尔夫列为选修课程之一、云南农大打算将校园空地改造成高尔夫练习场、厦门大学将高尔夫列为部分专业的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开设高尔夫EMBA课程……

  其实与高尔夫相关的课程并不仅是学会如何打球那么简单,高尔夫课程包括高尔夫竞技、球场草学、球会管理学,还扩展到高尔夫文化传播、运动康复、球场设计等等。北大和厦大只是在做高尔夫教育的初级尝试,但这却折射出社会公众对于教学改革的承受能力、中国教育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同步变革的适应能力以及教育机构对于教育发展、高校管理的统筹能力。

  张连伟曾就这个问题跟笔者表示他个人的想法:“北大作为最有威望的大学之一,更应该有魄力带头去改变教育的模式。”不过到目前为止,关于高尔夫发展和教育的结合,中国还没有一个公之于众的计划。

  球场:绿化还是破坏

  随着225洞山东南山高尔夫球场的正式营业,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场名号易主,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兴建球场和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讨论。11月15日,国家林业局通报10起破坏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位于首位的河北省张北县“仙那都国际生态度假村”,涉嫌破坏三北防护林修建高尔夫球场。此类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出现,2003年4月16日,《焦点访谈》曾以“虾场如何变球场”为题,报道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强行占去农民们1000多亩的养虾场,违法建设高尔夫球场。每年不停增加的高尔夫球场究竟是行着绿化之实,还是变着法子破坏、污染环境?兴建大型球场要考虑的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平衡点在哪里?

  有环境专家认为高尔夫球场虽然是绿地,但并不是在绿化环境,而是在占用国土面积。一个18洞的标准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在1500亩-1800亩不等,曾经有朋友在北京去天津的京津塘

高速公路上,注意到142公里的高速公路两旁,至少有4个高尔夫球场,也就相当于7000亩左右的土地。而随着高尔夫运动与高尔夫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高尔夫球场的设施不断趋于完善,功能趋于多元化,这也就使得球场的综合面积在不断扩大。

  针对高尔夫球场污染环境一说,张连伟认为:“一些所谓的专家都说高尔夫球场污染环境,我想不通,新中国从1984年起有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到现在发展成300个,这300个球场加起来的污染都及不上一个水泥厂。说的话有点重,没有其他意思,只希望高尔夫能够在中国得到健康发展。”

  基于项目的特点,高尔夫不可能像

乒乓球一样,依靠一张长桌随地解决,只是如何才能使这1000多亩地更加耐用。在山东南山高尔夫球场工作的人会不由自主的自豪,令他们有如此感受的不仅因为这是世界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同时还有蒙哥马利的设计精华,更重要的是,球场的成型改变了原来的荒山,而在中国,很多球场也是这样“因地制宜”,如北京“东方天星”、深圳沙河球会。这些都有效地扩大了中国的绿化带,更击溃了高尔夫污染环境一说。

  “知道我为什么会选择在迪拜设计我的第一座高尔夫球场吗?因为我认为这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要把沙漠蛮荒之地转变成一个世界顶级的球场。”泰格·伍兹不久前宣布他将亲自操刀设计高尔夫球场,也是需要高尔夫挽救的沙漠。

  产业:下一个是“平民时代”?

  随着佰嘉通推出“2006,人人都在高尔夫”的口号,并推出“人生第一杆”的99元套餐,各种高尔夫优惠卡、体验卡,伴随一系列的网上定购活动,中国爆发了普及高尔夫运动的热潮。在国外,打高尔夫就像打羽毛球一样方便,高尔夫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过高的消费,还是根深蒂固的旧观念?

  曾有媒体采访张连伟,想知道对比高尔夫运动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他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张连伟用 “平民化”三个字概括。比如日本,球场的收费比较低,普通百姓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挥挥杆。当然,国外的球场也有专门的贵宾会所,在那里的花费肯定是很高的。在国外比赛时,场地周边有很多普通人观看,但在国内,普通人去看球的都很少。其实,高尔夫也是一个体育项目,就和其他运动一样。

  人们从不需要一项只为了彰显普通人和富人间的区别而存在的运动,但是改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贵族运动”,必须有积极的优惠政策配合。就像中高协副秘书长李勇期待的一样,“高尔夫球是一项高雅的体育运动,它完全可以做到平民化。”起源于苏格兰的高尔夫球之所以在美国取得了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美国摒弃了“贵族运动”的概念,真正把高尔夫球当作一项体育运动来发展和普及。

  不过目前我们对高尔夫平民化只做了初步的探究,要想让其真正兴盛起来,或者,更简单迅速的方法就是多开放一些公众球场,让每个普通人自己去体验、自主去改变。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