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关注正在重构的消费逻辑

2013年05月23日 17:31  《销售与管理》杂志 

  文/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 肖明超

  消费趋势已经发生变化,很多企业需要从关注“我”转变为关注消费者,并把与消费者的关系重构为“我们”。

  翻开美国硅谷的历史,会发现如今响当当的大公司,很多是从车库或者大学宿舍中起家的,包括微软[微博]本身。比尔?盖茨曾说,他现在特别担心和害怕的公司,并不是苹果和谷歌[微博],而是在自己的车库或者大学宿舍里面捣腾新玩艺的年轻人。为什么?因为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已经清晰,但是那些车库或者大学宿舍的年轻人却在构建未来。

  中国会怎么样呢?看起来商业机会很多,但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敢说地位非常牢固。这些年我们见识了太多的品牌,以一种近乎颠覆的方式在改变原有的商业格局,这种改变只源于信息革命和消费者的变化。面对未来,企业必须重新思考消费者的逻辑,以赢得消费者。

  从消费者角度,有哪些逻辑需要重构呢?

  品牌价值的重构。我们正在迎来社会化媒体的时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创造性。社会化媒体所带来的变革,是把过去靠媒介来传播的信息变为由人去传播,因此消费者之间更容易相互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化消费者需要品牌、企业和媒体的关注,并希望对他们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反应。因此,品牌要提供消费者创造的机会,或者说未来将是一个消费者与企业共创品牌的时代。

  时尚与产品生命周期的重构。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追求快速时尚的市场,想想你多久换一次手机?过去可能2-3年,现在很多是半年到1年,因此苹果每年换一代,中国消费者就蜂拥而上。既要快又要时尚,是未来中国企业必须重视的关键词,特别是年轻的80后和90后,更加追求快速的享乐主义,他们挣钱的速度可以不够快,但是花钱的速度必须快,这将瓦解很多企业的产品创新逻辑。今天你面对中国市场,要准备足够炫的产品,而且在发布一款产品的同时备好更新的2-3款,并要适时推出。

  消费群体的重构。今天的消费者穿梭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大众群体已经支离破碎,通过消费空间重新聚集并形成新的消费族群。未来的市场细分将是按照消费符号和兴趣图谱细分,而不再是按照人口学、社会学特征进行细分。例如今天有对文艺感兴趣的小清新,他们正在创造新市场,凡客诚品[微博]、优衣库、豆瓣网都在影响他们;还有喜欢健身并重视为健康投资的精众人群。这种基于消费符号和兴趣图谱细分的市场,往往是引爆大众流行的重要力量。未来定义消费者,有多少钱不再是第一关键的要素,而是消费者身上有多少个标签,以及消费者到底在什么样的消费空间高频次出没。

  娱乐重新定义产品。有人说,未来所有行业都是娱乐业。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中,娱乐才是真正让所有人共鸣的元素和平台。这就好像乔布斯用ipod重新定义了音乐,用iphone重新定义手机,他改变的是娱乐方式。最近周围有很多人都在手机上玩一款“找你妹”的游戏,这是一款结合了传统的找茬系列元素和经典的角色扮演系列元素的游戏,拥有风趣幽默的故事情节,诙谐搞笑的画面。如同愤怒的小鸟一样,最简单的娱乐往往最有市场。今天的企业不能再一本正经的和消费者说话,而要试图让产品或者营销变得娱乐化。

  电商:渠道的重构。电子商务在创造新的销售渠道,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华强北,生存空间已经被京东商城[微博]这些电商挤压。传统的零售企业也在开展网上零售,依托互联网而生的天猫[微博]品牌等也在崛起,阿芙精油、韩都衣舍、小狗电器、麦包包、七格格……这都是电商时代的品牌。一号店、我买网[微博]、本来生活……这些同样是电商时代的渠道。电商的未来不可阻挡。对于中国众多品牌来说,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抓住电商这个机会?如何面向互联网重构渠道?

  多屏化:注意力的重构。当人们都有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时,整个传播格局都已悄然的发生变化,数字化跨屏幕的生活方式正在普及。你今天看电视的时候在做什么?调查显示,33%的人在边看电视边玩手机;在路途中,你只要去看公交地铁,所有的人都在看手机。我们已经进入了多屏整合营销的时代,企业要重新分配传播预算,要重新研究消费者的眼球到底在哪里。未来视频可能还会出现在眼镜、手表等等地方。这样的屏幕化分散眼球的时代,不变显然不行。

  说了那么多,实际上,“重构”就是重构“消费者”。引用《时代周刊》曾经的一期封面的说法就是“YOU”,而YOU是什么?YOU就是未来。很多的企业、媒体在做营销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自己,但是现在消费趋势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更多的关注消费者,并把与消费者的关系重构为“我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外媒称促成金正恩访华是朝鲜特使使命
  • 体育NBA-詹皇3双 热火加时绝杀步行者 视频
  • 娱乐张歆艺杨树鹏确认已领证 曝病榻前求婚
  • 财经北京单日卖地35亿 政府控房价决心遭质疑
  • 科技深圳市交委:打车软件不成熟影响监管
  • 博客芮成钢:当名人是种遭遇 恐怖龙卷风(图)
  • 读书市委管家权力博弈:秘书长大结局
  • 教育毕业后平均薪酬低致一流高中生不愿学医
  • 育儿海关总署辟谣:奶粉限邮令是假消息
  • 李光斗:第一季度广告数据透露的秘密
  • 罗天昊:卖不卖出海口?考考朝鲜朋友
  • 叶檀:中国应停止大学扩招
  • 黄小鹏:安倍的第三支箭能射多远
  • 李光斗:中国特色的交接班模式(组图)
  • 冉学东:新型城镇化舆论或将淡化
  • 商寅泉:楼市最好的调控是不调控
  • 谢作诗:固定汇率真的不合时宜了吗
  • 陶冬:中国的统计数据很神奇
  • 安邦智库:美国国债市场风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