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漏丹 北京报道
今天,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处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悠闲地舒展着。那里距离东方明珠和经贸大厦并不远。如果说外滩两岸象征了上海乃至中国的繁华经济景象,那么中欧就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进一步保持和推动这繁华景象的智力资源。
作为一家独立的商学院,中欧有的是来自政府的支持和灵活的办学制度,但是却没有在学术声名上“背靠大树乘凉”的机会。而且,灵活的办学制度和政策也需要中欧自己发挥想像力、找到合适的路径进行效用最大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初是根据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的协议,于1994年创办的,办学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如果中欧背靠上海交大,那就变成了体制内大学的二级学院;如果背靠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而对方既不是MIT斯隆管理学院也不是哈佛商学院,缺乏公信力。
因此,中欧没有选择,必须在平地上创造出一个教育品牌,然后和那些有百年信誉的国际一流商学院进行竞争。
尽管这似乎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中欧成功了。今天,中欧已经成为内地惟一一家获得EQUIS认证的商学院,并且进入AACSB的认证程序之中。这表明中欧已经获得了国际管理教育界的认可。
准确的市场定位
从1995年开始,中欧创办了EMBA项目。“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EMBA,而且我们实行全英文教学,所以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说,“这就和文革以后第一批高考一样,沉淀了10多年的人才都被选出来了。”
张维炯认为在这一步上,中欧瞄准了一个细分市场,而且这个细分市场是从来没有人涉足过的。在招生、收费、学位授予、课程设置、人事制度和财务支配等各方面,中欧都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也能激发出更多的办学想像力。而国内大部分商学院,1999年以后,才逐渐拥有设立EMBA项目的权利。
尽管如此,中欧发现,要在国内打响自己的牌子并不容易。一个1994年才成立的学院,虽然在全球聘请了最好的老师,但仍然缺乏历史积淀,先在国内成名然后再扬名国际的道路显然走不通。
于是,从1999年开始,中欧开始尝试参加国际排名。
1999年,中欧参加了亚太区商学院的排名,排在20多名左右。2001年,中欧开始正式参加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当时我是EMBA主任,EMBA一下子就到了29名,我也呆住了。”张维炯说。
1999年的排名在短时间内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中欧坚持连续多年参加排名后,影响就出来了,生源越来越多。“这对我们招国际学生确实有帮助,而且我们本身也具备这种条件,不管是校区、环境等硬件设施,还是英语教学、师资等。”张维炯说。
国际认证的力量
“既然我们已经参加了海外的排名,那为什么不参加认证呢?”张维炯说。
2004年3月,中欧获得了EQUIS的认证。获得这个认证前前后后花了足足两年半的时间。张维炯说:“认证可以使学校的流程和规章制度规范化。流程包括教师的流程、学生的流程和课程设置的流程等等,降低决策风险。”
在解释商学院进行国际认证的必要性时,EQUIS的创立方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副主任Jim Herbolich教授说:“首先是商学院要国际化,因为商业是全球化发展的,所以商学院培养的管理者也应该拥有全球化的思维和工作方式。第二,商学院需要加强与商业世界的联系,与潜在的客户和学员紧密合作。”
中欧继获得EQUIS认证之后不久,又开始申请AACSB的认证,现在已经进入正式的认证程序。“如果能获得两个国际认证,那么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如果有培训任务,中欧一定会是他们的首选。这跟通过ISO9000具有一样的效果,代表着产品的信誉和名誉。”张维炯说。
不过,根据张维炯介绍,AACSB的认证过程和EQUIS不同。“欧洲的认证比较着重课程、学生考试、课堂评估等方面,而美国则在师生比例、学位课程长期教授授课比例等方面都有很细的规定。”“在MBA、EMBA和EDP等方面,在中欧目前在做的事情上,不管从办学理念还是到教授队伍,很多商学院要在5年之内赶上,恐怕不那么容易。”张维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