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库风暴:跨国公司的中国脑库到底在研究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 14:3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李晓艳 北京报道 10年前,以IBM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拉开序幕后,跨国公司来中国设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似乎成为潮流,199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同年11月,Intel中国研究中心在北
而事实上,这只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市场销售、生产再到研发的一步步发展战略。如今10年过去了,这些研究中心在中国做了什么,在此开发出来的技术有多少真正市场化?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活动距离这些跨国公司中国脑库的距离还有多远? 市场化演进 和位于朝阳区繁华闹市的盈科中心IBM大厦相比,处于五环上地5街的IBM中国研究中心显得低调内敛得多,爬满常青藤和绿色植物的办公室里,每个员工都标配一台IBM最新、最高配置的笔记本和台式PC,他们有的在电脑前工作思考,有的在自由随意地探讨问题。就是这里,平均每年100多项IBM专利技术诞生。 “IBM中国研究中心不是关在门里做研究,而是跟市场紧密结合”,叶天正认为这也是为什么IBM在全球有8个研究中心的原因。作为IBM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叶时刻要寻找的是中国市场的特点。比如中国银行里面存款、提款,转帐的数量和次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相比,这就是一个不同的巨大市场空间;另外,中国98%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同时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叶天正告诉记者,这和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如何对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在这个市场上跟进才可以了解。 创立前三年,研究中心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研究环境,当时研究空间非常大,IBM公司没有限定严格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让研究中心自己来选择研究项目。在开始时,研究中心更多在别人的研究结果和基础上加入新的创新点,得到新的东西,因此那时候做得更多的是一些中、短期的研究。研究中心创始人王玮博士以及后来的接任者叶天正认识到,研究中心要立足,一方面要往深里走,另一方面要往广里走,所以现在研究中心的项目则涵盖从一年到十年之间的短、中、长期研究。 三年之后,研究中心的成果开始跟其他部门的研究合作加深,五六年之后,研究中心跟产品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多,开始更快“市场化”。在1998年IBM全面转型时,公司提出不要跟应用商竞争,而之前研究中心做了很多企业应用的研究,就都将其转移到供应链去了;包括IBM在中间件里的很多软件要跟合作伙伴做一些应用开发,后来考虑到整个业务模式的发展,和合作伙伴产生冲突,也都放弃了。 而从研究内容上说,如今研究所更关注怎样在服务上寻找研究题目,“从现在和五年前相比,研究内容的比例完全不同,现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会跟服务有关,在五年以前只有很少的项目跟服务有关,多半是产品和技术的,我们现在有一个专门的新兴服务科学的研究团队”叶天正表示。 “再往下,我们和客户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我们现在很多项目直接跟客户在做”,叶天正说,早在三年前,研究中心就要求成员对不同行业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知道行业的问题,把纯的技术变成跟市场结合。 脑库的中国判断 “中国有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IBM本身有多年创新的历史,每年有很多创新成果,如果把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与中国的人才结合起来,是非常有价值的。”叶天正告诉记者,1995年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时,IBM正面临着公司转型的非常时期,股票还只有13块多一点,和今天的79块多美元相比并没有多余的钱来做业务扩张,并非一定要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但随着中国市场慢慢成熟以及中国政府策略的放开,IBM决定在中国成立一个研究中心。 1995年IBM在中国有了研究团队,1999年有了开发团队,2000年成立了一个租赁团队,今天IBM在中国有销售团队、服务团队、生产团队,把PC部分卖掉后又成立了一个新的生产服务器的公司,IBM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有业务,其中中国是IBM拥有全方位组织单位的少数国家之一,这足见IBM对这个市场的重视。 而研究中心有各种不同的触角来捕捉全球技术趋势。研究中心每年至少抽出一百人每天探讨整个技术走向,包括这个技术趋势对公司、客户、行业、整个工业的影响是什么,哪些是机会,哪些是危机。每年研究中心成员会跟公司的总裁、其他部门负责人以及业绩部门聚在一起讨论:哪些东西不能落后于人家?哪些东西又不能做得太早?时间上拿捏得多准?这个技术趋势会不会实现?叶天正笑着举例,“有一年进去讨论时,本来安排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议,七个小时还没结束”。 除技术展望之外,研究中心还有一个专门和市场接触比较深的部门,跟销售团队和客户有更密切的联系;同时研究中心跟学校保持相当程度的联系,捕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还跟VC风险投资公司有建立联系,分析他们投资的地方,为什么投资,把这些综合在一起,获得不同的触角。 而对技术的展望,除了要及时看到其趋势,时间的把握更是关键,研究中心在这方面可有前车之鉴。叶天正告诉记者,比如电子标签技术,1990年的时候研究中心就和沃尔玛在商谈,把电子标签射频技术做出来了,但市场却一直没有起来,包括1999年时候研究中心为了另一项技术就推出中文掌上电脑,在市场上也没有起来。“这些技术目前我们也只能依靠专利保护,等待市场时机。” 从具体立项来说,研究中心经过讨论过程确定项目后,具体资源和人员分配以项目而定,如果项目比较难,还看不清楚产业化结果,就不会花很多人力,可能两三个人一个组探索;如果题目比较清楚,希望产品一年或短期之内能够呈现,可能会放十个人去做。 借脑中国 10年前,IBM研究中心上网还要用一个“锅盖”对准IBM中国总部丽都酒店,刮风下雨时还要爬上房顶调准方向,但这并不妨碍研究中心从创立时不到10人发展到今天上百人。 叶天正告诉记者,研究中心的经费每年大概占到IBM全球50亿研究经费的十分之一到九分之一,百分之六七十左右从IBM研究总部拨款,另外的百分之三四十左右从产品部门过来,因为一部分经费来自产品部门,研究结果会更符合他们的需要,所以公司故意在模式上这样设计。 而大家关心研究中心的成果真正产业化的程度,叶天正告诉记者,IBM很多中间件产品,都有研究中心一系列的技术在里边,还有服务器方面,研究中心做了一系列方法跟工具,例如1996研究的中文校对系统,后来被集成到IBM的Lotus SmartSuite和Lotus Notes产品中,1999年的连续手写识别技术,被应用到包括IBM ThinkScribe 和ThinkPad TransNote等多项产品里。“事实上我们每项技术都会考虑它产业化、市场化的情况。” 目前研发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大一个途径是和高校合作,一方面直接让毕业生来研究中心实习,参与项目研究,例如和高校推出的“青出于蓝计划”;另一方面向社会招聘,但更倾向于接受从学校或研究所应届毕业的学生。 叶天正告诉记者,去年10月“IBM工商企业创新中心”成立,这隶属于IBM中国研究中心;而后今年3月IBM在其2005论坛上宣布成立商业价值研究院,该研究院则属于研究中心的服务团队。IBM希望能更好地对中国一些重要行业的价值做更深研究,成立这些机构或许可以成就IBM这一目标。 酷爱摄影的叶天正,办公室外面的墙上挂着两幅自己摄影的作品“西湖春天”和“苏州园林”,平时还喜欢和员工打乒乓球的他对研究中心的评价是“前途无限”,但他同时表示,目前研究中心最大的担心是,在整个IT领域变化当中,研究中心怎样才能一直走在潮流前列,保持领先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