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单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 11:32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刘影 张岩铭 2005年在柯尼卡美能达的发展史上是个特别的年份。1月12日,太田义胜社长在上海宣布,柯尼卡美能达在中国成立100%的独资投资性管理公司,并在无锡成立独资的制造基地。继2003年8月两大品牌合并后,此举宣告了其在中国的新战略鸣锣开张。
在柯尼卡美能达之前,雅芳、松下、西门子、联合利华、UPS等众多知名外企,纷纷在中国加速了其独资化的步伐。专家认为,独资之后的跨国巨头的整体竞争力将会更强。民族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独资化趋势日趋明显 柯尼卡美能达新成立独资的投资型公司,统括整个集团的在华业务。太田义胜社长兼任中国公司的董事长,他表示,新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柯尼卡美能达在中国的品牌建立,并将担负起整合经营中国的柯尼卡美能达事业,开展在华业务,销售其产品,对各领域的事业进行优势组合。 投资公司的设立,将给柯尼卡美能达在中国的各种事业带来很大影响。比如在中国的国内销售自由度大大提高,在销售规模和营业范围方面都将有所扩大。太田义胜社长还表示,不排除柯尼卡美能达在其他的事业,比如说在医疗、印刷机械、光学仪器等方面设立独资企业的可能性。 中国对外资开放的20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发展也由设立办事处,到合资建厂,到设立地区总部,到收权独资,跨国公司的在华发展影射出中国开放政策的发展曲线。 早在外资刚刚进入中国的1993年,合资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基本模式。当时,国家政策规定外资进入“必须由中方控股”,外资企业只能被动合资;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更需要中方合作伙伴帮助其打开市场。 如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入第四个年头,世贸组织规则给了跨国公司更多的主动权。跨国企业在华呈现两种趋势:一些新进入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一些尚未完全放开的全新领域寻求合资;而那些已经跨过青涩期的跨国公司开始倾向独资(见相关链接)。 合资将成为例外 对从去年开始的这股独资化浪潮进行回顾,前进策略董事长袁岳表示,独资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 因为,相当多的合资化来源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政策限制与市场准入资格的限定;其次,跨国企业在对于中国市场相对陌生情况下的谨慎之举;第三,中方伙伴的确有一些独特的资源,这一点在以前市场相对封闭化的时候尤其有价值。 但是,合资合作也有一些明显的弊端。例如,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管理与战略推行方面很难简单一元化;在一些领域纯粹由于政策门槛而被迫与合作伙伴分享收益;同时,如果中方是国有企业,过度的政策化影响同样也会传递到合资企业中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宫惠民说,“任何一家有着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的业界巨头,尤其是已经成功在中国站稳脚跟的跨国公司,都想及早走向独立,换来自由身,独享巨大的利润空间。跨国公司在熟悉了中国市场后,利益的驱动加速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婚姻’走向终结,‘利益’决定了‘离异’。” 2005年,外资独资之势将更加迅猛。 袁岳展望今后的趋势认为,首先,在开放性行业,独资将成为压倒性的投资形态,合资将成为例外。国际资本将基本以独资为主,合资较少,合作还有一定的存在空间。 其次,对于现有合资合作企业,外方将更快地使用收购股权或以异地新设独资企业的方式,改变投资形态。 第三,在民营化和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将出现更多的以购买股份而形成的新形态的合资企业。 有数据为证,商务部本月14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有37%的跨国公司愿意与具备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合资;倾向于通过并购相关生产工厂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为28%。 面对更强硬的外资企业中国企业谋定而后动 外企独资化浪潮将对现有竞争格局产生很大影响。 首先,对于跨国企业本身而言,独资将整体提升他们的行动效率。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得以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进行独特的思考与行动,其整体竞争力将会更强。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外资企业的妥协空间就更小了。 另外,独资之后,跨国企业独享利益,将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从企业内部来看,独资也将明显提升企业管理规范的国际化程度。比如,一个与国有企业合资的国际公司,很容易被别人获取关键信息和经营策略文件,但一个纯独资的企业在信息披露上的规则就会严格得多。 而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企业,对于未来市场上外企的扩张与发展能力要有更清醒的意识,2005年随着外企独资化浪潮的加剧,市场竞争压力将会更大。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宫惠民认为,随着跨国公司独资化进程的加快,即使是那些看似已经很“大”的国内企业,都将面对生存的挑战。未来10年至20年,一部分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将继续沿着国际化道路走向世界,一部分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的收购(而不是合资)对象,而许多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宫惠民建议,对于那些与跨国公司合资经营的中方企业来说,要抓紧时间修炼内功,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在人力资源、技术等决定未来成败的要素上积蓄力量。中方企业甚至可以早做图谋,避免被动。 相关链接 跨国巨头独资之路 2004年3月,雅芳全球年度公告披露,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旗下两家中国合资公司20%的股权。 2004年5月,宝洁从和黄购回20%股权,到10月份,除了沙宣上海是合资公司外,宝洁在华其余 9家公司全部获得自由身。 2004年7月,联合利华与上海轻工签订独资协议,该项协议有待政府部门批准。 2004年8月,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BISC)宣布更名为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SCNB),西门子持股比例从40%上升到67%,企业性质也由合资公司变为外商控股企业。 2004年11月,持有上海东芝90%股份的日本东芝以92万美元取得了合资方上海金桥10%的股份,从此将东芝电脑上海有限公司变为日方独资企业。 2004年12月,UPS决定,到2005年12月,将以1亿美元从合作了16年之久的中外运手里取得在中国23个主要商业城市的独资经营权,而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中国将允许国外快递企业在华设立独资公司,独立开展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