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文树勋操盘湖南品牌黄埔军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02:34 第一财经日报
刘浪 袁飞 日前,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长沙经开区”)主任文树勋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作为湖南最重要的产业集群,长沙经开区在着力集团式培育和开发,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2006年,三大产业完成产值228.8亿元,占全区总产值近七成。该区已成为湖南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一极。 开发区不仅是“容器”, 更应该是“孵化器” 据文树勋介绍,山河智能是一家以小型挖掘机的研发和生产为主的企业,最初靠长沙市科委提供的440万元科研经费起家。2003年,山河智能被引进长沙经开区,当时规模5000万元,却是依靠长沙经开区借的400万元,才摆脱了“缴税都缴不起”的窘境。如今,这家企业的规模已经是刚起步时的200倍以上。 山河智能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文树勋口中长沙经开区“选择性引进和培育”的发展特征。 长沙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2000年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长沙经开区成立时,正处全国各类开发区兴起的热潮之中。和国内其他开发区一样,优惠的政策成为长沙经开区吸引企业入园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文树勋看来,投资政策优惠,对企业自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如果仅仅只从“引资”和“规模”上考虑,要引进大批量投资者进来并不难,但更多的,“园区和政府希望能够持续发展”,此种思考背后的潜台词,是希望开发区不仅成为一个引资的“容器”,更应该成为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为湖南产业聚集、产业升级的健康成长储备后劲,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 即使是三一集团、远大空调这样如今在业内颇具影响的企业,最初进入长沙经开区时也多少算是“养在深闺”。 按照文树勋的描述,目前长沙经开区的机械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明显,因此也被确定为园区未来的发展格局。如今,更多注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经成为长沙经开区选择引资对象的一项重要取向。 产业配套导向 通过采访发现,和其他几乎所有开发区一样,长沙经开区对自身定位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记者从湖南省商务厅了解到,最初,长沙经开区的定位主要是发挥外资聚集功能,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打造产业集群的思路逐渐明晰。 “与单纯的引资相比,我们注重正确的产业导向。”文树勋介绍,在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后,长沙经开区为战略投资者入园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相应的产业集群也由此成型。 在长沙经开区,一个常常被提及的例子是,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BOCH)在看到长沙经开区汽车整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电器零部件市场广阔的优势后,放弃了其他开发区更加优惠的待遇,决定首期投资7500万欧元兴建汽车电器零部件生产基地,“并将带来一批德国配套企业,还积极推荐与其合作配套的长沙汽电等几家公司到我区投资兴业”。 产业配套导向,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生产成本的降低。 文树勋算了一笔账:在长沙经开区投资,综合成本只有沿海地区的一半左右。除开地价、劳动力成本的天然优势外,产业配套带来的直接效益也非常明显。 与集群配套的积极引导相对应,对部分企业(行业)却有极高的准入制度。 文树勋说:“必须保障企业和园区都在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下,才能确保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打造一个著名的‘世界500强俱乐部’。”这是文树勋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长沙经开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该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7亿美元,有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占湖南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1/3强。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和多数内陆欠发达地区相似,长沙经开区引进的外资企业中,绝大多数只是普通的办事处和简单生产线,总部级或者区域总部级企业不多,目前,只有伊莱克斯、博世等企业将其国内加工总部设在长沙。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