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宝丽来:一个王朝的背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01:58 第一财经日报

  一个曾经与可口可乐和福特汽车齐名的全球知名品牌,如何败走美国本土,进而消逝于13亿中国人的视野

  本报记者 田享华 发自上海

  十多年前,交警熊哥在给车辆办证时,第一次用上了单位配的宝丽来相机。当时他立马被这洋玩意儿的神奇“震”住了。

  十多年后的今天,熊哥依然在给车辆办证,但工具早换成了数码相机。老旧的宝丽来扔在了仓库里,专用相纸用完之后就再也没买过。而今后,即便他想再买,恐怕也买不到了。

  8月28日,随着宝丽来(中国)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组的正式成立,它将彻底消逝于13亿中国人的视野。而早在5年前的2001年10月,宝丽来总公司及美国子公司,就因举债过多而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根据破产受理法院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供的资料,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宝丽来公司在中国的资产总额只剩下18.9万元,而负债近6300万元,亏损1.4亿元,并且扭亏无望。破产清算组副组长金冰一律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其实他们也知道,破了产也还不了债,不过是想把这个账彻底做干净。”

  作为即时成像相机代名词的宝丽来,在中国按下的最后一次快门,吐出来的却是一纸破产判决,这不能不让怀旧的人们不胜唏嘘。对产业经济界而言,其从辉煌到没落的迅疾变迁,更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祸起驱逐柯达?

  1937年,宝丽来公司在美国成立。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它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和工厂。在美国消费者的心中,宝丽来的地位并不亚于可口可乐和福特汽车。

  20世纪60年代,宝丽来取得与老牌对手柯达和施乐平起平坐的地位。随后的20年间,购买宝丽来股票被华尔街视为最安全的投资之一。

  在中国,宝丽来以它先进的一次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证件、车检等政府管理项目;而在各大旅游胜地旁立等可取的摄影点,它也受到无数消费者青睐。

  宝丽来中国公司由宝丽来亚太有限责任公司于1995年9月出资140万美元组建。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至2004年公司从外高桥保税区迁出时,连新办公地的房租都交不上。

  1988年,宝丽来采取了回购公司股票、推行员工持股方案、发行优先股等措施,以阻挠华特·迪斯尼之侄罗伊·迪斯尼的三叶草控股公司的恶意收购。结果其当年的负债额便由1986年的1.71亿美元直升至8.31亿美元。从财务上看,这是宝丽来走向破产的转折点。

  但有人说,宝丽来的最大错误,其实是迫使柯达离开即时成像胶片市场。尽管宝丽来在诉讼中赢得了数亿美元,但它驱逐了一个能够有力帮它做大市场的对手,同时也促成这个公司及时探索出了一条避免消亡的路。

  事情是这样的:宝丽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发取得极大成功,抢占了照相市场的极大份额。相比之下,柯达在1960年前后才开始研制即时成像相机,并寄希望于与宝丽来一决雌雄。

  柯达花了940万美元来完善这个系统,但宝丽来于1972年开发出具有革命意义的SX-70相机,使得柯达被迫放弃了之前的项目。柯达紧接着生产出了一种竞争性的即时成像相机,不料宝丽来控告柯达侵权。

  1991年1月15日,被判败诉的柯达同意付给宝丽来一笔9.25亿美元的赔偿金。

  对宝丽来而言,这当然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对柯达而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能在即时成像市场中分羹的柯达痛定思痛,开始转型。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投资者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数字影像产品的时候,柯达抓住了机遇。而收获近10亿美元赔偿金的宝丽来,依然沉浸在即时成像市场的蜜缸里,却没重视起蜜缸上隐约出现的一条条裂纹。

  兵败新技术冲击

  宝丽来创始人爱德温·兰德是一名出色的光学专家,他一生中共申请了500多项专利。宝丽来的创立和成长,一直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没想到其没落,也直接缘于更新的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当竞争对手们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数字影像产品的时候,宝丽来的研发人员也意识到了公司将要面临的挑战。但遗憾的是,高层决策者仍把即时成像看成宝丽来不可动摇的核心业务,未能当机立断致力于数码相机的开发。

  1994年,宝丽来的即时成像照相机及胶卷的销售额仍然达到23亿美元。1995年,宝丽来开始呈现营运和管理不佳的状况。尽管它通过引进最先进的“六西格玛”式管理,在1996年实现了净收益增长6%,但这已经成了“回光返照”。

  2001年,举债过多的宝丽来被迫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随后,其股票被纽交所宣布停牌。停牌当天,其股价仅在28美分,而4年前曾一度攀高近60美元。

  再之后,原本在中国方兴未艾的销售也日益萎缩,销售额大幅下降,亏损逐渐加大。美国成像技术专家后来对宝丽来的破产这样评论:“即时成像产品的市场极为有限,宝丽来没有采取任何手段从打印图片市场分一杯羹,后又被数码照相技术的诞生给了迎头一棒。”

  金冰一也同意这样的论断。他说:“压垮宝丽来在中国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第二代身份证的数字化设计。这让曾经在证件制作领域占尽优势的宝丽来再无喘息的机会。”2004年后,宝丽来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基本已被数码产品抢占殆尽,现在还想买到宝丽来产品,只能通过网络的二手市场。

  尽管宝丽来也曾醒悟并作出了最后的挣扎。比如,瞄准打印市场,推出了可打印手机下载的多色数码影像的技术等,但为时已晚。在数码照相技术领域痛失先手,再加上1988年应对恶意收购时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宝丽来最终没能逃脱破产的厄运。

  宝丽来的故事成了前车之鉴。最新的报道说,2005年全球MP3市场有200多个品牌消失,中国空调业有27个品牌消失。这中间有很多正是被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打败的。商海争流,不进则退,下一个“宝丽来”,会是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