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销售管理 > 正文
 

一本售价70元杂志的淘金术 卖的是商业研究结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 07:07 北京晨报

  哈佛《商业评论》女主编忻榕解读盈利神话

  一本售价70元杂志的淘金术

  一本140页的管理类杂志,接近三分之一版面的高档消费品广告,售价70元,月发行量超过6.5万册,对于一本在国内创刊仅两年的新媒体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盈利“神话”。

  这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在中国“遭遇”的美好现实——销量大、广告好、影响大,这两年的新刊物就数它最成功。

  一本售出70元天价的专业杂志,如何每月征服6.5万个智慧的大脑?美国《哈佛商业评论》80年的品牌似乎只是一个遥远的背景。这本中文杂志的女主编忻榕近日接受了本报专访。

  -读者:总监或副总以上的高管

  我们从来没有用价格高低来界定一本杂志是否“高端”,但我们的读者定位毫无疑问是“高端”。

  记者: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坚持了“高端”路线,它有高达70元的售价,同时还能兼顾接近三分之一版面的广告,在这种情况下它还拥有超过6万份的发行量,都是什么样的读者在坚持购买?

  忻榕: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从来没有用价格高低来界定一本杂志是否“高端”,但我们的读者定位毫无疑问是“高端”的。

  在大企业中,我们的读者主要是事业部主管和总监级以上的领导层;在中小企业,则主要是副总及以上的管理者,从目前看来自大公司的读者还要更多一些。

  公司高管们每天的阅读量很大,他们可能对新闻、娱乐、体育各个方面都有兴趣,但是我们认为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关于企业具体管理问题的经验,让他们一看到就能用。因此,我们坚持做一本以案例为主的实用的杂志。目前看来,我们的杂志是成功的,这些高管承认了我们的实用性。

  -内容:卖的是商业研究结果

  表面上我们卖的是案例,但实际上我们售出的却是严谨的商业研究结果,这是美国《哈佛商业评论》80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很难被模仿。

  记者:那么您是否认为,以案例为主的“教材式”的杂志比像《商业周刊》这样的新闻杂志更能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您对《北大商业评论》又怎么看,它会和您的杂志形成竞争吗?

  忻榕:说我们的杂志是教材,这一提法并不合适,因为我们不提倡论文式的手法,反而提倡以说故事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来指导高管们的行为和决策。

  像《商业周刊》这样的中文版杂志也做得不错,但是他们走的是做新闻杂志的路线,而我们的杂志更看重管理理念的传播而不是新闻,理念是长期性的,不会过时。

  事实上,哈佛《商业评论》不仅要告诉高管们发生的事件,更要告诉他们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理念都以实证研究作为基础,从表面上看我们卖的是案例,但实际上我们售出的却是严谨的商业研究结果,这是美国《哈佛商业评论》80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一般杂志很难模仿。

  至于《北大商业评论》,它和我们杂志的定位也不完全一样,它的内容中包含一些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评述,而我们的杂志只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杂志和它不存在竞争,国内现在也没有能和我们竞争的杂志。

  -定价:100元一本照样有人买

  竟然有一位企业家说:“如果真有你说的那么好,1000元我都会接受。”

  记者:所以,在这种独特定位的前提下,您就认为这本杂志能支撑70元的高价?您怎么能保证70元一本的杂志能被中国读者接受呢?

  忻榕:能被接受当然是因为物有所值,杂志的内容承载了这样的价值。说句开玩笑的话,即使杂志现在涨到100元,也一样会有人买。实际上,在确定价格之前,我们花了3个月的时间做详细的读者调查和面对面问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杂志自己组织的与企业高层主管的访谈,询问他们对定价的看法,当时竟然就有一位企业家说:“如果真有你说的那么好,1000元我都会接受。”另外,我们也和美国盖洛普公司合作,组织了专门的定价问题研究小组,详细分析目标读者群,然后确定价格;最后我们还借鉴了美国《哈佛商业评论》的定价,那本杂志在美国的售价是十几美元,跟我们在香港的定价差不多。此外,我们也需要在人力和印刷方面加大支出,这也提升了杂志的售价。

  -编辑:

  一个教授和十几个MBA的团队

  我给出了非常合理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我对编辑人选的要求近乎苛刻。

  记者:您谈到人力支出的问题,您招聘到的采编队伍需要付出很高的薪资吗?

  忻榕:我不能透露薪资的细节,只能告诉你我给出了非常合理的价格,但在这个价格下我对编辑人选的要求近乎苛刻。首先,我们的编辑需要有非常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同时,这些编辑还都要懂管理,要有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国内找到这样的人才非常困难,这也是目前国内媒体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用了8个月的时间在招聘上,最后组成了我们这十几个人的编辑团队,团队中所有的人都有5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验,基本都是MBA。(注:忻榕是一位拥有语言学、工商管理学双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的美籍华人学者,她还是上海中欧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包括学者、咨询顾问、经理人和资深编辑在内的200人的撰稿队伍,这些人都是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专家。对杂志和采编人员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出更正消息”。

  实习记者 张黎明

  ●记者观察

  外国杂志入华

  最关键是本土化 “哈佛《商业评论》的盈利之道难以被模仿。”举止优雅的女主编忻榕自信地这样说。

  这样的自信并非完全来自美国《哈佛商业评论》80年的品牌力量。实际上,看过哈佛《商业评论》的人都会发现,这里其实只使用美国的少量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采编的。而这才是它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我们需要关注中国本土的企业。”忻榕说。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它的品牌,而是它在美国成功的原因——定位到了管理者最需要的内容上。”忻榕和她的杂志的智慧在于,之前,国内媒体在这方面是空白,所以她和她的杂志更容易成功。  

  准确的定位加上近乎苛刻的采编流程,制作出一本难以模仿的杂志。

  用学术调研做基础来看待企业案例,再从案例中提炼出管理方法,像说故事一样地返回给企业,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给企业提供了一本定期更新的实用管理手册,再加上“哈佛”的品牌和高定价的包装,这样的定位满足了中国企业高管的需求。

  2004年是外刊进入中国最频繁的一年,在娱乐杂志方面尤其明显,在急于模仿外刊版式和使用外刊内容的同时,有哪本杂志像哈佛《商业评论》一样仔细想过中国的读者到底需要什么?而这实际上才是盈利的关键。

  11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已正式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的影视节目制作行业,可以想见的是,会有更多希冀“盈利”的外资公司将杀入中国,它们也将带来更多的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和方式,但能否在中国用好这些在国外已经成功的经验,企业家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实际上,需要借此提醒媒介经营者的是,任何一个外资媒体被引入中国的时候,中方的经营者都要仔细思考,要把外刊成功的经验引进到中国来,而不要只是单纯地模仿版式或使用文章。 实习记者 张黎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哈佛商业评论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