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聚的制度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 06:48 中华工商时报

  陈建成 周孚方

  企业集聚的产生是由一系列制度演变过程来决定的,通过对制度的分析可以更清楚了解企业集聚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一整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世代相传的文化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的形成、变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构成了制度变迁。诺斯指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制度因素在企业集聚的形成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正式制度的内容

  从正式制度角度看,纵观世界各国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无论对于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还是对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扶持型产业集群,都是在微观的市场机制和宏观的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前进的,政府作为重要的正式制度安排,在制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正式制度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的产业规划政策。目前,在各地区政府都在进行地方的产业规划,同时还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引导、鼓励企业进行集聚。另一种是招商引资政策。对于实施产业规划政策的具体单位和部门来说,通过制定各种招商政策、举办各种招商活动的形式来吸引企业来集聚。这些制度安排将对产业集群的起步和加速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正式约束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第二,非正式制度安排

  在非制度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影响企业集聚:一是集聚文化。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群内企业之间竞争与协作并存。这种竞争与协作正是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来维护的。《硅谷的优势》一文这样表述,“人们不仅会坐在一起,而且还会讨论所遇到的困难,并互相讲述自己的经验……竞争者之间互相交流,这是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彼此信任。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通过同家庭、同乡、同学、同事等形成了牢固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们彼此承诺,互相信任,互相交换工作中的经验,传播在群外被认为是商业秘密的信息。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企业之间通过这种基于信任与承诺的人际关系可以迅速地组织起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中或新企业的成立中。特别是在我国信用短缺的情况下,群内的这种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信用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

  第三,在制度变迁方面,我们认为路径依赖是企业集聚的成因之一

  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技术变迁或制度变迁受到起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同样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企业由于偶然事件、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最初在某些地区集聚,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样在外部经济和极化效应的作用下,各种要素进一步向该地区集中,从而使这种集聚优势进一步强化,从而形成了企业集聚。正如克鲁格曼所指出的,企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集聚具有“历史依赖性”。所以,按照路径依赖理论,成为“先入者”将是集群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