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排行榜:第三名 张瑞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15:25 《中国企业家》 | ||||||||
企业领袖的影响力是财富、权力、远见、活跃度、知名度、美誉度等要素的集中概括。企业领袖更多是通过影响力,而不仅仅是权力与财富建立自己的权威。 3 张瑞敏 55岁,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还需要在这里对张瑞敏的影响力多加解释吗?那简直有些多余。 他极少参加国内各种企业家聚会、论坛,近年来接受媒体访问的次数也越发稀少,但是这并不曾削弱他在商界人士心中的份量。你可以对海尔的负债率和关联交易保持质疑,你可以对海尔国际化的方式不尽赞同,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每当张瑞敏开口说话,你还是想认真倾听。海尔和张瑞敏的标志意义如此明显,以致于有某教授觉得如果拿海尔案例开刀的话,自己的影响力也会得到极大提升,在2004年,他真的这么干了,他也的确因站在了质疑海尔改制的一面而受到关注。不过张瑞敏明智地保持了沉默,至多说一句“没有必要作出任何回应”。 以张瑞敏“孤标傲世”之风,决不会像同样受到该教授指责的南方某企业老总那样冲上法庭欲与之一决胜负。他所有的精力,恐怕,一放在海尔集团向全球500强冲刺的最后一公里,二放在借助香港上市公司海尔中建(行情 论坛)完成海尔集团出海国际资本市场的行动上。 2003年,海尔全球的营业额达800亿元人民币,据精确测算,这够到了全球500强门槛高度的12/13,如果不出意外,明年《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俱乐部将欢迎海尔的到来。 不过,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悬念可能并不是海尔明年能不能进500强,而是海尔在经过数年的国际化探索之后,海尔式国际化何时能给人们出示一张惊喜、有说服力的答卷。海尔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很早,但是这两年相比华为海外收入异军突起、TCL和联想相继收购全球知名品牌业务,海尔的国际化显得有点沉闷。这或许就是张瑞敏从去年影响力榜首位置上连跌两位的原因。当然,那种大手笔的跨国并购最终并不一定能修成正果,张瑞敏也恰恰认为整合跨国品牌是艰难的,海尔选择的是收购不知名的工厂、直接输出海尔的品牌。无论是在哪条国际化路径上做探索试验,这可能都是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李东生等一代老帅此生最大的“赌局”。 对于张瑞敏来说,此外还有产权和接班人两个一提再提却不得不提的老话题,需要他来解答。海尔中建在2004年11月终于收购了海尔集团部分家电业务、青岛国资委将海尔列入第一批被监管企业名单,这些迹象或许表明张瑞敏及其海尔已经在求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