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增长减速冲击全产业链

2013年05月28日 09:08  企业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李 梅 特约记者 刘丽娜

  国家统计局5月中旬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前4个月份,4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7.35,比3月小幅回落0.21点。从趋势上看,自去年9月份到今年2月,国房景气指数保持持续上升的走势。但随着“国五条”及地方细则的出台,造成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下行。

  经历了20多年的飞速发展,以及数轮的“冒头就打压”之后,有观点认为,今后几年,房地产行业可能会保持低速增长的状态,并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周期。而其上下游产业链也深受影响,不得不在低速前行的过程中苦寻转型升级的出路。

  建材家居行业受冲击严重

  平安证券[微博]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这样指出,“房地产市场长期存在一种供求的幻觉,即房地产行业长期供小于求,但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需求大于供给的时代将结束,未来2-5年内房地产行业的供需关系就将逆转。”

  持一这论调的业内专家还有很多。这一结论在自今年年初至今的房产走势中已得到部分验证,房产成交量既没有因进一步加码的调控而大幅下降,也没有因为刚需以及城镇化建设这两大最为业界看好的提升因素而大幅上涨,房地产行业似已进入低速增长期。

  房地产行业的增速放缓对上下游产业链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受地产行业影响较大的产业链集中在建材、钢材、玻璃、水泥、陶瓷厨卫、家居产品等行业。

  房地产行业所遭遇的“寒冬”,促进了家居建材业的洗牌。2012年是家居建材业最艰难的一年,房产调控前的“需求库存”已经消化殆尽,新的需求亦无明显增长。最明显的就是家居卖场的倒闭,去年仅北京地区,关门、倒闭的家居建材卖场就达到十余家。

  连一度频频出现在求职栏目《非你莫属》中的明星家居老板史晓燕似乎也“扛不住”了,在一番“半价清仓”之后,撤出了在北四环“别墅装修核心区”黄金位置的独立店。而这只是这几年家居建材零售店撤店潮的一个小例子。

  意风家具总裁温世权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需要慢下脚步来。”其实,无论是否愿意,这些上下游行业都不得不接受房地产行业无法像从前一样带来巨大拉动力的现实,家居建材行业只能在低速前行中找寻亮点。

  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家居建材市场出现一定回暖迹象。2013年以来家装市场居然迎来了小阳春。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5月15日发布的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4月份数据为107.94,环比上升26.25%,同比下降0.56%。对此,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副会长秦占学分析说,“春季是装修市场的传统旺季,调控期间刚需房交易在持续释放也是重大推动因素。”

  尽管出现市场回暖迹象,但家居建材行业的增长脚步仍然缓慢。尚普咨询的分析师认为,2013年建材市场的需求相比去年已经明显好转,但建材市场价格却上涨乏力。原因是经过往年长期高供应量的发展特别是去年需求萎缩之后,我国建材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开始明显体现出来。建材企业想要走出去年以来价格下跌的阴影,必须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需调整产品结构。

  一统家居执行总裁陈涛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目前家居行业已经进入资金重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两个领先的企业,淘汰大部分的小企业,行业集中度更高,行业秩序会更加清晰。”

  东易日盛家居集团董事长陈辉认为,面临楼市调控的压力,家装类的企业比较有竞争力的企业会谋求转型,一些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受到很大冲击。对于行业未来,他认为提供完整的家产品是一个趋势,一种成品化的多元化的家居产品。未来再与电子商务结合,基于社交网络的互动,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

  求生存房企纷纷出海掘金

  面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低速增长,一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房地产企业试探性地将脚步迈向了海外市场。

  近期,万科、万达、碧桂园等品牌房企,都纷纷布局海外市场。万科董事长王石透露,万科将追随客户进军北美,年底有望在纽约投资项目。4月中旬,万科以6.78亿元收购新加坡一个房地产项目30%的权益。更早前,万科先后与美国铁狮门、香港新世界联手,进军美国旧金山和香港开发住宅项目;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则表示,要把其著名的万达城模式延伸到海外去。

  进军海外不仅仅是大企业的选择,国内一线房企的举动显然已经带动了一批房产企业将视线投向境外市场。其背后的原因不难解释,这两年来住宅利润率下降已开始困扰全行业,楼市调控加码使得企业对于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心加剧,越来越多的房企想尽办法谋求转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海外商业房地产直接投资额达40亿美元(包括中国香港地区),较2011年增长33%。房地产投资管理及服务公司仲量联行预计,今年中国内地对外商业地产市场投资将较2012年增长20%,达到近50亿美元。

  国内房企涉足的海外地产领域也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向。它们的目光从专注于传统住宅项目,进一步扩大到商业地产等其他房地产领域。据悉,近期永泰地产、上海建工等都拟赴海外开发商业地产项目。

  海外发债则成为房地产企业开拓境外市场的重要融资渠道。今年3月初,万科发债8亿美元开发海外房产业务。不久后,隆鑫地产集团也发布消息称,其母公司隆鑫控股与新加坡星展银行达成战略合作,预计年内将完成首笔海外融资,金额约为数亿美元。

  “拿海外的钱投资建设海外房产,到底是一个聪明至极的选择还是一个愚蠢透顶的选择,这需要时间来证明。”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风险分析师赵昌会言辞犀利。

  他分析说,“美国、欧洲都不缺房子,在这些地方投资建设房产,我并不是完全看好这个转型策略。”他认为,“内地房企是该走出去,但是真正的价值洼地在非洲。”

  不过,业内专家提醒国内房地产企业在出海时应谨慎操作,注意规避风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共首次拥有正式党内“立法法”
  • 体育法网-李娜开门红 郑洁过关 纳达尔逆转
  • 娱乐张艺谋侧面回应超生:这7个娃咋来的?
  • 财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今年淡出改革重点
  • 科技雷军和小米的三年:曾做好死一回准备
  • 博客爆料人:埃及神庙涂鸦事件说明(图)
  • 读书解密:宋美龄与蒋介石政治联姻再定义
  • 教育大学生赴美带薪实习陷阱:花高价干苦力
  • 育儿河南56岁教师多年性侵10余名小学女生
  • 冉学东:中投公司的尴尬
  • 张五常:30年前我为何推断中国改制
  • 章玉贵:全球变局中维护中国核心利益
  • 沈建光:告别传统刺激政策
  • 刘步尘:联想正在变成一个可笑的公司
  • 张茉楠:安倍经济学本质是泡沫经济学
  • 西向东:中国社保收入应该一刀切封顶
  • 陈虎:该不该庆幸中国经济低增长
  • 叶檀:中概股有希望了
  • 朱大鸣:房地产暴利还是胸罩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