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娜 北京报道
40年前,这里首创了为期一年的MBA课程,40年后,这里是能够在各项排名中和美国顶尖商学院竞争的列欧洲第一的商学院。欧洲INSEAD商学院的成功经常被用来证明一个道理: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又没有悠久的历史,从零打造一所新的商学院也能够颇为成功——10年内就能走上正轨,20年内就能成为世界精英的一部分。
这个梦想正被中国的商学院向往并且努力实践着——怎样从中国的变成亚洲的,怎样从亚洲的变成世界的商学院?
“如果说INSEAD的特色和非要比较与美国商学院的不同,那么就是美国的商学院更美国,而我们不是更加国际化。”组织行为与发展教授保罗·埃文斯(Paul Evans)说。而在任教近30年的战略与亚洲商业终身教授菲力普·劳舍尔(Philippe LASSERRE )看来,INSEAD创校的时候就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不能和美国的学校一模一样,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人把INSEAD称为欧洲商学院,但是教授显然有不同的意见。 “原来我们的名字是叫欧洲商学院,后来把它改名INSEAD,其中的IN就是国际化的意思,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做个面向全球的商学院。”保罗·埃文斯介绍。INSEAD这个标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确定的,以这六个字母缩写作为品牌标识进行全球推广,可以淡化其欧洲色彩。
的确,尽管学校主校区建在法国,但最早法国学生比率只有不到15%,现在则降为不到10%。现在的900多名EMBA学生来自70多个不同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学生占到百分之十以上。国际化的影子甚至渗透到语言的层面——这里入学必须能够掌握法语以外的两门语言,要是从这里毕业要求掌握三门。
INSEAD主要的学生源也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而不断变化,三十年前学生主要来自法国,二十年前主要来自英国,现在最多的学生来自印度,也许明天,会是中国。
这种自由的国际化风气带给INSEAD的好处多种多样,比如教学大纲上。因为它不是一家针对一个国家的商学院,而是国际化的商学院,是在欧洲多国的合作支持下创办的,所以它不附属于任何具体的政府或政府的部委。因而INSEAD在设计教学大纲方面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
尽管菲律宾的亚洲管理学院、曼谷的亚洲国际商业管理技术学院都是在沿用INSEAD的一些理念,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家亚洲商学院能够达到INSEAD这样的国际化水准,国际化程度仍然不够高。而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韩国的商学院主要都是以本国为中心的,虽然招一些国际学生,但还没有打造出真正国际化的形象来。
菲力普·劳舍尔认为,要创建一家亚洲的商学院,首先要没有政府干预。只要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有联系、有关系,那就不可能被认为是完全国际化的学校。法国政府是完全不干预INSEAD的事务的,在新加坡的亚洲校区也是这样。
第二个要求是商业界的支持,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企业的支持。在亚洲要创建这样一所商学院,就需要得到多国知名企业的支持,如日本的、中国的、泰国的等等。
第三个要求就是有一个好的校园选址,需要考虑校址所在地的都市化程度是不是比较充分。
非常有趣的是,在亚洲选址的时候他们特意决定不设立在中国。因为中国如此之大,发展如此之快。如果设在中国,那我们将会着眼于中国的情况,这样有违国际化的理念。因此选在新加坡这是一个自然之选。”保罗·埃文斯补充说,“因为新加坡非常非常小,我们不可能只关注于新加坡,必须关注更加国际化的事物。我们必须将全球作为落脚点而不是只是关注于中国的情况。”
INSEAD在多项国际商学院的排名中一直是欧洲最好的商学院,和美国知名商学院相比也有非常多的项目领先,但是INSEAD对商学院排名的态度并非极其在意。“要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些排名。排名很重要,排名也使竞争更加激烈,可以促使各学校进步,但是不能完全被它牵着鼻子走。”保罗·埃文斯说,“其实,排名最糟糕的结局并非你排名第十,而是你排名第一却骄傲自满,不再积极进步了。”
“排名是一方面,我们自己对商学管理的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非常严格业绩评估的。每三到四年都要进行一次综合的评估。如果达不到标准都会被淘汰出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全球化,这种从出生就打着国际化烙印的形象使INSEAD的毕业生得到越来越多公司的欢迎。
“INSEAD的宗旨就是:为这样的公司提供有国际化眼光的人才。”菲力普·劳舍尔说,欧洲的很多公司需要发展国际业务,它也就需要有国际化眼光的人才。现在,INSEAD也在为美国的跨国公司提供人才。保罗·埃文斯幽默地说:“美国公司如果只是在本国开展业务,它一般会在美国商学院选毕业生,但是如果它要到境外发展业务,它们就会到INSEAD这样的商学院去招人。”
菲力普·劳舍尔认为INSEAD最大的特点是创新、自由和坚持国际化,学习并发展这些特点也会帮助中国的商学院完成蜕变的梦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