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泰罗制奠基有效的组织学习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5:24 《管理学家》
孟超 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大规模的工厂作业制取代了家庭生产制,但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诞生以前,组织内知识的学习、传递仍然普遍沿用传统手工作业下的学徒制方式。在学徒制下,组织内知识的学习、传递高度依赖于组织成员个体之间直接性的人际接触。学徒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反复观察和模仿师傅的操作,来领悟师傅的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的经验,将师傅的隐性技能转化成自身隐性知识的一部分。这种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学习、传递方式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从知识传递者来说,在旧的生产管理模式下,尽管事实上工作中存在着科学或工艺的规律法则,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成员只是按照自己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和诀窍各行其是,因而,即使他毫无私心地愿意悉心传授自己所掌握的“窍门”,他所传递的这种隐性知识也未必是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最优的知识。退一步说,即使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摸索所积累的大量习惯性的技能窍门是好的,他也往往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这种不具备系统化、规范化特征的隐性知识很难被当事人清楚地表述出来。相应地,对知识接受者来说,这类隐性知识的学习和传递效果,更多的取决于学习者的领悟能力,知识接受多少,接受程度如何完全依赖于个人悟性的高低,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更糟糕的是,光靠个人领悟,知识接受者很难掌握技能背后的系统化的原理,所以,当他作为知识传授者时,不可避免的将会遭遇同样的尴尬。更关键的是,这种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学习、传递方式要求个人人际间的直接接触,这使得其他的组织成员被排斥在外,个人知识不能被组织有效地综合利用,更谈不上有效的组织学习。 针对传统学徒制的这种弊端,泰罗提出,在科学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第一项责任,就是把过去工人们自己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管理人员要主动地把这些传统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然后将它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有时甚至将它们概括为数学公式。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实质上是通过挖掘和整合从事某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和知识,归纳总结出工作背后的科学或工艺的规律法则。这也就是说,通过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式来表达过去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而一旦隐性知识能够被组织成员清楚地表达出来,实际就意味着它被转换成了显性知识。毫无疑问,隐性知识的显形化,是实现有效的组织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 泰罗从自身工作实践的体会中认识到文档资料管理的重要作用。他说:如果你看到总工程师站在车间里,拿着图纸琢磨机件打孔问题竟耗费了一个多小时,你就会感到,档案资料是重要的。因而,他认为,工时研究记录、指示卡、工人表现记录、产品记录,都要形成专门档案,以利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运用组织的文档资料保存经过整理、分类、汇总的显形知识的做法,是实现有效的组织学习的另一个关键步骤。这一做法可以使组织成员无须再通过人际间的直接接触,就能够方便地搜索调用经过处理的组织知识。这样,组织开发出来的知识(工作手册或操作手册等),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地多次使用。知识的反复使用节省了工作量,减少了沟通成本,特别在组织需要反复地面对类似的问题时,经过处理的组织知识的有效反复使用就更为关键。在泰罗的时代,用一套完整的资料和指示卡修复一座锅炉,只需要11美元,而没有资料和指示卡时,修复一座锅炉则要花62美元。文档资料的管理不仅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实现了规模效应,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组织开发出来的知识随着组织成员的离开而流失。 从这一意义上看,泰罗是组织学习显形化的奠基人,泰罗制从逻辑上为有效的组织学习构建了基础。正是泰罗制的根基,才逐步发展出了当代的学习型组织等尖端概念。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