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新浪财经商学院专栏_人大商学院 > 正文
 

人大商学院课程教授畅谈教学经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 22:54 新浪财经

  作为新中国管理教育的发祥地和国内最早开设MBA教育的著名商学院,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磨砺锤炼,我院一支兼具理论与实战的精英教学团队辛勤耕耘励精图治在工商管理教学前沿,他们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丰富的实战履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对本土国情的洞察和新颖前沿的理念,在本院及兄弟院校MBA、EMBA和企业高管培训课堂上纵横捭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引领潮头,面对成绩和学生的好评,主讲课程教授们梳理教学心得,提升教学理念,总结教学方法,畅谈教学经验,切磋砥砺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水平。

  包政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包政教授是近十多年来活跃在企业咨询一线的著名管理咨询专家,且在国内多家著名大公司担任顾问,在谈到教学体会时,包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能力。知识是有联系的,它们是个整体,要用哲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如果老师不懂管理就讲不了管理。”

  他认为老师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教会学员如何思考管理问题,如何围绕经营体系,使管理更有效。他把企业描绘成一个整体,其战略、组织、人事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在讲课时要注意从整体目标入手、侧重从概念体系的层面,以宏观的角度来阐述管理问题,引导学员掌握正确的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

  在课程设置上,包老师认为MBA应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导向,在教材的选取上应注重对管理名著的解读,教材的选取应注重原著。“一些企业出现的问题,其实很多的管理理论早已经有答案,只是由于没有深刻、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才导致了管理困境的出现。我们老师有义务用我们对管理理论的感悟去带动、影响学员,掌握管理理论的精髓,正确地指导实践工作。”包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包老师一直坚持对对管理学名著的研究,他将解读管理名著看作为自己的使命。他认为通过对管理学名著的不断解读,能够真正能听到管理学的声音,可以完整理解大师的管理思想,通过反复思考,使之融化为自己的思想,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管理质感很重要,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他常爱举一个例子:小时候我们都看诗,也都能背诗,但不能体会其意境和感觉。

  包政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管理学教授。他认为教授MBA的老师应投身于现实的企业实践之中,这样会给老师以冲动。要清楚理解管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对问题有系统性地把握,教授学生正确的方法论。

  要深入企业,了解社会,增加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的微观情境和宏观环境,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这些来自企业的学员真正需要什么,以及如何正确的引导他们,唯有如此,讲的课才能受到学员的欢迎。

  在讲到当今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时,他讲到:工业企业主导市场历史结束了。现在已经网络化了、连锁了。商业企业已经成为主导地位,一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型工业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发达的分销体系,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工商分离。

  对MBA教学的改革问题,包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通过对学生、老师的严格选拔,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先搞一些试点,进行跟踪、评价,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一条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MBA教学新路。

  成栋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成栋教授所讲授的课程是电子商务课,这门课的特点是涵盖面广,涉及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课程的技术背景较浓,多数学员认知程度较低,因而,讲课的难度较大。

  成栋教授凭着对事业的热爱,锐意进取、不断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的教学方法。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栋教授为了提升讲课效果,精心准备了5000多页的PPT幻灯教学课件。他一方面亲自参与企业实践,深入实际,积极开发案例,另一方面注意跟踪时代发展的脉络,追踪行业发展动向,不断更换、添加新的案例。他每个月都为自己制定更新计划,把更新内容清晰地记录在自己的电脑中,他经常深入研究国外同行的课程框架,融合他们的优点,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在讲课时,主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把课程讲的通俗易懂,二是重视案例教学。根据学员的职业和岗位特点相应地调整案例,三是不回避技术问题,对技术潜力了解越多,管理人员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技术工具完成组织任务,达到组织目标。四是注意与学员的沟通。”

  成老师在讲课中注意以数据、案例说话,比如,在讲到IT支持销售队伍的问题时,他先举了一个具体企业的运作模式,然后对传统做法进行评价,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告诉学员电子商务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向学员介绍国外企业的解决方法,总结出他们成功的经验,帮助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老师善于通过有效的分类,把各种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比较,使学员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模式的运行效果、运行的条件、适用范围等。

  成老师的另一个教学特点就是:把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引导学员的思维。他经常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用案例给出答案,通过对案例的深刻分析,最后引用名人的经典原句进行理论升华,使学员有一种彻悟的感觉。

  听了成老师的课后,学员普遍反映是:开阔可视野,拓宽了思路。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先进企业的差距,受益匪浅。

  黄卫伟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黄卫伟教授作为华为集团顾问和独立董事及《华为基本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一直在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咨询方面享有很高知名度,从黄老师的健谈中让我们不难感受到黄老师思维的敏捷。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员讲授一般的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向学员讲清其背后的思想,要用鲜活的思想激活学员的思维。”黄老师的这席话概括了他多年遵循的教学理念。

  十多年的MBA教学经历,黄老师深切感受到,中国MBA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变成自己的理论。而现在的企业高管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那种对西方管理理论照本宣科式的讲课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东西方管理理论有透彻的理解,要进行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对疑难问题的最新进展有清楚的了解,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水平和能力,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自己对西方管理理论转化之后的深刻认识和学员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讲透,在学生提问时,才能迅速判断出问题的根源,给学员很好的启发。

  黄老师认为老师对本学科独到的理解和思维角度对学员的影响很大。他认为,老师对中国企业的实践也要有深度的体验和思考。要深入企业,特别是优秀的大企业,要接触企业高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到中国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黄老师本人既是一个理论的研究者,也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实践者,他主笔的《华为基本法》已被业内公认为是一个范例。

  多年来,黄老师潜心研究哈佛经典案例,精通哈佛的案例教方法,他把这些凝聚着智慧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案例,比照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学员进行深度的讲解,使学员受到很大的启迪。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中国MBA教学实效,黄老师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致力于中国本土企业案例的开发工作。

  在生产运营管理这门课程的讲授中,黄老师根据学员来自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特点,在战略问题的取舍和人力资源的把握上下功夫,他在讲课中突出对原创思想的理解,他认为原创思想非常精粹,要让学员正确理解原创理论的实质,使他们感受到早期的经典管理思想,对现在仍有重大影响。

  在讲课中黄老师注意贴近学员,使学员从优秀的学者、大师们精湛的思想中,感悟管理理论的精华。比如,讲解“流程再造”理论时,他向学员讲清它的演进过程,理清它的发展脉络,追溯其源头,把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管理思想,进行深入讲解,使学员感受到管理是连续的,使学员对管理学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黄老师深知:学员需要的是能够切实指导他们实际工作的思维方法。因而在课堂上。他经常把东西方管理大师们的思想融入案例讲授之中,和学员一起进行讨论,引起学员们的兴趣。学员普遍反映,听黄老师的课,收获最多的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李宝山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宝山教授是人民大学当之无愧的德高望重的老一代教师代表。早年的企业基层、中层、高层领导工作经历,使得李老师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着切身的体会,始终不移地对事业的追求,又使他具有很高的理论功底,他首创的6M法则,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李老师的讲课深受学员的欢迎,同学们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李老师常讲:“我们的用户是学生,学生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纯讲国外的理论和案例不行,应该针对国内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述,通过深入的分析、讨论,帮助学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用理论知识指导企业的实践工作”。李老师风趣地说:“我常跟学生讲,要注重中国的国情,我们的企业要做到三点:用户满意,企业赚钱,政府高兴。其实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应该做到这三点。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听不到迎合一些思潮的消极的东西,和其他众多的人民大学的老师一样,李老师始终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他坚信只要能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学生自然就会爱听你的课。

  李老师认为管理是诊断艺术,它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谓经理就是“经验加道理”。课堂上他用系统工程的视角诠释管理经济学,把数学与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管理提升到数学的理性高度,把繁杂的企业运营问题,高度地浓缩,使学生对管理经济学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最后再辅之以浅显的实例,使学员大受启发,感慨颇多,收获很大。就连台湾的一些学者、企业界人士听了李老师课后,都赞不决口,钦佩万分。大家都赞誉李老师把数学家从数学里面解放出来了。

  在谈到教学感受时,李老师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传承了人民大学的教学传统,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卢东斌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卢东斌教授的讲课风格可以概括为:朴实中蕴涵着力量。

  日常教学中,他始终恪守严谨的教学之道,重内容、重效果。正如他给一家企业总结的那样“低调的运营,高调的反应。”这也正是对卢老师自身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他常讲:“这些培训班的学员都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来学校学习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老师应该务实,应该教授他们实实在在的东西,对实际工作真正有帮助,我们要对学生负责。”

  丰富的阅历和早年的留学经历,使卢老师具备了深厚的知识底蕴。通过对古今中外企业运营模式及其相关背景的研究,对企业国际化运营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视角。

  卢老师经常深入企业,积极开发教学案例,先后开发出了多个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并被一些权威杂志转引。比如国有大型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运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振兴东北,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民营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化经营等。在案例的讲授中强调经营思路和运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实战性极强,对学员的启发很大。

  和其他人大老师一样,卢老师坚持把创新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一方面不断更新课件内容和制作方式,另一方面广泛学习新的知识,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从同行中学、从学员中学。在课堂上,他经常请一些在大企业中任职的学员谈谈企业的经验和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只有做过的,才有感觉。”卢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卢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向学员灌输“博采众长,融合提炼”的思维方式,教育学员要树立一个全面、客观的观念,正确看待国内、外的经营模式,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确立自己企业的发展思路。比如,如何解释文化冲突问题时,卢老师讲到:文化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文化差异,另一个是文化距离。文化差异是客观的,彼此之间只能相互尊重,文化距离是指文化上的认知程度,只有认同才能相互尊重,才能形成和谐。文化距离是文化冲突的主要方面,只有真正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采用正确的态度,既而采取正确的行动。

  “作为一个教师,我会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的人品,学生是镜子。”卢老师坦诚地说,言辞间充满着对事业的热爱。

  焦叔斌 博士 副教授

  焦老师将这门课程概括为“赏美悟道”, 即通过对历代管理大师经典的管理理论的学习,从中领悟出管理的精髓,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焦老师在讲课中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用鲜活的实际解释理论知识,给学生以启迪。他对所讲授的理论充满自信,坚信这套体系可以为学员创造价值。他常讲:“管理就是万有引力,感觉不到,但你要是忽视它,它就会惩罚你!”

  课程设计上,他认为关键的不是老师设计什么,而是让学员学到什么。他在讲课中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条线、三个目标。

  一个中心——以变革为中心;

  两条线——强调内容和结构两个重要因素,把握好时间、空间两条线;

  三个目标——使学员学会一套术语、树立一个观念、养成一个习惯。

  通过长年的潜心研究,焦老师对管理学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管理学的理论,引导学员正确理解管理学的精髓。比如对“领导”概念的解释,“何为领导?领导就是领着别人、导着别人到什么地方去。具体讲就是,

  1、把大家领到哪里,

  2、让大家都知道到哪里,

  3、营造一个氛围到哪里。”

  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他在讲课中,不仅列举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而且善于利用身边发生的事例,阐述管理学的理论,启发学员思路,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一位企业老总课后应用所学原理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学习管理之前,对我来说,解决这样的问题比创造100万的销售额还难!。”

  还有同学课后讲道:“这样的课,听的值!学费加倍也愿意上。”

  刘东明 博士 副教授

  刘东明老师是一个朴实、热心、事业心极强的青年教师,和众多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一样,执着于自己的事业,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事业之中,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刘老师认为作为商学院的老师在教学风格应强调务实,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课程重在理论联系实际,空洞的说教,对学员难有大的帮助。

  他认为教好本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是:

  1、必须深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丰富的财务工作实践经验(刘老师有着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经验,曾经担任过在一家大型企业的财务总监);

  3、要有一定的企业领导经历。

  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感悟,想学员之所想,以学员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学员讲清相关的原理。

  针对学员多数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特点,在讲课过程中,他注意抓住共性的问题,侧重从管理层面讲解财务理论,同时,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学员普遍关心的难点问题重点讲解,学员反映收获很大。

  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知识功底,为刘老师的讲课增加了厚重的底蕴。他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不同职业背景的学员进行分析,找到能够拉近彼此距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医院院长工商管理培训班讲财务管理课时,他的开场白是:“衡量一个医院水平高低有四个指标,诊断准确性、治疗先进性、服务标准化、管理科学,其中管理科学是基础,管理影响着一个医院整体水平,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财务管理。”

  刘老师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以哲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增强学员宏观把握问题的能力,并且不失时机地,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学员的事业发展和职业操守进行正确的引导。

  吕景胜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律师 企业法律顾问

  吕景胜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为MBA讲授商法(企业法律实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吕老师这样形容商法课程“商法在MBA课程结构上与其它主流课程相比,属于绿叶扶红花性质的课程,虽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边缘课,但应该让这片绿叶具有与红花相同的价值,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与战略、营销、 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课程具有同样的价值。”吕老师形象地比喻为“如果说别的课程在教学生怎样创造利润,这门课告诉企业怎样更安全地创造利润,以及不要让辛辛苦苦创造的利润因为一个案件,因为一笔应收帐款收不回来而付诸东流,一笔呆帐死帐葬送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并非危言耸听”。

  吕老师认为为MBA或企业管理人员讲授企业法律实务,首先是教学定位的问题,对谁讲?讲什么?对没有法学基础的经理人,不能象给法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那样讲。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商法浩瀚的内容,什么是企业最需求、最关心、最有兴奋点的东西?教会学员防范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避免涉诉,少打官司,不打官司才是企业最需求最关心的问题。

  第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怎样讲?应该以“三实”(实战、实用、实务)带动“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突出一个“实”字,以问题、案例引出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法理,不可一味局限于法律条文就条文解释条文。但突出实务又不是拘泥于局限于实务,企业法律实务非常专业且琐碎、信息量大,听后遗忘率高,这就需要在琐碎的实务中提升理念。如经营中的法律风险意识,业务流程中的规则程序意识,项目运作中的合法性审查意识,为日后诉讼中的证据保存意识,借助专家的外脑把关意识等等。实务性的东西可以暂时忘记,理念性的东西存于经理人的头脑可长久的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

  第三,教学理念上应明确,在商学院给经理人讲法律应立足管理、结合管理讲法律,这又是不同于法学教授在法学院课堂讲法律的特点。企业高发案率背后的原因是管理的缺失,管理的不到位。课堂内容的组织要紧贴企业管理实践,多讲企业经营中的法律误区和盲点,以往企业所犯错误和付出的代价,如合同诈骗,接受担保不论证担保合同的有效性,不论证抵押财产的合法性,业务合同与抵押合同不同步造成抵押无效,接受商标专利作为合资财产不论证商标的合法性和有效期,技术立项不做技术与专利检索造成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甚至造成两千万引进的生产线停产闲置等等。企业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误来换取同样的教训。这就要求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不要选择纯粹研究法理的案例,而应多选事关交易流程中的失败型、教训型案例,对不同行业的学员都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避免重蹈覆辙。

  第四,课堂讲授中要加强互动,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案例研讨,也可以随机就大家关心或提问的问题展开研讨,鼓励学生提问,学生的提问能刺激教师更深入思考,特别是那些来自企业经营一线鲜活的素材可以极大地反哺教学。

  吕老师十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已为50多家大、中型企业讲授商法课程,有的研修班学员听完课后当即邀请吕老师到该企业讲课. 谈到学生评价和教学效果时,吕老师平淡地说道“学生当面的夸奖只能看作是一种客套和恭维,千万不能当会事,重要的是课堂现场,热烈讨论和鸦雀无声的凝神谛听,才是一个教师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褒奖。

  李平 商学院副院长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平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才思敏捷的教授。“我们是讲管理,但我们必须讲管理学。我们要通过理论和案例的讲授,向学员揭示理论背后的规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李老师提出了三有思想:管理是有规律的,管理是有约束条件的,科学管理是有生命力的。她常讲:“上医治未病。”即好的管理者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解决实际可能发生的问题。

  多年来,对管理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李平教授对管理经济学理论有着透彻的理解,可以高屋建瓴地俯瞰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加之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工作经验,成就了她把握管理中关键问题的很高的造诣。管理经济学本来是一门较枯燥抽象的课程,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李平教授讲来却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学员们反映李老师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生动化。依靠对管理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李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学员讲清理论的应用,帮助学员提高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大战略眼光的视角。比如,课堂上,她对于一些模型的讲授,摒弃了传统的数学推导方式的讲解,重点让学员了解曲线的实际意义,做到以实践为支点,以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密切联系实际,融理论与管理实践于一体的教学风格,深受学员的欢迎,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先有管理实践的发生,然后抽象为模型和理论,管理经济学的特点是:决策工具逻辑化。在教学时要注意概念的把握,注重内在规律的研究,针对培训学员的特点,把理论模型在实际中还原,使学员真正把握模型在管理决策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学习提高学员对科学管理方法的认识程度,掌握管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清楚其对管理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她认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学习管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无数的成功和失败个案的研究,认清管理理论中蕴涵的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老师应该让学员明白理论是源于实践的,是实践工作的提炼和升华,对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在讲授中既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还于实践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这要求老师积极参与实践工作,用实践的语言解释学者的理论。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正确把握与学员的沟通方式。

  李老师善于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致的分析,引导学员自己得出结论。很多学员反映,通过上李老师的课,对管理经济学实际应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受益匪浅。

  宋华 企业管理系系主任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宋老师把参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学员来校学习的过程,形象地比喻成“上天入地”。所谓“上天”就是通过课堂的教学,给学员一个宽广的视野,使学员充分感受到国际上同行业的发展进程,知道自己的差距,明确自己怎样把企业做好;所谓“入地”,就是把西方的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宋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他说:“理论课程的讲授就如同是在爬坡,这个过程是很累的,而且很枯燥,如何在短时间灌输给学员知识,老师要在组织课程、调动学员情绪上下工夫。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正确把握好课程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调动学院的情绪。”

  宋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案例的选取不在于大小,关键是看能否涵盖多个知识点,能否把多个知识点均衡地应用。案例的选取要有挑战性。他在课堂上列举的案例多数都是自己开发的,他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多视角地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经过多年的摸索,宋老师掌握了一套适合中国学员的案例教学方法。即先做设计,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战略管理案例时,让学生先做准备,真正进入角色,让学员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去看待和分析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问题提出和解答过程中,注意把其中蕴藏的管理学理论梳理清楚。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请他们自己讨论、自行进行决策,老师只进行适当引导。通过讨论学员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能力水平得到提升,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宋老师力求案例形式的多样化,既包括文字、视频性案例,又有企业、国外的节目,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宋老师特别强调要用辨证性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要向学员讲清楚理论的前提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如何进行转换?强调各种管理理论之间的连带关系,他常讲“要教会学员系统思维的过程。不能就一门课程讲一门课,要从视角去观察问题,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老师说:“老师必须是开放的,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从学生、从其他老师那里学习。”他认为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东西,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孙茂竹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孙老师认为讲课的关键是要因人施教。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数来自企业中、高层的特点,首先应着力培养他们放眼全局的战略眼光。他把讲课的重点放在会计政策、财务政策、经济政策的讲解上。

  教授方式上,他从财务报表入手,通过分析报表项目、报表金额,帮助学员学会根据报表中的数据评价其后面的经济活动,使学员正确理解报表与经济活动的衔接的关系,帮助他们提高决策能力。

  孙老师十分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财务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他平易近人却又充满自信的讲课风格。孙老师非常清晰学员的需求点。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讲课思路。他总是先理清财务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然后,紧紧围绕关键控制点阐述相关的理论,讲课中论据充分、切中要害,启发性强。

  案例的选取是孙老师的一大亮点。一方面注意选取与学员背景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注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列举相应的案例,比如,在课程的初期和中期,多以一些小的事例,讲解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学员易于接受、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而在课程的末期,则选取一些大型的案例,例如国外企业的重大案例,使学员在掌握了对局部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方法之后,对企业宏观财务管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孙茂竹老师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他认为精美的幻灯片制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听课热情。对于这些已经成年并且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的管理人员,这个教学环节更为重要。为此,孙老师在课件的准备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与此同时,孙老师还善于观察学员的神态。在课程初期,通过列举一些小案例,试探学员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思路,提高讲课效率,增强讲课的效果。

  孙老师一位学员发自内心的对孙老师说:“如果我能早些听到您的课,会少走好些弯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学员一年后碰到孙教师,兴奋地谈起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企业实践,已见成效。

  宋远方 商学院副院长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主持MBA和EMBA教育的资深院长,宋远方教授对MBA教育有着很深的感悟。宋老师认为,对MBA教育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态度。不能神话,也不能一概否定, MBA教育是一个过程,要有目标、理念、方法和具体的项目。他说:“从90年代初期至今,MBA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现在MBA课程设计的主干均以美国的管理体系为基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批判得太深,主观臆断性太强,其实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不深入,要比较东西方文化,加强文化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对MBA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基于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宋老师对管理的诠释为:首先,管理是哲学,只有把管理上升为哲学的高度,才能很好地掌握管理的精髓,要把大学文化底蕴融融进教学之中。世界著名大学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进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它是在师生身上流动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办学宗旨、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独特风格会影响一代、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人民大学的底蕴是厚重的人文文化、务实的求是作风、优秀的品牌教授队伍。这些品牌教授学贯中外,熟悉诸子百家的思想,他们潜心研究管理学经典,用他们自身的感悟诠释管理学理论,给对学员以启迪。管理应该注重理念、观念的传授,而不能简单地从操作层面来讲那样过于简单化。其次,管理在于“神”,与所处的社会、民族、行业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密切相关,如置于死地而后生,韩信赢了,马谡输了,戴尔直销成功,其他人输了。管理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MBA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脱离实际,中国的MBA要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脱离国情的“超管理”是不存在的,本土特色是关键,要求教授对本土整体特色有很深的印象。

  宋教授将MBA教学要点概括为三点:

  1、先进的理念、思想。教授要把握当前管理潮流,要把先进的理论集大成。企业中的管理者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要让他们知道山外有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人总结的知识体系非常重要。比如专门训练的棋童,学了一段时间就能赢成年人,这是因为他背了棋谱,掌握其中的规律,管理也如此,管理是实践工具,但是理论是成功的捷径。

  3、方法论。方法论的重要在于告诉你那条路不通,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把自在的行为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宋老师认为MBA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满怀激情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引领潮流的中国自己的管理大师群体。

  王化成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为享誉全国的著名财务管理专家,王化成教授对MBA教育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他把他的教学心得总结为“因材施教,精心准备,巧妙安排。”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王老师针对培训班学员工作岗位、背景各异的特点。第一堂课上课之前,他都会收集学员的相关背景材料,熟悉学员情况,在课堂上还要再进一步了解学生专业水平,为讲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课程设计上,王老师十分注重五个结合。即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理论和实务相结合、数论和行为相结合、刻苦学习和快乐学习相结合、系统与专题相互结合。

  王老师对这此的具体解释为:

  1、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战术是指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战略是指财务在企业宏观战略方面的应用,即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融合于企业的宏观战略布局之中,课堂上应注重战略方面的讲解。

  2、理论和实务相结合。两者之间注重实务。实务需要提炼,通过案例讨论,将实务和热门话题进行分析和提炼,最后进行理论概括,完成从实务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3、数论和行为相结合,讲课中注重行为方面的讲解。讲课中,他把财务管理置于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经常告诫学生,要正确把握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理论的高度诠释财务现象的特定性,引导学员正确看待行为因素所起的作用。

  4、刻苦学习和快乐学习相结合,提倡快乐学习。针对学生特点,采取讲课、讨论、案例讨论和讲述典型故事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5、系统与专题相互结合,注重专题。王老师的教学安排是这样的,第一堂课为系统地讲授,使学员对财务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接下来,就一些具体的财务问题,以讲座的方式深入地进行讲解。

  “课堂上要注意观察,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的思路,案例要做带讲一备四,甚至备五。”王老师严肃地说。每次上课,王老师列举的案例都不少于200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还深入企业,亲自参与一些大型企业的项目开发,极大地反哺了教学工作。

  王老师总结的第三个教学体会就是——巧妙安排。一方面,他注意在课件的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有文字、图表、图形,使学员感觉具体、生动。另一方面,他在每个章节的讲授中,都安排有章前静思语,例如,第一讲财务管理目标的章前静思语“一个知道自己到哪里去的人,上帝都会让出一条路,任由他去。目的,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他要去的目的地在哪里,他就永远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

  王老师在每个章节的讲授中,都包含章前思考题,章后案例,习题与讨论几个部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使学员切实感受到水平的自身提高。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听了王老师的课,不仅深刻地掌握财务管理知识,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得到许多人生有益的启迪。”

  徐经长 会计系主任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徐老师认为讲课是一门表演艺术,要靠个人的魅力去影响、带动学员。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管理学领域有一个宽泛和比较深入的研究,具体到会计专业,就是要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会计体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相关的管理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非凡的自信,也才能充分展现个人魅力。

  他认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员学会会计学的理念,要达到三学——学思想、学选择、学碰撞。老师要结合实际案例,从理论的高度,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对同一会计问题的处理方式的分析,帮助学员掌握正确的会计理念,掌握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使用会计工具,为企业发展服务,学会会计实务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方式。

  徐经长教授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课堂上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内容上他强调老师要研究型备课,他对此的解释是:老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或几本教材,而应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在教学形式上要不断创新,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针对研修班的教学他提出了三点看法:

  1、明确根据教学对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讲解找到一个契合点,注意理论与实际的对接。

  2、课堂组织要生动。研修班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高,要求老师不仅是理论上的专家,更要有思路,要懂得管理,不能局限于某一类学科。要很好地组织课程,要联系各个领域,综合地进行讲授。比如,把核算和产权联系起来讲授,学员就会感兴趣,通过讲清会计理论与相关管理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可以让学员明白会计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3、以案例为依托。案例对会计学来讲是一个难点。在案例的讲授中,注意让学员清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时期,同一个会计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如企业合并报表问题,在美国、在欧洲国家、在中国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通过分析、讨论,使学员明白不同背景下,会计问题的处理方法,提高学员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老师用八个字概括了他对学习的看法——“学以致用,以理说事”。

  许玉林 博士 教授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品牌教授,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素质,造就了许玉林教授幽默、自信的讲课风格。课堂上,他通过故事(案例)诠释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问题,引人入胜,深受学员欢迎。

  许老师强调老师要讲授自己对管理学的感悟。许老师对管理学尤其是组织行为学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认为管理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习惯。他对管理原则的诠释是:上级支持下级;下级向上级负责;上级可以越级表扬但不可越级管理。

  他提出的五个要素模型,帮助企业经营者形成对组织管理的系统思考,它既是一个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方法体系。他总结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八条圣经——人性是恶的;人是没有自觉性的;人是需要控制的;人是重要的;人是难于管理的;人是需要尊重的;人是多样化的;人的管理是一门科学。

  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他认为管理是控制,管人靠制度,留人靠文化,对于复杂的用人问题,他概括为两条:能力和忠诚。

  课堂上,他通过实例引导学员学会如何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理论藏于实践背后,用最简单、最清晰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并且善于概括总结,突出重点,学员对此的评价是——举重若轻。此外,他还经常帮助学员分析一些经典管理书籍的经典论述,指导学员课后阅读重点管理名著,进一步体会、理解、掌握管理理论,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他告诉学员:“一个人的学习可以分四个阶段:编筐、库房、箍筐、成筐。所谓编筐就是知识的积累,库房里可以存储知识,但是知识所有权不完全是你的,而箍筐就是把别人筐拆开,基于自己的思想体系,重新编一个筐,到成筐阶段,知识才能完全被你占有,达到运用自如,这个阶段人们的思考成为一种境界。”

  “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控制节奏,要运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真正知道学员需要什么,而不是你认为他们需要什么。要注意和学员的交流,体现出师生间的尊重,这一点对于成年人,尤为重要。”许老师深有体会地说。

  “组织行为学讲到文化整合高度时,已经在培养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道德修养。我们老师要率先垂范,因为我们的工作是为人师表。我们老师要做到“四懂”,也就是懂理论,懂实践,懂社会,懂做人。”每次许老师走上讲台时都是精神饱满、语音洪亮,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热情和知识传递给学员。

  许老师坦诚地说:“老师必须有个心态,不要认为我们自己讲的是对的,也从不认为自己讲的是错的。只是告诉学员有用的拿来,没用的扔掉。”许老师坚定地说道:我常告诉学员,当你完成商学院的教育之后,相当于你们用最小的成本雇佣了十几个专家,以专家们20年的研究和学术功底,告诉了你们他们对做事的理解,你们一定能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

  杨杜 组织与人力资源系主任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为新一代著名管理学教授和企业咨询专家,杨杜教授始终坚持务实、创新的教学理念。他认为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不断创新,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管理学的全新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带动学员树立创新观念,才能受到学生欢迎。杨老师坚持认为: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没感觉的东西不讲”。

  杨杜教授认为企业管理首先是一个立场。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中,要坚持从学员角度出发的原则,要想学员之所想,教学员之所需。针对培训班学员的特点,他说:“我们不是向学员传递理论,也不是技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在管理位置上如何思考组织目标。”

  杨杜老师把立场和情感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和学员间的平等交流。他常讲;“这些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非常渴望这种平等的交流机会。我们老师应该给自己很好的定位,要清楚学员现在和不久的将来的需求,了解他们近期关注什么,这是彼此交流的支点”。

  杨杜认为培训就是培养加训练,要让学员去动脑筋、去思考,这样对学员成长非常有利。课堂上,杨老师努力让学员明确:管理就是管理。你应该把组织的目标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和配置组织资源,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善于使用专家,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他对管理的诠释是:“管理是专业、是技能。”杨老师强调企业的管理者要用成长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事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采取相应的策略。

  杨老师作为企业成长战略、企业文化、知识管理、企业伦理方面的研究专家。深知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思维模式的管理。他深有感触地说:“企业家应该执守自己的企业伦理,这种理论不是政治伦理,也不是社会伦理,而是企业家自身需要恪守的伦理,需要企业家的自我约束,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形象问题也就解决了。”

  对于困绕学员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杨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很多学员不是不明白,而是找不到一个途径。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此,他创造了目前国内前沿的教学模式——BEST教学模式。BEST企业模拟训练系列课程包括十大系列课程,涵盖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这种沙盘模拟训练是以“现场经理”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参训企业的实际情况或模拟公司的全景案例,采用顾问工作方式,按照全程绩效管理的规范模块,分步骤地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培训师向学员提供“开展工作”的原理和工具,并对“工作效果”进行分析、点评,解决模拟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最终让学员融会贯通。在培训过程中,学员是在培训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模拟工作,学员是在“做”的过程中“学”。

  BEST全面运营管理沙盘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兴趣。学员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管理技巧,感悟管理真谛,深受学员的普遍欢迎。

  伊志宏 人大商学院院长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民大学商学院办公楼的楼名是明德商学楼,四书中的“大学”篇对“明德”的诠释是:最高的学问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人民大学以“人文、人本、人民”为核心教学理念,人大商学院以培养具有开拓的国际视野,雄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商界领袖为己任,“明德”是对我们人大商学院很好的概括。

  经过几代人大商学人的共同努力,人大商学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规模实力上来说,我院现在已经形成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和会计学三个重点学科。

  人大商学院一贯重视研究、解决中国企业问题。社会服务是各个学科都要具备的基本功能,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学院的这个功能尤为重要。在职人员培训是商学院教育的天然组成部分,提高培训的教学水平,对商业学院的教育水平是个促进,是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极大地反哺了商学院的教学工作。

  从国外MBA的现状来看,MBA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地强调技术层面,肢解了管理体系,忽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而管理是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体验。中国的MBA教育发展的历史只有十几年,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多数采取“拿来主义”,因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类似问题。

  人民大学商学院MBA品牌目前在全国来讲是处于一流水平。我们的特点就是非常接近中国企业的实践,深刻了解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在企业市场化的趋势下把握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民大学具有优良作风和传统,其中的精髓之一就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拥有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的教师队伍。老师们以振兴民族为己任,深入企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李占详等老师参与制订的“

鞍钢宪法”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教授队伍,传承了人大的优良传统,长期进入、跟踪企业,通过咨询、顾问、横向课题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服务。他们的工作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赞誉。由于我们的老师了解实践,因而讲课时能够贴近实践,能和学员更好的交流、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人大自身的特点,我们主要强化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程体系,依托于人民大学人文社科的综合优势,丰富课程内容,二是师资力量和课程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企业管理人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