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不需要另一个哈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13:31 经济观察报
张玉蕾 90年代末的中国,国有企业在向市场化过渡,民营企业正在成长中,跨国企业迫切需要本土化,中国企业急需一批有远见卓识的领军人物。 本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1999年率先开办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学位项目,试办三年之后,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EMBA正式加入了国家专业教育学位的系列。 时至今日,光华管理学院EM-BA用八年的时间,培育了一批杰出的学生,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也在社会和企业中赢得了广泛的认知。 在国际化脚步逐渐急促的未来的很多年,光华管理学院也许还会在北大 “厚重”的校园里深深地耕耘,在光华的身上也许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完善,但是光华要成为的不是中国的“哈佛”,而是世界的“光华”。武常岐说:“光华不需要办的和哈佛一样,因为世界上有了哈佛,不需要再来一个哈佛,光华就应该在中国这里办,不要处处都像哈佛”。 专访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对一个EMBA项目来讲最核心的是什么? 武常岐:我觉得EMBA最重要的是武装企业家和高管人员,使他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角度去面对企业未来。过去很多企业家都是在“干”中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我们要用最新的管理思想去武装中国的企业家和高管人员。 经济观察报: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了什么困难? 武常岐:这个项目在1999年办的时候,大家认知程度不一样。早期阶段大家不了解有什么用处。通过介绍、宣传,第一班来的学员大多是金融行业的。第二个阶段经过了3年,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了新事物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2002年正式批准后又经历了一个让大家认识的阶段。虽然有30所学校都办了,但当时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教育部正式批准到现在已经5年了,现在基本上社会,特别是企业界认可度非常高。我们现在面对的挑战是报名的人很多,我们还要进行选择。 国内经济发展太快,好多东西都是“大跃进”,搞得EMBA教育某种意义上也是“大跃进”。2002年教育部一下批了30家,5000人。师资就成了大问题。当然经过这么多年,师资也慢慢的培养起来了,现在大概有2/3是光华自己的师资,当然还是有一些从美国来的教授。基本上光华管理学院EMBA是现代的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非常好的课程。 经济观察报:看来学生太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师资跟不上。北大还是倾向于培养自己的师资吗? 武常岐: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有一些外聘,将来会一步一步的改变。商学院最主要的品牌影响力就是老师,老师自己都没有自己核心的理念,这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教师太短缺,突然冒出30所学校,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光华EMBA到现在已经有7、8年的时间了,已经慢慢积累起来了,花大量的精力去培养老师,一步一步做起来了。你不可想象,哈佛也好、斯坦福也好,西北凯洛格也好,你去读EMBA,那都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哪有这样办的? 经济观察报:但培养师资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不是直接把凯洛格、沃顿、哈佛的教师都挖到中国来,让他们在中国安定下来去研究中国的企业,这种方法是不是更快? 武常岐:这就是另外一个北大的优势。知名教授要做研究,不会是自己一个人想,要有研究生,自己做的东西很有限。我们光华有自己的博士——国际博士项目,我们今年有10位博士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管理学院最高的学术论坛上,所以我们能够吸引到好的,认认真真做学问的教授。没有博士课程是很难想象的,一个教授在那里长期的单独的做研究,很累,也很难,也不可能。教授主要的产出不是去上课,他要不断的产出新的思想和理念。 经济观察报:光华的教师主要是做理论研究的,没有具体做过企业,这对教学会不会有一些影响? 武常岐:真正的理论学通了是最实用的。这跟实践的基本想法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有很大错误的看法。并不是案例教学就是在说企业具体的事,实际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启发同学,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只是教学方法的区别,本质是一样的。 光华是比较侧重理论教育的。理论实际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是过去经历过的,理论的重要性是前瞻,特别是对中国企业,没发生的事谈什么经验,问题是你得做没有经验的事,这样不靠理论靠什么,因为有了理论你就不再盲目了。 经济观察报:光华的很多教师是中国本土的,他们如何具备全球化的视野? 武常岐:拿我做例子,我是一个老海归,1983年离开中国去海外读书,回到光华已经是20年以后。所以我20年在欧洲、美国、香港学习、读书、研究、教学,我的学员中有印度人、有美国人。我在光华不是特例。现在光华有60%的教授都是在海外大学拿的学位,有斯坦福、哈佛、纽约大学、加州大学,他在那个环境里主要研究海外,当然也研究一些中国企业。现在40%是国内培养的,而且每年招收5、6位老师,基本上是全球招聘。 我感觉光华中西结合的比较好,11月2日我们开了一个国际顾问委员会,像思科、英特尔的CEO都来参加了,他们的建议还是很中肯的,他说光华不需要办的和哈佛一样,因为世界上有了哈佛,不需要再来一个哈佛,光华就应该在中国这里办,不要处处都像哈佛。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他是写给美国的企业家看的,美国人长期以来认为美国就是世界,所以作者就告诉美国企业家,美国的高管人员,现在世界和以前不一样了。实际中国从改革开放那一天起,有些中国企业对美国、欧洲的了解,比自己的还多。为什么有时说经验害人,我经历的事就认为这个事情还会发生,国际化的环境下就会出问题,因为外国的文化和你经历的是不一样的,TCL到法国去,他认为法国人跟中国人是一样的,中国企业拼命干,法国人也得拼命干,但失败了,但他到越南就成功了,因为越南比中国落后,经验就有用。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