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聚焦全球经济动荡 探索华商应对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 14:43  新浪财经

  聚焦全球经济动荡,探索华商应对之道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成功举办“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

  2008年10月30日-31日,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在10周年华诞之际,发起主办了“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此次论坛以“弘扬华商文化、培育华商领袖、服务华商社会”为主题,重点讨论“华商文化”、“华商管理教育”和“华人地区管理学院的合作与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动荡中的华商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等话题,通过了广东省高校管理学院合作框架和华商管理论坛暨南宣言,为世界华商管理教育创建广阔的交流与合作空间。

  一、广东省高校管理学院院长联谊会

  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广东省高校管理学院院长联谊会于2008年10月30日下午举行。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的全程主持下,与会院长们共同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对广东管理教育的影响,并讨论通过了广东省管理学院合作框架。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蓝海林教授结合自己担任院长和副院长12年的体会首先做“寻求理解、特色定位和动态提升”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经过30年的发展广东管理教育的学科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对广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广东管理学科的排名仍然属于全国的中上水平,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优势有一些不相符合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步子、增强创新意识。

  他认为,管理学科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得到其他学科的理解才能够迅速的发展,作为院长首先应该全面理解管理学科的特点,主动采取一体化的方法和学校沟通,具有创业的精神并敢于坚持自己的做法;在选择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的时候,管理学院必须考虑学校的定位、传统、学科优势和社会资源, “顺势而为”和“借力发展”; 学院要不失时机实现转变、积极转型,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外管理学院的发展趋势,必须带领职工进步和不断的引进人才,对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桂龙教授在“改革开放30年工商管理学院发展回顾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中,指出本科教育存在专业细化、课程软化以及时髦化等倾向,必须“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 MBA和EMBA以及工程硕士教育必须进一步精细化,处理好发展规模与能力的匹配性问题以及研究型学院和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关系;除了强调实证研究和咨询研究,一定要加强中国情景特色理论的研究,在中国管理理论研究领域树立南方商学院的特色。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勇教授以“改革开放30年与我院管理教育发展”为主题,介绍了学院成立以来发展的基本情况。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国庆教授在“暨南大学管理教育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对暨南大学面对的特殊问题以及管理学院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思考。

  主题发言结束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壁玉、广东工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张毕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院长蔡茂生、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智民、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宁凌等针对各自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纷纷发言,围绕研究生学制、二级学科点申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怎么办、怎么样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现实管理的经验相结合、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是否有模式、如何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等问题与会院长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在最后进行的关于广东省管理学院合作框架的讨论环节中,与会院长都对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精心筹划的框架协议表示极大的肯定和认同,大家针对广东省管理学院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内容展开了重点讨论,就广东省管理学院合作理事会建设、下一届联谊会举办地方以及承办单位的遴选机制、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推进教学资源共享等事宜达成了初步共识。

  二、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开幕式和主题演讲

  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于2008年10月31日上午揭开帷幕,参会领导和嘉宾包括广东省侨务办公室陈仰豪主任、广东省侨务办公室杨应棉处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谭劲松、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教授、暨南大学合作交流处余惠芬会长、台湾元智大学教务长、前管理学院院长古思明、台湾辅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铭贤、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刘震宇、台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贺、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徐宗玲、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佘日新、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白、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孙锐以及来自广东省22所高校的管理学院院长共33人,还有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骨干教师30多名。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教授首先致开幕辞。他对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十周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本次论坛深入探讨如何开拓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华文化特色的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推动大家达成共识并找到合作的基础,共同为华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华商管理思想的总结和传播贡献各自的一份力量。

  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环节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孔小文教授联合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率先登台做了主题为“管理挑战与新思维--和谐管理理论”的演讲。他认为,我们天天所面对的看不透的未来世界具有环境复杂、快速变化两个基本特征,这就给我们带来整体性割裂、快速性应变风险、因果链条分不清或者太长无法追踪等三大挑战,围绕分工协作的程序进行管理的经典方式需要变革。管理者必须关注两个大趋势:一是现在很多管理都无法事先安排,技术更新和市场突变改变对工作的分析,战略规划要求在环境无法把握的时候要能够把握自己,从外部逐步演化到内部;二是组织结构从官僚体制逐步演化到网络、柔性组织,过去是明确设计每个岗位的职责,现在逐步到制造平台形成一个空间,让人有自动反应的空间。

  针对现在管理需要解决的整体性、效率性、应变性和复杂性四个问题,他提出了管理新思维:一个企业一个人可以没有战略,但一定要找到主题,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可以不清楚下一步怎么走,但是要有方向性,每个时段的工作中心和重点要清楚,利用人类已知的规律性解决目标问题,不用回避和降低不确定性,而是利用不确定性,把不确定性内化为我们管理的工具和思维。

  他认为,领导要把普适性和艺术性结合,逐渐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即和谐管理,主题是目的性领导的价值和组织的价值,围绕组织面对的重要问题,利用科学的规律率,再利用人类的演化性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和谐的主题下面可以理性设计的就理性设计,不能理性设计的就在环境诱导下自然演化,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谐管理是多脑组织、分散决策,强调网络组织,强调流程,注重的是愿景和阶段性的主题。真正的领导力从和谐管理来看,至少应该有五个力,即判断力、影响力、对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控制力、学习力、创造力。

  台湾元智大学教务长、前管理学院院长古思明教授作为第二位主题演讲嘉宾,从台湾的视角给大家展示了管理学院的改革与探索。他认为,管理学院的学生是我们的产品,真正的顾客是各位企业家,因为现在企业需要做非常多的事情才能够跟别的竞争者区别开来,在价值链上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企业家的需求是希望一个人可以做十件事,做事速度要比别人快10倍。这就要求管理学院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老师要在自己的领域终生学习并扩大自己的习惯领域和学习领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谭劲松教授以“中国的管理学研究--矛盾、挑战与机遇”为主题,深入阐述了管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他首先提出中国特色到底在管理学研究中处在怎样的位置?有多独特?中国到底有多少不同?这种独特性在多大程度上让我们重新理解管理学等问题,指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过度强调情境化是有代价的。

  他分析说,中国的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共性链,基本上来源于经济学、工程技术和工商管理三个传统,研究的界限很不清楚,导致很难做跨学科发展。针对中国管理学研究存在的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从理论到理论、过于执迷研究方法等问题,他认为在国内管理学科才刚刚开始发展,年轻教师还不严谨,学术道德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强行推广某一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是既不现实也不健康的。

  他认为,管理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受益于各学科理论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应该从不同的学科学术背景吸收新鲜血液。好的理论必须具备普适性、精确和简洁三大特点,中国的学者应该考虑找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重大的现象,比如说突发事件,把它当作我们的钉子,为了把钉子砸进去找榔头,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榔头,我们就设计一个新榔头,而不是说拿着榔头去找钉子砸,最重要的是找到钉子和榔头的适合度。

  他指出,科学的本质不是证明现有的理论,而是挑战现有理论,真正有创新的研究是通过挑战来产生的。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创造出关于研究对象新的规律性知识,用来解释和预测,而不是推广一个理论和方法。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应该避免片面强调任何一种研究方法而排斥其他尝试。我们应该做的是:选择中国独特的环境在改革中出现的独特现象,这些现象有哪些能够用我们现有的理论来解释,解释不了的有没有可能通过一定的修正就能解释,修正本身就是贡献,如果不能解释就有了机会,可以建立完全新的理论。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的主题演讲紧扣“华商文化与华商管理教育”,提出广义华商的概念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华人行为特征的企业投资经营者,而华商的文化价值观具有代际差异和区域差异,全球化时代的新华商具有知识水平比较高、国际性、前瞻性、风险性、多技能性等特征。华商是目前全球第三大经济群体,在当地的经济甚至政治生活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华商的作用表现在:一是降低区域贸易的社会壁垒,第二推动区域文化认同,第三促进区域需求结构的相容性,第四提高区域微观经济体的跨国活动能力,第五影响当地政府的政策取向。

  他总结说,经过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滋养,华商文化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人本德治,和谐诚信,勤俭普适,艰苦奋斗,家族乡邦,群体互助,因变制胜,善于竞争,敬业进取,顽强执着。华商文化有三个源泉,一个是五缘文化,包括“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第二个是儒家文化,第三个是慈善文化。华商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获得成功和发展最基本的动力。

  他指出,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是华商管理研究和华商管理实践生生不息的发动机,也是发现华商知识,凝练华商智慧,传播华商文化,引领华商未来的基础,对华商管理的研究和开发不是简单的继承、要突破对华商管理理解上的地域性限制和学派性限制。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根据对华商管理教育模式的理解,从“和人、理财、运物”的角度将重点发展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战略的财务管理、资本运营与公司治理,基于管理信息系统与商务智能的生产与服务运作管理等三个大学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具有真正情境管理意义的中国式管理。

  最后他号召,我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共同的对象和共同的未来,非常有必要在未来华商管理教育中进行合作,基于各方共同的愿景和利益关注点,基于各自完成使命过程中一己力量不足的现实,各自拥有独特的相对资源优势,要真正做到合作,需要协作的框架,协作的机制,还有各位院长的勇气、心智和韧性。

  三、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圆桌论坛

  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是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主持的圆桌论坛。

  台湾辅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铭贤教授首先发言,他指出台商的经营管理如下特点:1、中小企业的灵活弹性,2、岛屿经济的开拓精神,3、家族企业的浓厚情谊,4、产业网络的群聚效应,5、外销导向的市场观点,6、苦干实干的管理哲学。他认为台湾管理教育未来的发展必须注意:1、发展教育的目标应该和台商经营能力的培养连结,要看对企业经营可以产生什么影响,2、课程规划应该减少课堂授课,往增加实作学习的方向努力,3、应加强企业实务与国际化,并致力于企业伦理教育,4、应有适当的评估机制,以判定教育的目标是否有效达成。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刘震宇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在开展华商管理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体会,包括境外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商务模式无法完全认同、希望接受教育能够对大陆的市场有很深入的理解并培养干部、境内的学生怎么样跟境外学生沟通和交流、如何有效考评等。

  台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贺教授主要围绕伦理教育进行发言。他还为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想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英文名,叫Five—Region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缩写FRABER,中文简称飞搏。

  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徐宗玲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给商学院教育带来的影响,对两岸五地管理学院的合作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院长、教授互访机制,2、组织华人管理学院联盟定期或者不定期搞一些活动,3、选择策略性的合作伙伴,4、在联盟会议中逐步推进资源共享,5、推进学生的交换计划,促进学生交流。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的佘日新院长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针对管理学院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特色研究、如何做体制上的改变等问题,指出不管是做研究还是从事教学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责无旁贷的选择。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白从教学的角度谈具体的问题,包括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学、考试制度的改革等。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孙锐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财富增长和学科建设等问题。

  最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对大家提到的问题进行了精彩回应。他指出,在研究和谐的时候,并不是想消除多样性,而是要在多样性之间建立生存的基本规则;每个管理学院不要追求统一,要寻求多样性,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定要坚信自己,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才可以立足于这个世界,如果完全模仿别人,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世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变,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要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和思路。

  四、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对话论坛

  10月31日下午,以“全球经济动荡中的华商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华商企业家和管理学院对话环节,在《经理人》杂志社副主编曾立平的主持下,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台湾元智大学教务长古思明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谭劲松教授与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阳春和香港台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正朗等企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

  《经理人》杂志社副主编曾立平首先做开场白,她指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商,华商经济全球瞩目。当前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经济不能独善其身,华商企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如何来应对各种挑战,在危机中我们还存在什么样的机会,成为广大华商企业非常关注的话题。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美国金融系统的危机进一步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对我国的金融系统也有一定冲击,而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将更严峻。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企业发挥特色和优势,利用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通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价廉物美的商品输送给美国和欧洲,让世界分享了很大的红利。但整个经济系统存在问题,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结构。现在进行结构调整,有一些不健康、有问题的企业出局,对于整个经济系统来讲,短周期来看是坏事情,长周期来看对于整个系统体力的修复是有好处的。他认为,广大华商企业要正面应对危机,既要看到在危机的后面可能还有更严重的危机,同时也要看到在危机中孕育巨大的机会。他强调,在转型和调整过程中,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政府也要有社会责任感。

  加拿大约克大学谭劲松教授认为缺乏自律和超前消费导致金融危机,华人传统观念的美德比较保守,因此对华人和华商的影响比对整个社会小的多。很多华人企业模式不适合高速增长不适合扩张,但是到了经济萧条的时候,在自己圈子里面互相做,是互相依赖共生的关系,提供一种互相支持,像减振器一样,平均下来华人的企业受影响相对比较小。

  台湾元智大学教务长古思明教授赞成中国政府加强基础建设,做内需的调整和扩张,使大陆真正成为世界的市场。

  针对珠江三角洲企业现在面临的形势,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阳春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确实是需要转型和升级的,这是一个危机,同时也是一个生机。他主张鼓励企业就地升级,通过重新洗牌培养一批真正能够叫得响的像华为、中兴这样世界品牌的民营企业。

  香港台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正朗认为现在企业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把产业稳住,减少坏账,利用价值链把产品做的专而精。

  在第二轮讨论中,《经理人》杂志社副主编曾立平从近期的食品安全危机出发,反思中国企业原来通过劳动密集型靠人口红利进行大规模扩张、掠夺性市场扩张的方式是不是应该改变,提出中国的企业应该怎么样浴火重生来应对这场危机?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认为,现在整个中国食品甚至整个中国制造都面临着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这关系到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整个全社会的诚信系统的建立问题,要从个别企业上升到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必须改变华商管理过去那种个和个之间的竞争,转变到链和链的竞争。另外,除了要求企业自律和有社会责任感以外,社会也要给企业一个保障、一个基本的盈利空间和价值空间,打造良性的价值链。

  加拿大约克大学谭劲松教授指出,中国的文化根本上是一种团体的个人主义。如果中国的信誉破坏了以后,在全球哪怕挪半步也要搬一座山,华人企业要想真正从低附加值血汗工厂的模式提升到高附加值模式,信誉是很重要的,必须建立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信心。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过多的强调个人道德,而西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环境来约束。他还进一步分析了企业生态环境问题,指出恶性价格竞争、不规范经营、忽视知识产权等将导致华商企业无法增长和做大。

  针对台湾和港澳、东南亚华商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的挑战,台湾元智大学教务长古思明教授认为企业在看不太清楚的时候首先不要盲目的扩大投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新闻监督,利用科技来净化食品环境。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阳春以比亚迪和拉芳为例,主张珠江三角洲在危机面前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来重振雄风。他指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恶化,比较严峻,我们没有给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价值链也好,供应链也好,核心是资金链,很多民营企业没有现金流,靠自己的积累来发展,贷款又贷不到,资金链是导致很多企业跨掉的根本原因。政府需要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制度环境的建设,重视农民的利益。他呼吁,两岸五地的企业家和政界可以探讨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然后催生中国元、发展亚元,达成大中华整个一体化的联合。

  具体到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李阳春指出转型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产业转型难就难在人心的转移。他认为,由政府来拉动转移的做法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最终要以企业为主来转型,在政策制订的时候珠江三角洲要发展从绝对劳动密集型到相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再到先进制造业,同时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香港台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正朗强调,在困难面前每个企业必须调整整个价值链和产业链,不检讨自己就会灭亡是社会很自然的规律。而年轻的学生们可以借机会磨炼自己的心志,为自己的以后20、30年打好基础。

  在第三轮讨论中,《经理人》杂志社副主编曾立平针对两岸五地的华商和管理学院如何发现机遇、携手共进的问题进行发问。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认为,对企业来说现在正好是一个休养生息、调蓄体力的时间,正好是重新审视企业愿景、企业战略的时机;对政府来说可以强化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改善公共管理,改善政府管理;对于管理学院来讲也是机遇,因为出现更多充电的需求。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新使命:发现华商知识,凝练华商智慧,传播华商文化,引领华商未来。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阳春首先希望暨南大学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扛起华商管理教育的大旗,宏扬和培育华商文化,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华人企业家。他指出,广东的企业应该抓住机会走出去,培养内功,提升自己,创造品牌,更多关注农村和农业产业化。通过设立华人创业计划,青年学生应该在人才规划上学会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来立志当好一个老板,成为李嘉诚式的企业家。他强调,广东如何抓住亚运会这个机会来发展自己的现代服务业,这是各级政府和企业家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香港台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正朗建议,管理学院应该加强和产业的结合,可以多找一些产业,不同的产业大家来交流,看一下怎么样来建立自己的链条,请有关的教授来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他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五、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闭幕式

  两岸五地管理学院发展暨华商管理论坛的闭幕式环节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孔小文教授主持。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首先宣读华商管理论坛暨南宣言:

  一、定期举办华商管理论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现代企业精神,展示全球化时代的新华商风采;

  二、加强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为华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携手同心、精诚合作;

  三、研究华商管理实践,总结华商管理经验,创造华商管理知识,传播华商管理思想,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暨南大学副校长贾益民教授致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辞。他代表暨南大学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指出华商绝大多数都直接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华商在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在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一些国家华商经济所占份额的比例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是相当大的,华商为所在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创造了所在国华商企业管理的经验。另外,在华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华商文化,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对中华文化在海外和当地社会的融合等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希望华人管理学院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华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华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华商管理的研究。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