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三来一补企业变脸求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5:12 赢周刊
赢周刊记者 单斌 近日国务院五部委下发《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对早已风雨飘摇的“三来一补”企业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经香港各大商会、民建联的申诉,港企争取到了一年过渡期完成合同。但遭此一役,珠三角不少港商信心受挫,加上受内地消费市场的潜力所诱惑,深圳数千家“三来一补”企业无心恋战,加快转产转型。有专家估计,50%的“三来一补”企业将在一年内转成独资企业。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港资在内地设厂,内地对于‘三来一补’企业有诸多优惠,但20多年过去,税收法规、海关管理日渐收紧。同行都认为不转型也迟早被罚款或政策调整被‘禁’,所以不如自己转独资。”龙成讲述自己转型之变时,脸上露出喜忧参半的神情。 龙成是深圳沙井一家有12年历史的港资电子塑胶厂负责人。转为独资企业之后,他的目标是在一至两年内将30%的产品销往内地,之后再将这个比例推高至50%。 这是“三来一补”企业转型潮中的个案之一。而近日喧扰业界的加工贸易新政之变,正在把“三来一补”企业转型潮推向新的高潮。“不少来料加工企业都打算转为独资企业。”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兼珠三角工业协会副主席刘展灏说。 内销成港商青睐的新“奶酪” 自上世纪末开始,在深圳的香港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开始转型。今年,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的步伐加快,“三来一补”企业首当其冲。以“三来一补”企业集聚最多的宝安区为例,今年已有104家企业自动关闭,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截至8月,剩余“三来一补”企业为3307家。 有业内人士透露,深圳设立了几大出口加工区,如位于宝安区的福涌到沙井3平方公里填海区,成为“三来一补”企业的聚集地。“未来只有原料需要征税、原料禁止进口类企业可进入出口加工区,其他‘三来一补’企业的唯一出路,便是转为独资企业。” 深圳松岗一家生产塑胶的港企负责人许先生表示,工厂转为独资后,产品项目有望增多一倍,部分转到内销市场。今后还考虑100%内销,届时将成立一家新企业运作。“商务部新发的限制目录虽然还没影响到我们,但不排除今后有变化,所以趁政策还没变,先转为独资,可以争取主动。” 民企、美日等独资企业都已占领了内地很大一部分市场,“三来一补”企业此时进入内销市场是否太迟?龙成认为,内地消费能力增长的强劲势头远超国外,相信仍然大有可为;很多港企常年做代工,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外标准水平,故在内地仍有相当的竞争力。 深圳加快淘汰“三来一补”企业 资深投资规划顾问师、安捷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CEO朱超文认为,“三来一补”企业迁到内地要面临未来政策变动的风险,但外销市场受政策影响太大,而内地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使得很多企业愿意转为独资,转攻内地市场。 他认为,“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前景日渐窄缩,转型是大有必要的出路。“‘三来一补’不受内地政策所鼓励,造成企业投资及经营的较大风险;产品须全部外销,不能拓展大陆市场,内销还可能被追诉为走私,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损失;不能给转厂客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内地同行相比,市场逐渐变窄;此外,他们不能在内地上市融资,发展速度受到影响。” 事实上,港商转型与内地政府近年来引导、淘汰“三来一补”企业的措施几乎同步进行。 深圳对拖欠工资、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了强制淘汰制度,目前已基本关闭了1000多家五类小企业。近年来,深圳逐渐严格限制或停止对新的“三来一补”项目的审批,对到期淘汰的“三来一补”企业,不再续签协议;对符合街道产业政策的“三来一补”企业,鼓励其转型为“三资”企业;在“三来一补”企业较集中的社区,将旧工业区改造和整合为来料加工工业区,鼓励实在不能退出的“三来一补”企业入园;为“三来一补”企业牵线搭桥,鼓励其转移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并对原有土地和厂房给予回购补偿。 今年7月1日起,深圳还大幅提高了外来工的最低工资标准,深圳特区内外分别从680元和580元提高到810元和700元,这对靠“低成本”取胜的“三来一补”企业造成很大冲击。 加工贸易新政推动“变脸”潮 在沙井建厂已有12年的龙成两年前就有转为独资公司的想法,近期禁止加工贸易进口原料目录的出台是“非常令人心寒”的信号,令他转独资公司的信念更坚定了。 主要生产纸制品的合丰集团总经理许森国说,主要原料木材被列入禁止类目录后,和当地很多港企一样,他们希望通过转为独资企业后以一般贸易合同,而非加工贸易合同进口原料。 同是生产纸品的理文集团已转为独资企业,该集团董事副总经理董长江说,公司转型是因为进口木浆被列入禁止类产品,但内地不仅木浆缺乏且素质较差。转为独资厂后,公司开始使用一般贸易合同代替加工贸易合同,从加拿大、美国等地进口木浆。因需缴纳17%的关税,理文集团初步估计每年需多交税款逾1亿元。 转独资成本高达数百万 近年来,仅是经朱超文之手,已有数百家“三来一补”企业转为独资企业。“加工贸易类企业交付费用一般按工人人数计算,人数越多交付费用越多。”朱超文透露,除了要找专业顾问公司负责全部手续,企业还要付出一定成本,从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费用最高。“有家鞋厂交付了600多万。” 此外,“三来一补”企业转为独资,涉及法律法规较多,仅办理相关手续就要跑十多个部门。其中,土地厂房产权变更、设备变更及员工社保问题是最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 朱超文说,例如土地厂房若已购买自建,原企业负责人就应该与新开独资企业法人同名,否则过户时土地和厂房要被征税。在企业设备变更方面,海关监管的设备办理退关手续,按原则必须退港复进,办理原地结转是最好的方法。否则,设备退港再进,若这就不达到五成,很可能被没收。”此外,在员工社保问题上,朱超文表示,新企业可以不与员工续签合约,企业今后可按新合约为员工缴纳社保,辞退员工时也只需按照新合同来赔偿。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