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EVA动态监测渐近央企管理创新涉深水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9日 17:28  《董事会》

  文|殷明德

  国资委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和价值诊断,将使得央企有能力在一个经营期间的最小时间单元(月度)对经营中存在着的问题作出及时、科学的判断, 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对战略与价值的目标实现作出协调,从而全面、大幅提高管理水平,加速形成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

  2012年是央企负责人第三个任期即初步实施价值管理的最后一年, 也是始自2010年央企全面推行的经济增加值考核由“先引入”阶段向“后规范”阶段(将于2013年开始)过渡的关键性一年。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对央企2012年的管理创新作出一项重要工作部署, “要深化经济增加值考核,抓紧建立健全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制度,全面开展价值诊断活动”。

  自国务院国资委于2003年成立并行使对中央企业的监管职责以来, 央企先后连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管理提升阶段, 即目标管理(2004—2006年)、战略或全面预算管理(2007—2009年)和以经济增加值考核为核心的价值管理(2010—2012年)。这三个阶段的管理提升, 使央企的经营表现、价值创造除少数年份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外,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异成绩。对经济增加值进行动态监测与价值诊断,意味着2012年央企将由迄今以来基本借鉴国外成熟模式的管理提升进入到超越国外管理体系边界的管理创新阶段,由着眼于本土环境的个性化改造扩展为对国外经典方法体系的更新换代。

  相对传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而言,经济增加值的动态监测,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从空间上看,考核指标需要逐层、逐项分解, 即通过被分解的财务或非财务经营性要素(指标化的要素或监测指标), 量度各要素在企业汇总考核指标中所作的贡献或所占有的份额, 比较同类要素间(如产品的产量、销量和订单等)的价值贡献差异, 并且据此分析从要素到考核指标之间的驱动路径,发现那些决定考核指标数值方向和程度的关键因素。从时间上看,就是将考核年度细分为一个个区间(月度), 通过考核指标各分解要素(监测指标)在细分时段的表现和进度, 以预期考核目标实现的程度, 识别哪些要素在时间上对考核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还显现出另一项重要的特质,就是在经济增加值同时衡量营业利润和资本成本的基础上, 由于动态监测所要求的考核指标多层、多元分解, 使得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在(源自底层的)经营要素层面的分解, 不得不透过资产负债表汇总性质的资本面(作为资本来源的贷方)而平移到资产负债表的一个个与经营要素挂钩的资产面(作为资本运用的借方)。

  据此,企业可以作出以资源配置和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建立在从经营底层到企业汇总性财务指标分析基础上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动态经营决策。这种依托动态监测的经营决策方法, 其科学性、实用性与合目的性均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年度与汇总衡量、分析基础上的经营决策静态方法。

  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和价值诊断,倡导管理创新,有助于从方法、技术和操作上支持央企发展战略框架下的股东价值创造与提升, 为其在现时和今后若干年期间面对的全球经济动荡甚至衰退中减缓业绩的下滑提供了支持。同时,将使得央企有能力在一个经营期间的最小时间单元(月度)对经营中存在着的问题作出及时、科学的判断, 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对战略与价值的目标实现作出协调,从而全面、大幅提高管理水平,加速形成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再次,将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对央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认同和热情,这对于中央企业持续扩大证券化比重、增进并购的成功机会、降低融资成本、灵活进行战略性重组、以产融结合的方式加速在全球的产业集中与产业链升级均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央企业的管理创新,还将加快国民经济多成分经营主体间产业格局的变化。

  目前,笔者已与国资委共同完成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体系的方法、工具与操作规范的构建, 实现了两项核心功能。首先,建立了资产(设备)—业务(产品/服务/工程)对应的数量关系和数量分析模型,使得任何一个经营层面的底层要素或监测指标, 可通过盈利路径和资产路径, 计算出其在企业经济增加值中的份额,由此保证了一项经营性底层指标的价值贡献衡量的技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使得企业汇总衡量的价值可以依产品、订单、成本费用等经营要素进行分解、量度以及在其之上的价值分析与价值诊断的实施。其次, 借鉴成本或管理会计中的“成本动因”模式或机制, 通过以收入、成本费用和资产等为基础或载体的“分配因子”, 建立了从产品销量、成本费用、资产设备类经营性监测指标到经济增加值之间的多层级、多要素价值驱动路径, 以此保证了经济增加值指标与经营层面的有机融合, 使得战略导向的经营增加值考核、价值管理得以在经营层面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 价值诊断作为一套分析的框架也就具备了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而相关政策一旦据此制定, 即形成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与价值诊断的管理制度。

  以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及价值诊断为代表的管理创新,将全面、系统、深刻地改变央企高管和业界对经济增加值考核及其导向的价值管理的认识和对培训内容的期待。央企不宜再孤立地看待经济增加值考核及其具体操作流程, 谨防对经济增加值的认识跌入资料浏览、工作总结和现象观察的陷阱, 更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加值考核作为一项无须思考其内涵、联系其理论、把握其方法的具体工作任务和部门职责。以往那种将经济增加值考核和价值管理的理解仅仅视作借助培训的“知识吸收”和“概念扫盲”,以为相关工作无关于国资委的政策意图和企业战略要求的认识, 将会导致对国资委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的政策产生重重误解, 对即将在央企全面开展的管理创新造成行动上的迟疑和思想上的抵触。

  (作者系中国经济增加值应用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咨询顾问, 鲁宾数唯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