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利基化生存手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 19:21 和讯网-《成功营销》 | ||||||||
Niche来源于法语。法国人信奉天主教,在建造房屋时,常常在外墙上凿出一个不大的神龛,以供放圣母玛利亚。它虽然小,但边界清晰,洞里乾坤,因而后来被引来形容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在英语里,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悬崖上的石缝,人们在登山时,常常要借助这些微小的缝隙作为支点,一点点向上攀登。 20世纪80年代,美国商学院的学者们开始将这一词引入市场营销领域。Niche Market
选择一个细分的消费群体,获得最大的边际收益 本刊记者 王伟群 齐馨 王卓 什么是利基化生存?就是企业选择一个细分的消费群体,获得最大的边际收益。利基化生存应该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利基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这是一个利基化生存的年代!更小的群体,更大的利益。 随着市场的零碎化和消费者意志的强大,利基早已不仅是中小企业及市场后来者的专利,庞大的跨国企业也为利基而疯狂。 由于存在着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利基企业可以获得高忠诚度的客户。而忠诚客户趋向于购买更多的产品、对价格更不敏感,而且主动为本企业传递好的口碑。因此,拥有长期忠诚客户的企业比拥有低单位成本、高市场份额但客户流失率高的对手更有竞争优势。这就是利基企业的优势。 对于以追求利润为天职的商人来说,利基思维才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直至基业长青的根本。 趋势篇 进入全利基时代 随着市场的零碎化和消费者意志的强大,未来属于利基品牌。——菲利浦.科特勒 利基标杆1百事可乐的利基胜利 针对墨西哥裔美国人推出的炸玉米片、针对郊区年轻人推出Mountain Dew饮料……百事可乐胜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多品牌利基战略”,可口可乐靠“可口可乐”和“雪碧”几个大众产品打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04年度财报,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可以说是悲喜两重天。 百事可乐公司股票市值上升了38%,而一直雄霸碳酸饮料市场老大的可口可乐五年来的股票市值却累积下跌了40%,让华尔街分析师亮起了警报。 百事可乐在与可口可乐的市场争斗中,一直以市场追赶者的身份出现,而可口可乐却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 为什么会出现两乐竞争态势的变化呢? 《商业周刊》认为,可口可乐靠“可口可乐”和“雪碧”几个大众产品打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事可乐胜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多品牌利基战略”。 让我们看看最近百事可乐在干什么——旗下的Frito-Lay食品品牌针对墨西哥裔美国人推出了一款炸玉米片零食,没想到受到很多非拉丁裔消费者的欢迎;旗下的Mountain Dew品牌是一款在郊区年轻人中流行的饮料,最近,百事可乐推出了草莓味的Mountain Dew版红色代码饮料,将更多的都市时尚信息也传达给了郊区年轻人。2004年,百事可乐在墨西哥建立了零食产品加工厂,以便开发更多地道的拉丁风味产品,满足拉丁裔美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还是百事可乐吗?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百事可乐相继收购了Frito-Lay薯片、Quakers麦片、Tropicana、给他力等品牌,将自己从一个饮料公司转变成饮料食品公司,扩大了业务范围。到2004年,饮料产品销售额只占公司销售总额的37%,公司的大量利润来自于针对不同利基市场和消费者不同需求的袋装零食等产品。这就使得百事可乐在近年来碳酸饮料销量平缓的大环境下,仍然能保持业务高速成长。 随后,百事可乐又率先收购SoBe和给他力品牌,进入了健康饮料和运动功能饮料细分市场。后来可口可乐虽然跟着大力推出Powerade运动饮料,但是市场份额一直不到16%,远远低于给他力81%的市场份额。 百事可乐将自己的利基思维从碳酸饮料的竞争扩展到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众所周知,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开始的“可乐战役”中,可口可乐就一直骄傲地称自己是适合男女老少饮用的全家型产品,而百事可乐则定位为青少年时尚饮料。 最近,百事可乐公司CEO史蒂芬.雷尼慕德被《商业周刊》选为“2004年度最佳职业经理人”,其获奖原因是:“帮助百事可乐成功地进入了多个细分市场并获得领先地位,同时针对不同的利基市场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活动,使公司的净利润保持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在谈到百事可乐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时,雷尼慕德表示:“我们现在最关注的企业战略之一就是进入利基市场。我们将来的新产品战略、广告战略、渠道战略都将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除了新产品开发外,我们目前还特别关注拉丁裔和非洲裔社团组织。我们希望我们提供的产品、传递的信息和销售的渠道真正地融入这些利基消费者的生活之中。” 百事可乐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找到那些有利可图的利基市场,”雷尼慕德感叹:“只要我们能找到合适的利基市场,生产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百事可乐就能保持快速成长。” 什么是利基化生存?就是企业选择一个细分的消费群体,获得最大的边际收益。 利基化生存应该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利基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更小的群体,更大的利益。 对于以追求利润为己任的投资者、实业者来说,利基思维才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直至基业长青的根本。 随着市场的零碎化和消费者意志的强大,利基早已不仅是中小企业及市场后来者的专利,庞大的跨国企业也为利基疯狂。 利基战略是中国企业的法宝 一方面中国企业不具备足够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无暇顾及一些狭小而偏好多样的消费群体,因此利基战略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法宝。 利基企业与客户之间往往是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一方面,利基企业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窄众,另一方面,利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优势,使得客户很难找到其他的替代品。越是质量好、服务水准高的产品,客户的转移成本就越高,客户的忠诚度也就越高。 客户忠诚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忠诚客户趋向于购买更多的产品、对价格更不敏感,而且主动为本企业传递好的口碑。因此,拥有长期忠诚客户的企业比拥有低单位成本、高市场份额但客户流失率高的对手更有竞争优势。这就是利基企业的优势。市场利基者获得的是“高边际收益”,而密集市场营销者获得的只是“高总量收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能力的发展异常迅猛,世界从一个商品短缺、区域分割的市场迅速进入了一个供给过剩的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产品的同质化倾向日益加深,在此局面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关注争夺的焦点。因此,对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利基策略的研究与战略层面的关注,不仅成为中小企业或后来者的发展机遇,也为靠规模经济取胜的巨头赢得了高利润、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在中国市场,一方面,多数企业刚刚进入弱冠之年,尚不具备足够多的资源和足够强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元、多级化市场的存在,使得跨国公司根本无暇顾及一些狭小而偏好多样的消费群体。在这里,利基战略就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称雄一方的法宝。 利基策略让他们由小变大 几乎每一个大的跨国企业背后都有着这样一段利基史。市场后来者们用利基策略创造了新的优势,并最终占据了强有力的市场位置,改变了历史格局。 当戴尔(Dell)最初涉足个人计算机业务的时候,国际商用机器(IBM(行情 论坛))和康柏(Compaq)正统治着个人计算机市场。当时,所有产品还必须与IBM计算机兼容。而二十年后,IBM已经终止了其个人计算机的生产,康柏也不得不与惠普(HP)合并以求生存。而Dell却用独特的直销模式统治了个人计算机市场。 沃尔玛(WalMart)进入零售百货商店市场的时候,西尔斯(Sears)是这个市场的统治者。沃尔玛用“天天低价”在阿肯色州一个大约5000人口的小镇上建立了它的登陆点。四十年后,沃尔玛是全美最大的零售百货商店,而西尔斯正在挣扎以求生存。 本田(Honda)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进军美国小型汽车市场的时候,丰田(Toyota)、大众(Volkswagen)、日产(Nissan)等主要汽车公司已经建立起了非常稳固的地位。“干净汽车”的潜在属性率先感动了以环保为诉求的消费者,如今本田已经是全球汽车工业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厂商之一。 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几乎每一个大的跨国企业背后都有着这样一段利基史。市场后来者们用利基策略而创造了新的优势,并最终占据了强有力市场位置,改变了历史格局。 大企业仍需要利基 大企业若要捕捉新的商机,得到更丰富的利润,满足成功扩张的需要,也在选择利基。 见缝插针,的确是市场后来者或是中小企业的立足之道。然而大企业若要捕捉新的商机,得到更丰富的利润,满足成功扩张的需要,也要选择利基。 菲利浦.科特勒指出:“在面对更广阔的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时,跨国企业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在所有营销地点采用标准化、统一的广告和产品包装模式。尽管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却会提高成本。我认为,企业必须根据具体的营销地点来决定具体的价值方案、信息、媒体和渠道,否则企业将被那些价值方案和原料本地化的产品挤出所在市场。” 而当一个区域性或本地性的品牌进入陌生市场时,只有提供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品或占领独特市场才能站稳脚跟。看看墨西哥啤酒商科罗娜(corona)是怎样成功地进入美国市场的:首先进入墨西哥裔人口聚居的美国城市,然后逐渐进入美国北部的市场。现今,科罗娜已经是美国最大的啤酒进口商。 复合利基成就基业长青 无论企业大小,利基战略已经成为一种生存选择。持之以衡的利基态度再加上不断创新的利基手段,才是让企业持续成长并基业长青的根本法则。 小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往往采用的是单一利基策略,即向某一个细分市场提供独特 而单一的产品。而大企业多是采用复合利基战略,即多种利基同时并举。比如一个大型房地产公司会有多个楼盘,有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有的是针对初次置业的年轻人的小户型,还有的可能是老年公寓。这是大企业的常见策略,多个子公司就会产生多种利基可能,市场回报模式有所区别,但每一个利基市场的营销原理是一样的。 复合利基战略是解决持续成长的最佳方案。因为靠着大企业的整体品牌力会使多个利基点受益。它会给其他消费者以品牌信息,或者用户满意支持,有更多有利的资源和因素作为附加价值。 很多依靠利基战略而发展壮大的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忘了利基的根本。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大企业能够像小企业那样寻找利基才是真正的大企业风范。比如宝洁(P&G),在中国市场每推出一个新产品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学生似的,认真揣摩消费者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绝不是大手一挥上去就干,而是小心翼翼。宝洁所有的新产品都有一个流程模式,除了做市场调查以外,还有市场测试,然后是选择一两个省级市场来做一两年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看经销商、品牌团队以及消费者等几方面反映出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形成一套成熟模式,推广到全国市场。 无论企业大小,利基战略已经成为一种生存选择。持之以衡的利基态度再加上不断创新的利基手段,才是让企业持续成长并基业长青的根本法则。 相关链接 巨头的利基营销 宝洁 ——以9到16岁男孩为目标客户的日化用品 “9~16岁的男孩日化用品绝对是一块没有被人注意过的空白市场,这些男孩子都在用他们的父亲或姐妹的洗发水。很多公司因为这块市场不够大而忽视它,我们认为它绝对有利可图。” 宝洁英国公司的商业发展总监Steve Baggott说。 从2004年10月起,宝洁英国公司委托一家名为OT Overtime的公司生产OT品牌男孩日化用品。首批推出包括洗发用品、止汗露、香水、沐浴露等产品,主要的产品诉求为“运动、时髦、前卫”。目前,OT男孩日化用品已经在Target等连锁超市销售。 梅塞德斯-奔驰 ——A140为生活在欧洲古城的人而生 1997年,一款只有141英寸、82马力的迷你型轿车A140,让所有人惊呼:“这难道是梅塞德斯-奔驰吗?” 这款产品针对的是那些生活在历史悠久古城的欧洲人。这些古城的街道十分狭窄,传统的奔驰轿车进入这些街道后就转不过头来。但是,这些品味颇高的欧洲人在购买汽车时,仍然青睐质量和设计一流的欧洲高档品牌。为了不影响梅塞德斯-奔驰的品牌形象,这款迷你型轿车的售价高达17000美元,和同类型迷你轿车的低档定位完全不同。当年A140在欧洲的销量达到了大众高尔夫的三倍。尽管A140销售如此之好,公司却认为A140的目标受众不适合美国的情况,因此没有在美国等市场推出这款车。 “随着丰田、大众和日产等都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高档轿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原主席Jurgen Shrempp说,“虽然梅塞德斯-奔驰的销售额和客户群一直很稳定,但是要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还需要在利基市场下一番功夫。” 麦当劳 ——美食馆 2002年,麦当劳在美国的特许加盟商奥尔瑟夫妇和麦当劳公司合作,开设了12家麦当劳美食馆(Bistro Gourmet)。麦当劳美食馆外面也有醒目的麦当劳logo,但是店内装修和传统的麦当劳餐厅相比却更具匠心,例如首批推出的12家餐厅采用的就是非洲丛林的风格。餐厅内提供的菜单价格略高于传统的麦当劳,平均每人消费大约为10美元,餐厅提供的菜谱也更加丰富,甚至还提供了酒类供顾客选择。为了吸引年轻白领,美食馆的上餐和服务速度非常快。 麦当劳美食馆看中的正是“平时青睐快餐食品、收入比较高的年轻白领”。对这些消费者来说,方便、快速是他们选择餐馆时最看重的因素,但是他们对于口味和就餐环境也很在意,传统的麦当劳餐厅显然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 马自达 ——3A项目 为了通过对公司已有车型的改进或者设计新车型,而生产出更多针对不同利基市场的 产品,马自达汽车集团从2004年年底推出3A项目——在其位于广岛、加州和法兰克福的三个研发基地建立了名为“年度前进活动项目”(Annual Advancement Activity Program,又名3A项目)的组织。每个3A项目中都设有专门的设计、工程、营销和财务人员,其首要任务就是帮助每个研发基地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这是公司利基战略的关键部分。 专家观点 更小的群体 更大的利益 一个好男人对待所有的女人都好,所有女人都会说这个男人是坏蛋;一个男人对待一个女人好的时候,别的女人就要说看看人家那个好男人。企业也是一样。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兼顾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每一个消费群体都不觉得你是特别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就是说没有一个消费群体对你的产品有强烈的受刺激的感觉,也不会产生特别的忠诚,因此会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表现平淡; 再者,从市场分层的角度来看,根据消费群体的金字塔原则,当企业追求大规模覆盖的时候,这种兼顾式的通用定位模式对于低端的人群的影响力尚可,而对高端人群则相对较弱。长此以往,其消费群体势必掉到底层,市场位置也将走向低端。更为可怕的是,这是一种客观现实,而并非企业的主观意志。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说,广种自然薄收。 企业者面临着一个抉择,是要“高边际收益”还是要“高总量收益”?是追求一个特别大的营业额但较少的利润呢?还是相对较小的营业额但较大的利润呢?每一个人都想有较大的营业额和较大的利润,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很多的公司热衷于较大的规模,但是最终得到的却都是较小的利润。 所以我认为企业应该选择一个消费群体进行“扎根”,建立自己的品牌或产品的根据地。一方面你对这个地方根扎得越深入,你获得的消费者忠诚回报就越高;另一方面,你就可以得到用独特换来的溢价能力,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堆积的利润就越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