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一声叹息扁担姑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01:40 《商界》杂志

  企业的成功也许需要太多的因素,企业的失败往往一点便已足够。成败之间,国基实业也就恰恰输了一点点。来去匆匆的“扁担姑娘”,从此留给世界一声叹息——

  □文/鲁渝华 冯明

  一把生锈的大锁,锁住的是一道坚固的铁门。铁门内是积满灰尘的厂房,以及散落着的一排排机器。除了一筐筐半成品的红薯粉搁在地上外,所有能看到的地方统统都贴上了封条。

  这是一个破败而萧条的场景,所见之处毫无生气。

  唯一稍有亮色的是厂房背后的陈列室,40多种红薯产品还列在橱窗上。桌上是一块“星火计划”的奖牌,墙上挂着地图,描画着企业曾经达到过的地方。这里还有报纸,还有VCD光盘,还有投影屏……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着企业昔日的辉煌。

  如果天遂人愿的话,“扁担姑娘”也许会成为方便粉丝最为抢眼的一块招牌。当年“扁担姑娘”在北京、上海等地热卖之际,同行的光友粉丝还未走出四川,白家粉丝甚至尚未起步。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么免费,要么死去”,很不幸,出头最早的“扁担姑娘”,它得到的是后一种结局。

  一个官员的实业梦

  说起“扁担姑娘”,就不能不提到其传奇色彩的创始人——蒲永富。

  蒲永富出生在

南充市蓬溪县的一个山村,此前公开的身份是一名官员。1978年,蒲永富开始从政,经过努力,他从干事起步,历任四川省副省长专职秘书、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其中任省政府研究室主任6年。官至正厅级时,蒲永富还不到40岁。

  如果沿着仕途走下去,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显赫的高官。但蒲永富很显然并不满足这些,他还有更大的梦想。

  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方兴未艾,“下海”之声连绵不绝。也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坛上一帆风顺的蒲永富很是希望到商场上一展身手。1994年,40岁刚过的蒲永富扑腾跃入商海,出任了四川省商品交易所总裁、副董事长,主要从事期货交易。之后,他又先后创办了四川龙华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嘉鑫投资公司。几年商海生涯下来,蒲很快完成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

  钱倒是赚了不少,不过,在蒲永富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结。之前的生意可谓也顺风顺水,不过主要是在资本市场上活动。资本市场里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给人感觉很不稳定。他觉得,想要真正做一番事业还得依靠实业。其后,他把目光瞄准了刚刚兴起的方便粉丝上。

  方便粉丝为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的邹光友首创,其目标是瞄准方便面的空当,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品类的选择。正因为定位比较成功,方便粉丝一上市就大受热捧,一时成了抢手货。不过几年下来,整个行业给人的感觉是市场很大,步子很慢。蒲永富便决定切入这个行业。

  2000年,他倾其所有的2000万元,在家乡南充注册了四川国基实业公司,开始生产以红薯为原料的方便粉丝。南充是四川省红薯主产区,年产量达到了250万吨,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为了便于推广,一行人还给刚出世的产品取了个颇具亲和力的名字——“扁担姑娘”。

  “扁担姑娘”的出世,意味着蒲永富完成了从官员到商人的彻底转变。这一刻,他是无比惬意的。

  第一跳

  作为一个官、商通吃的能干人,对这个新兴的行业,蒲永富很显然有自己的理解和规划。

  通常的说法是,中国方便面的市场是300亿人民币,而方便粉丝市场当时才起步,几乎为零。即便方便粉丝抢得1/100的市场,也不折不扣有好几个亿。市场空间如此之大,很显然,建厂时就得高屋建瓴,得有一定的产能和规模,至少在一段时期内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

  1999年到2000年,蒲永富用400万元购买了100亩土地,并投资1700万元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厂房,其后他又引进了1000多万元的生产设备。在后来的白家粉丝起步不过几十万元的对比下,蒲永富的投资一共达到了3000多万元。这在世纪之交,尤其是方便粉丝市场还没有充分打开的当时,可以说大胆得近乎冒险。

  在具体做市场上,习惯了大开大阖的蒲永富也选择了一条“高举高打”的线路。“很显然,他想一夜之间冲开市场,喝到这个新生门类的头啖汤”。

  2001年3月,“扁担姑娘”正式投产。其后,大批的业务员奔赴全国各地。有丰厚的资本撑腰,几乎没用太多的时间,全国范围内除西藏外的所有大中城市的超市卖场都摆上了“扁担姑娘”。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外地人认识四川的方便粉丝,就从一袋袋“扁担姑娘”开始,至今有北京的消费者回忆,“那时‘扁担姑娘’几乎就是北京市场唯一能够买到的方便粉丝”。

  全面出击的结果自然很是壮观。2003年,“扁担姑娘”达到了鼎盛,这一年,国基实业的销售额达到了5000多万元,这在当时的行业内几乎就是第一位。其后,“扁担姑娘”还被评为了“四川省知名产品”,国基实业也荣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称号。

  各方的消息都是形势大好。也就在这一年,“扁担姑娘”又找到了一个“婆家”,四川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公司出资1390万元,并以37.57%的股份成为国基实业第二大股东。国资的进入无疑加重了“扁担姑娘”的砝码,更是对企业的充分肯定。

  站在新的平台和高度上,蒲永富似乎并不满足。眼下的成功,在其看来,只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

  浮华背后

  2004年,蒲永富决定在市场上再做文章,他继续扩大生产,加推新品。

  市场是温情的,同时又是无情的。作为企业,无论未来的远景多么美妙,赢利是第一要务。成立不久的国基实业,也许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好赢利问题,保证自己先生存下来。

  就是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现实操作中往往为人所忽略,而这无形中给企业埋下了致命的隐患。或许是步伐太快,或许是急于求成,总之,在经历了2003年的一路狂奔后,2004年初蒲永富决定再燃一把火的当头,他陡然发现,企业没钱了!

  有人给蒲永富算了一笔账。当初建工厂时,买土地、建工厂、购设备一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也就是说,在一包方便粉丝都没有卖出去的情况下,这3000多万元算是先搭了进去。其时蒲永富自身只有2000多万元,很多还是向外人借的,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扁担姑娘”要带着镣铐跳舞。

  工厂建好后,“扁担姑娘”又采取了高举高打的措施。高举高打玩的是什么?玩的就是钱!说白了,就是用大把的钞票砸开市场!“扁担姑娘”到处大把地“烧钱”,据一高层透露,仅仅是全国商场超市的进场费和条码费,“扁担姑娘”就花了2000多万元!

  一来一去,5000多万元就这样白白地花掉了,这还不包括原料、工资、生产环节等大笔的开支。

  如此大的投入摊在任何一个中小企业身上几乎都大伤元气,更为严重的是,自始至终,“扁担姑娘”始终未能解决好企业根本的赢利问题。

  而这恰恰足以一招致命!

  “方便粉丝的生产成本通常是55%~60%,咋一看毛利润不错,但‘潜在成本’却在后续的营销环节:作为快速消费品,粉丝有13%的运费,营销人员的人工支出5%~8%,增值税等占到8%。最关键的是所谓的‘经销商政策’,这一笔多的时候要占到20%,因为厂家不得不向商场超市给‘10送1,5送1’的政策,否则商场超市就不卖货。”

  同样,方便粉丝和方便面最大的不同是,全国只有3家比较大的企业,并且全部集中在四川。按理说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把市场做大。但事实相反,几家企业成天想的是如何吃掉对手,行业内价格战、口水战连绵不绝。另外两家对手光友、白家基本上都在川内“活动”,而“扁担姑娘”全面开花,战线拉得过长,往往多处受敌,处处被动。

  如此“恶性循环”让“扁担姑娘”在卖得最好的时候,其实也在亏损,加上投入太大,一年后,“扁担姑娘”的资金就枯竭了!

  心酸融资路

  如果在这个时候压缩战线,缩减开支,按理说,“扁担姑娘”还有复苏的希望。

  但也就在这个当口,蒲永富却又“判断失误”。毕竟是资本市场出身,见过的都是大钱,在蒲看来,虽然企业遇到些困难,但自己毕竟在资本市场人脉很广,“任何时候,钱不是问题”。他并没有认为企业摊子铺得太开。

  2004年,蒲永富依旧做出了上马新品的决定。这年,“扁担姑娘”20多个新品一字排开,浩浩荡荡地推广下来,又花费了不菲的费用。哪知,新品上市不久,行业内又爆发了一场价格战,直接的后果是,“扁担姑娘”为数不多的流动资金彻底干涸。

  企业停摆了,公司的总裁、副总裁、董事、财务经理都纷纷借钱给公司,以求自救,不过区区六七十万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

  到了这个时候,蒲永富才感到钱成了大问题。为拯救已经休克的企业,之后,他不得不踏上了一条漫漫的融资之路。

  蒲永富首先找到了一起做过股票的上海唯亚投资的老板魏武。据媒体称,当时的魏武借上海唯亚投资的壳,旗下掌控武汉证券、中房置业,掌控的资金好几个亿。哪知事与愿违,偏偏在这个时候,魏武受到起诉、调查,日子也过得如履薄冰。念及交情,魏武还是答应了融资500万元,不过前提条件是“要蒲去上海帮忙收拾烂摊子”。

  蒲无奈只有答应。2004年4月,他走马上任上海唯亚投资公司的总裁。这是很戏剧的一幕,为了救自己的公司,反过来在别人的公司任职。不过蒲的一番苦心终究未能换来应有的回报,期间,因做庄亏损,武汉证券、中房置业反倒亏得一塌糊涂,其后,魏武外逃,蒲永富的融资计划宣告失败。期间,受到上海唯亚的牵连,蒲永富还被调查讯问。

  蒲到上海任职去了,“扁担姑娘”只有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的老板长年看不到人影,这本身就是一件大忌。而蒲请来的总裁非食品行业出身,加上业务不熟,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千疮百孔。

  高峰时,国基实业有500多名员工,而管理队伍就多达100多人,也就是说,每5个员工就有1个“干部”!企业危难的时候,大量干部想的不是自救,而是自保,有点人浮于事的感觉。有人形容,“比国企更像国企,外面四面楚歌,内部歌舞升平”。

  2005年上半年,“扁担姑娘”彻底停产。

  最后的夜宴

  终结之举最终落在了遂宁的一家小公司岸宝公司身上!

  岸宝公司一直为国基实业提供“扁担姑娘”的纸碗、杯碗包装,但从2004年底开始,国基实业就一直拖欠岸宝公司30余万的货款。一拖再拖,岸宝公司忍无可忍,2006年3月,它将国基实业告上了法庭。

  此举最终推倒了“扁担姑娘”的多米诺骨牌。遂宁当地法院判国基实业还款,但此时的国基,根本就拿不出钱来。无奈之下,作为执行方的法院不得不委托相关机构对生产线进行评估,并作出了拍卖企业或变卖资产抵债的判决。

  这几乎就是稻草压死骆驼的现实案例,为了区区几十万元,投资几千万元的“扁担姑娘”被迫拍卖!

  2006年10月18日,两条生产线摆上案头,槌音落定,流拍!作为债权人的岸宝公司以30万元的价格获得国基实业的这两条生产线。虽然国基实业委托代理人一再表示,这个价格远低于生产线的实际价值,但在新一轮诉讼发起前,这个价格是双方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直到企业都被拍卖了,一度雄心万丈的“当家人”蒲永富都未曾现身。有人称,从6月份开始,蒲的手机就一直关机,根本就无法联系,也无人知其下落。

  坊间传闻的版本是,因涉嫌经济犯罪,蒲永富已经被兰州铁路运输检察分院秘密逮捕,并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老板一直很累,经营上基本没时间管,心思都在融资上。公司遭遇困难后,他唯一的

奔驰车也被查封,到基地都是坐大巴。为了企业最后的希望,他甚至变卖了自己的房产用于恢复生产,很显然,他还是慢了一步”。

  对于“扁担姑娘”的衰败,同行无不唏嘘。光友粉丝掌门人邹光友认为,国基投入得太大,导致成本降不下来,不能持续盈利,是致命的失误。“老蒲虽然是个想做事的人,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人还是应该把握自己的特长”。“扁担姑娘”曾不惜成本地进行搭售,甚至做到“5送1”,邹光友认为这完全是作茧自缚,“一味杀价销售,害了别人,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而另一个对手“白家粉丝”同样没有沉默。其常务副总盛嘉武透露,2005年初,国基还找到“白家”寻求合作,“春节谈过一次,后来又通过地方政府牵线谈过一次”,但国基实业的股本结构中国资的比例比较大,重组比较困难,“动辄七八千万的资产,哪一个粉丝企业敢一口吃下去?”另外,“产能没有达到那个量,花这么多钱打广告,铺市场,有什么意义?”

  企业成功也许需要具备太多的因素,而企业失败往往一点就已足够。成败之间,国基实业也就恰恰输了那么一点点。那个来去匆匆的“扁担姑娘”,也就此给我们留下了一声叹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