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人流行集体回忆商家掘金汉文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惠正一 七夕,在上海世纪公园的一片大草坪,一群身着各色汉服的年轻人弹着古琴,吹着箫,饶有兴致地进行着各类七夕传统庆祝活动:望月穿针,晒书,拜魁星…… 而这些年轻人身上的汉服在绿茵丛中尤为显眼,有秦汉的曲裾,有唐宋的襦裙。这群年轻人是汉网的网友,其中一位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在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这群人中大多都定做了自己的汉服,少则几件,多则十几件。 同一天下午,在淮海路淡水路一间石库门房子里,几位年轻人正在喝茶聊天弹古琴。这里是钧天琴韵古琴馆会友的地方,琴馆负责人高宇告诉记者,琴馆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招收了超过700名学生,大大超出了最初的预期。“2003年以前上海的琴友不会超过500人。”而在短短几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的琴馆已经有十来家。 以琴馆所出售的北京王鹏制的古琴为例,3、4月份还是6300元一张,不到半年已经涨了两次价,如今已经是7500元。“除了原材料涨价的原因外,需求量的增长也是一个主因。” 不仅仅是古琴,“拍卖、演出、书画等一系列产业都受益了。” 2006年出版界最热闹的风景莫过于《百家讲坛》掀起的一轮轮读书狂潮。先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后是易中天《品三国》,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了得,截至目前于丹著作销售已经超过400万册,创下一个出版奇迹。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等文化圣地旅游也在升温。 古装摄影也逐渐热起来。据古装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古装苑营业额达到12万元,较之6月的7万元增长近80%。 跨国公司也注意到这一消费潮流。以七夕为例,一些跨国公司甚至比国内商家还要有激情。无论是洋快餐肯德基,还是跨国零售巨头家乐福,都为七夕准备了自己的活动。 尽管文化的复兴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包括古琴、汉服在内的产业都还处在初期培育阶段。很多大的服装厂都在关注汉服,但是大家都不敢贸然行动,因为目前的市场有限。 然而商业的介入是一把双刃剑。就像西方的圣诞节被商家改装而变为“购物节”一样,七夕经过商家的包装,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离。汉未央网站创始人表示:“同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理解为情人节相比,原初的七夕,十分克制、含蓄,主要是一个女子祈愿、乞巧的节日,男女相会并非主流。”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