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不突破 企业发展难长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03:57 每日经济新闻 | |||||||||
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主任陈沛霖认为,上海园区型中小企业发展有5大问题 屈成才 NBD上海报道 以产业集聚为模式实现新的发展,是上海中小企业未来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一点,陈
作为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主任,他一直在为推进该模式而努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王振告诉记者,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属于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形成地区性的产业集群。 这样可以吸引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专业化的信息,形成专业化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创造集体效益;而且,通过内部竞争,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 陈沛霖:五大问题令人忧 目前,上海共有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9个市级工业区,乡镇工业小区性集聚共有128个,均以工业为主,中小型企业居多。 这些工业园区的现状实在不能让陈沛霖安心:由于长期以来都是政府主导,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缺少自身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有这么5个问题: 第一、多数工业园区的集聚规模还比较小,现有行政体系对其仍有较大的约束影响。从布局角度看,问题是该大的不大,该专的不专,早期形成的布局分散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近邻的昆山开发区、苏州新区相比,差距较大。 第二、不少工业园区产业特色不够明显,没有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园区品牌。各个工业园区虽然都有一定的产业功能定位,但因为考虑到招商引资的效果,一是定位都比较宽,二是实际招商引资时并不受此约束,所以一旦形成规模,专业特色就会有所削弱。 第三、不少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如不少外资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配件现大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即使是国内配套,也没有在其周围形成密集配套区;相反,还将配套企业设在江苏或浙江的开发区。 第四、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生产集群,有空间规模,但在价格与营销网络方面没有影响市场的能力。一种表现是,园区内集聚的同行企业,进行恶性价格战;另一种表现是,一味追求出口而不愿开拓国内市场,自己既没有技术,又没有网络,实际上只是一个代工的身份。市场一旦出现变化,风险就会迅速放大。 第五、园区型中小企业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强,企业的植根性较弱。很多工业园区内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一旦某个工业园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更加明显时,一些企业就会考虑迁移。这种流动就会导致各园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对中小企业本身也是灾难。 王振:成本、特色是出路 对于上述问题,王振认为,上海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源于政府的推动,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仍将不可替代,只是必须改变方式: 第一、从政策提供性支持向市场服务型支持转变,着重降低交易成本。要通过培育社会化的高效配套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独特区位优势,让企业更加容易、更低费用地获得需要的服务和横向合作,进而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错位竞争。如今,上海商务成本已经颇高,一般制造业竞争优势已经非常弱化。此时,必须引进一批高科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制造业,培育领先的技术优势,以上海重点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全局战略为导向,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竞争。 第三、要充分体现上海“产学研”合作优势。除了生产、销售、服务外,还要大力提升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后劲。上海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同时近年来高校与科研机构纷纷在主要的工业园区或周围设立新的校址和分部,加上一部分跨国集团也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提供其他地区并不充分具备的技术保障。 第四、借鉴浙江专业市场的成功经验。甚至可以考虑让浙江一些成功的专业市场集群整体性进入上海,从而导入他们的市场体系。例如,可以考虑把浙江的成熟纺织品市场集体引入杨浦纺织品市场,从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