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知识风险公司 一个潜在的威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17:06 《中外管理》

  张孟军

  跨学科“头脑风暴”研讨会

  权威胸外科医生、核武器设计科学家,以及生物工程博士后等,这些乍一听起来毫无关系的专家,为什么会一起参加研讨会?原来,他们是要提出一些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创新方案。而召开这种跨学科“头脑风暴”研讨会的,是一家名为“知识风险”的公司。

  原微软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Nathan Myhrvold)于2000年离开微软,创办了“知识风险”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这家新型商业模式公司并不生产传统产品,而是将自己研发专利与买卖他人专利权业务结合在一起。而上文提到的跨学科“头脑风暴”研讨会,正是该公司与众不同的研发专利方式。参会者将会得到一笔公司支付的巨款,但是一些专家主要不是为钱而来,多数人认为与不同领域专家见面、互动,可为以后的发明提供灵感和机会。

  过去几年,“知识风险”公司举办了70多次这类“头脑风暴”研讨会。在诸如:光学、生物技术、

机器人、电子商贸及移动网络等领域,产生500多项专利。

  将专利进行“

股票”式投资

  47岁的麦沃尔德创办公司的成功,在于他拥有雄厚的运作知识的能力和头脑。他14岁进大学,获加州大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硕士、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经济学硕士,23岁还获得数学物理学博士,可谓知识渊博。1989年,他创建“动力系统”公司,两年后被微软收购,后又成为微软首席技术官、盖茨的高级顾问。在微软期间,他创建了微软研究院,拥有了领导700名研究人员的能力。因此,他不仅拥有明星发明家的名录,而且能吸引到像微软、英特尔、

苹果等大公司的投资。目前“知识风险”公司已筹集到10亿美元的资金。

  当今,有些政府、企业和科学界机构不愿意花大钱,让一些基础性创新(专利)快速成熟到市售产品和服务阶段,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有风险的。麦沃尔德认为:减轻这一风险的唯一办法,是对发明专利进行“股票”式投资。这就像股票资金经理购买多种股票,以降低风险一样,“知识风险”公司也在实施多样化的专利权组合,即将不同组合的专利权出售给投资者。目前,“知识风险”公司已握有几千项专利,并还在加速收购专利。

  “知识风险”公司向投资者提供两种投资渠道:投资者可将资金投向该公司自己实施的发明工作,还可将资金投向公司设立的“专利收购基金”,而后者回报会相对较快。最近,他们还把目标转向大学,专门成立专利收购小组。该公司收购专利的重点为芯片制造和设计,以及长途通信等核心技术。

  呼唤中国的“知识风险”公司

  “知识风险”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已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企业的关注。比如:它买卖专利是通过“空壳”公司(有名无实)秘密操作;往往要同专利所有人及投资者达成不可透露的协议等。这种操作方式让人们担心:将来它有可能通过收购小公司的专利,对某些大公司进行讹诈;或者是先让企业不付费使用一些专利,到企业发展到很大时,再诉讼这家企业,从而获取巨额专利赔偿费。

  因此有人认为:“知识风险”公司的存在,也为中国企业变强、变大埋下了“祸根”。目前,我国总专利保有量已达300万件,其中不乏十分有用的专利。一旦“知识风险”公司染指中国专利,收购中国小公司或个人的专利,势必会对中国企业的成长造成威胁。

  美国的一些大企业,为了抗御小公司的专利勒索,纷纷加入“知识风险”公司设立的“专利防御基金”。我们渴望中国也能建立自己的“知识风险”公司,避免未来我们的企业面临蜂拥而至的专利诉讼,以及可能面临的束手无策;同时也希望在专利权这个更为广阔的投资领域,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