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应多些大智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02:5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从联想去年12月8日宣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算起,至今已有近一个年头了。这项被业界称之为“蛇吞象”的壮举,让联想成为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 也是从联想开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声音更响、脚步更快了。如今回忆起联想收购IBMPC业务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相信许多人仍记忆犹新。言辞犀利的美国共和党议
然而,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热情并未缩减。今年以来,海尔之于美泰、中海油之于优尼科、华为之于马可尼、中石油之于哈石油……如此种种,沸沸扬扬的竞购风波让人目不暇接,媒体的大肆渲染更是把发起并购的中国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成功了,我们兴奋;落败了,我们不平,正常的商业行为似乎承载了更多的含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企业往往会把并购活动上升到一个高度,似乎中国企业收购国际性企业了,中国也就走向世界了。企业并购也大都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成本的考量倒成了次要问题,并不惜导致收购“溢价”。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只是刚刚破题,有很多经验需要积累。企业只有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理性地看待国际化中的种种问题,才能让海外并购成为一桩双赢的“买卖”。TCL集团今年上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的亏损达到7亿元人民币。这家中国彩电业的“新贵”曾结盟法国的“百年老店”汤姆逊,并于去年正式在深圳挂牌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然而,与合并时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今天的TCL在并购问题上显得沉默不语。 并购成功却遭遇经营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1998年奔驰收购美国克莱斯勒,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报表显示亏损11亿美元。两家巨型汽车企业相加,并没有造就一家更“成功”的汽车巨头。这与1994年宝马以8亿英镑收购罗孚汽车集团如出一辙,几年之间宝马在罗孚身上前后损失40多亿美元。这些巨型公司尚且面临并购后的巨大经营风险,实力相对不强的中国公司,并购后的经营策略恐怕就更难把握了。 在国际化的企业舞台上,当中国企业发现自己在价值链的底端,要摆脱被人摆布的命运,进行战略并购就成了必然选择。但企业家要清醒地权衡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在决策战略上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可能落得过犹不及的下场。以华为为例,尽管在对英国马可尼的竞购一案中不敌爱立信,但由于马可尼公司包袱过重,以华为目前的财力收购下来多少会有些消化不良,因此并购落空并不一定就是输家。 正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言,人到底往哪里走才是对的呢,因为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做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成功者永远只是少数,而更多的企业则是在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着,尝试着。 魏红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