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世界一流大学眼里的中国机会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01:57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赵何娟 发自上海 汽车飞驰向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托马斯留恋地扫视着窗外的风景。 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院长,托马斯这是第三次来到中国。29日,他代表MIT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正式启动“中国制造业领袖”(CLFM)双硕士项目合作。 “现在的中国与18年前的美国是如此的相似。18年前我参与了MIT‘全球制造业领袖’(LFM)项目的创立。18年后,我将这个已经为波音、英特尔、戴尔、通用汽车、福特等全球500强企业培养了700多名高管的项目第一次带出了美国,也正在见证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中国经济惊人发展的重要时刻。”托马斯愉快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这并不是MIT第一次与中国名校合作。15年前,托马斯第一次来到中国,就是与清华大学洽谈MBA项目。近年来,MIT与中国名校的合作无论在形式还是规模上都越来越为双方所乐见。 而更多像MIT一样的世界一流名校,也日益掀起了将教育研究向中国转移的热潮。 企业推动 在托马斯看来,LFM项目最终选择在中国“落户”,最主要得力于LFM合作企业的一致认可。这些企业坚信,CLFM项目将有助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企业在人才之间的争夺战直接推动了对于首个中国制造业领袖项目的争夺。 据介绍,CLFM第一期将到明年9月开学,目前尚未启动招生工作,但希望加入合作的制造业企业却已纷纷主动找上门。首批确认的合作企业已经有9家,其中一家是中国企业,其他都是跨国公司。 戴尔是最早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之一。近年戴尔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其亚洲高管又不断跳槽联想和其他大企业,这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戴尔全球客户体验副总裁汉特(RichardL.Hunter)告诉本报记者,戴尔确实急需在亚洲挖掘熟悉中国国情,懂管理又有专业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这同时也是戴尔人才培养的一个长期规划。 “最近5年内,美国LFM项目培养的毕业生,已经有近30名在戴尔全球担任高管职位,期望CLFM项目能够给戴尔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培养更多的供应链高管和新厂经理。”汉特说。 而合作企业中唯一的中国企业——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邱德波告诉记者,LFM项目在美国18年的成功经验,对美国跨国企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相比这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最缺乏的就是这样国际化的本地人才。这也是其所在公司积极参与该项目的初衷。 合作热潮 托马斯说,MIT可以说是美国高校选择与中国合作必然趋势的一个缩影。MIT并不缺乏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吸引力,更需要的是对中国和世界新经济形势的了解。 对此,耶鲁大学校长莱文也是赞同的。他在不久前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耶鲁在中国分布有26个教学合作点,东至辽宁,西到新疆,北起北京,南到香港。”强调以“全球化”确保大学活力的莱文,将学校之间的学术合作视为“在这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世界面对挑战的有力武器”。 他认为,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历史人文环境,日益奠定了其作为世界领导者之一的地位,这正是耶鲁频繁与中国高校接触的原因。同时,他也坦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国进行研究的费用较低,实验室能够取得更丰厚的回报,而这种回报无疑也是双方面的。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也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清华大学这几年来与国外名校的合作正日益增多,从国外名校请来的“共享”名师也越来越多。比如该校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三所名校共同设立了共享课程,一学期设32个课时的联合教学,并且正式列入了三校的教学计划。 今年落成的南京仙林大学城“国际大学园”项目也是这样一个典型。预计2008年建成招生的该大学园,已和纽约州立大学、纽约科技大学、美利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耶鲁大学、加拿大拉伐尔大学等9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该大学园引进的高校,都要求排名在世界前200位,教师也主要以国外选派为主,兼吸收一些已在国外大学任教的中国留学生。在教育模式上更有一个大胆的突破,全部引进海外高校的管理、教学方式、教育体系,学生培养采取“2+2”或“2+3”模式,即2年在国内分校学习,2年或3年到国外母校深造,毕业时发国外大学和境内合作高校双文凭。 大学全球化 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又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托马斯认为,MIT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上海交大,选择了中国,也选择了自己的全球化之路。 据托马斯介绍,在这个CLFM项目中,MIT的老师并不直接参与授课,但是所有的交大授课教授必须在MIT被培训一个学期,教案也主要由MIT提供。在上海交大学习的学生也有机会在MIT学习一年,“我希望我们的教授和学生也能到交大来上课,有什么实验也能到交大来做,企业实习也能有中国的机会。” 托马斯说,LFM项目刚在美国开展时,遇到了很多挑战。譬如跨学院教学,在文化、教学方法、知识背景上都有很大差别,对授课教授和教案编写的要求也更高。而CLFM项目需要跨国家、跨学校、跨学院,需要面对的艰难与挑战将会更多。 尽管如此,在全球化的方向上,越来越多的名校依然作出了与MIT相似的选择。在美国,许多学院发动校友帮助学生去海外实习,耶鲁还给每个本科生提供至少一次海外学习或者实习的机会,并且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哈佛大学则在经过18个月的审议后,率先于今年初宣布,将修改已有30年的大学课程,鼓励学生到海外学习或研究。 曾经担任美国财长的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除了亲自为新生开办环球化课程,还强调本科生课程将加强国际事务的成分,以促进国内外学生对国际问题的了解。该校文理学院院长、中国史学家柯尔比指出,修读中国史的学生,必须到北京的清华大学修读半学年。 哈佛大学这一计划得到了美国其他高校的强烈响应,很多高校都对外公开表示,受到哈佛大学课程检讨委员会的建议书鼓舞,尤其是建议书强调的海外研究。达特默思大学荣誉校长弗里曼说:“哈佛大学检讨课程是一件大事,因为哈佛带头这样做,其他大学将会跟进。”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教育科研的全球化必将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国外一流名校与中国的合作,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美丽的机会。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