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查郎咸平的学术蓝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 15:48  《销售与市场》

  只有通过“错位”的思路,穿透“想得到”的表面现象去寻找“想不到”的内涵,才有可能真正找到事物的本质。这就是郎咸平“学术蓝海”的奥秘——“蓝海”不在“红海”外面,而在“红海”下面。

  文/刘悦坦

  如果说营销学的本质是“交换”,管理学的本质是“合作”,传播学的本质是“沟通”,那么,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稀缺”。

  如果你能看出这个推理没逻辑,那你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因为从“交换”、“合作”、“沟通”等概念并不能推导出“稀缺”。

  如果你能看出这个推理有逻辑,那你已经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因为上述推理的逻辑性在于,对于不同学科的本质可以有争议,但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一个作为核心命题的本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的学科,但在这门学科中,最“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如果说大多数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兀兀穷年、皓首穷经但依然无法突破“学术红海”的话,郎咸平却巧妙地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学术蓝海”——探查行业或企业的“本质”。

  郎咸平指出,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企业家没有认识到“行业本质”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在郎教授看来:“只要想到的都是错的,学到的都是表面的。”例如:

  ——广告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想到的答案是提升产品或企业的知名度,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打广告的本质就是打一种精神。

  ——麦当劳的本质什么?如果你想到的答案是卖汉堡的餐饮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麦当劳在本质上是卖欢乐的娱乐业。

  ——星巴克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想到的答案是卖咖啡,那也大错特错了,因为星巴克的本质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心灵的休闲场所。

  ——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基本不赚钱,它们都在用海外市场的盈利来贴补中国市场的亏空。那它们在中国为什么还接连不断地开分店?因为零售行业的本质在于:当分店达到了一定密度,就可以引进最先进的物流系统,从而立刻可以降低10%以上的成本,一举打垮国内零售业,席卷中国市场。

  ⋯⋯

  郎咸平用他的著作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郎咸平的《本质3》采用了“蓝海大溃败”的惊人标题,看了这个标题,如果你认为“蓝海战略”真的是一种导致“大溃败”的理论,那么,按照郎教授的说法,你错了,因为“只要想到的都是错的”。这个唬人的标题只是吸引你购买并阅读本书的一个“噱头”——郎教授自己找到了“学术蓝海”,但他却用貌似否定“蓝海”的激进方式擦去了自己走向“蓝海”的足迹。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作为亚裔美国教授,郎咸平并没有批判韩国出身的钱·金,郎教授批判的是韩国的三星和LG等错误地运用“蓝海战略”的企业。郎咸平用自己发现的“学术蓝海”证明了钱·金教授的学说——《蓝海大溃败》不是“蓝海”理论的“大溃败”,而是——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蓝海”,你才会“大溃败”。 “蓝海”本身并不会“溃败”,运用得当,就是沙漠中的绿洲;运用不当,就是海市蜃楼。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蓝海”?“蓝海”到底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蓝海”就是没有竞争的新领域。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把“蓝海”当成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从而拼命到别人尚未涉足的更远的地方去寻找“蓝海”。其实,郎教授比任何人都明白:“蓝海”不是传说,“蓝海”真实存在,但是“蓝海”不在“更远”的地方,而在“更深”的地方——探查行业的深层本质,真正发现行业背后所隐藏的顾客潜意识中最期待、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蓝海”。

  近年,郎咸平开始集自己学术思想之大成。幸运的是,在横跨了多个研究领域之后,郎教授最后终于找到“探查行业本质”这一“学术蓝海”,对服装行业、手机行业、电脑行业、家电行业、饮食行业、动漫行业等不同行业的“行业本质”加以分门别类地探查,推出《本质1》、《本质2》、《本质3》⋯⋯

  从郎教授的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郎咸平发现“学术蓝海”的秘密不在于他比一般学者走得更“远”,而在于他挖得更“深”。因为真正的“深”,不是让人看不懂,而是能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本质中找出规律,从规律中预见未来,最终让人或恍然大悟、或茅塞顿开、或心悦诚服、或目瞪口呆,并最终在击节赞叹后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喟然长叹。能达到如此之效果,才谓之“深”。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真正深层的本质都是“错位”的。因为本质总是被一层一层的现象所遮蔽,从现象到核心错开的层次越多,你发现的本质就越深刻。因为所谓的深浅,不是指垂直距离的远近,而是指“错位”层次的多少。没有层次的转折、递进、穿透等“错位”处理,垂直距离再大,也是浅的。就像“窄胡同里赶小猪——直来直去”,胡同再“深”,也是“浅”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错位”的思路,穿透“想得到”表面现象去寻找“想不到”的内涵,才有可能真正发现事物的本质。这就是郎咸平“学术蓝海”的奥秘——“蓝海”不在“红海”外面,而在“红海”下面。

  因此,学习郎咸平的著作,我们获得的最大收益不在于掌握郎咸平已经找到的“行业本质”,而在于探查郎咸平的“学术蓝海”。

  如果你能从郎咸平著作中看到不同领域的行业本质,恭喜你,你学会了观察现象。

  如果你能从郎咸平著作中看到郎咸平发现“蓝海”的秘密路径,恭喜你,你掌握了探查本质的方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