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评论:原来退步是向前

2012年12月10日 15:37  财经国家周刊 

  姬康

  上世纪中叶,日本利用韩战的“特需经济”和60年代的高积累低消费迅速崛起,70年代借“石油危机”完成弯道超车,到80年代开始大肆收购海外地产,1989年以三菱公司收购美国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权而达到顶峰,不禁让人感叹帝国斜阳,世界经济领导权的再一次交接指日可待。

  仅一年之后,日本经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走下神坛,股市暴跌、地价跳水,之后十年,国内经济长时间维持低增长率,整个90年代也因此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我们熟知的保罗?克鲁格曼就是因为准确预测了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而声名鹊起,成为西方的又一个“先知”。

  但当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全世界经济陷入低谷,“金砖”变成了“铁块”,“世界警察”变成了美洲“保安”,坚实的欧盟也变得千疮百孔,日本却并没有登上这个长长的“破落户”榜单。

  2011年联合国[微博]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日本的国民收入、平均寿命和受教育程度仍然高居世界前列,位居亚洲榜首。这个“亚洲孤儿”再次成为学界讨论的样本,“失去的十年”到底是一个超速发展的陷阱,还是一次厚积薄发的表演,成为新的命题。

  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的GDP年增长率约为1.1%,但与法国的1.8%,英国的1.94%,意大利的1.56%相比,日本经济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对于作家渡边淳一来说,相比30年代的大萧条,90年代的经济危机发生在物质极大丰富背景下,没有人因为饥饿倒毙街头,没有持续的高失业率、没有恶性通货膨胀,更没有资本家丑陋的殊死搏杀,这也许是一次“奢侈的危机”。

  为应对这次“奢侈的危机”,最初,日本也曾采用增加政府投入的办法,投入巨资兴建、扩(改)建大型公共工程,但受到国土面积限制,政府投资刺激收效甚微,飞机场、高速公路等已出现全国性饱和,而在边远地区修建这些设施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反而因为增加政府债务负担而得不偿失。

  但政府并没有停止刺激方案,只是将重点放在了设备技术开发和刺激生产上,在“失去的十年”中累计投资超过1000万亿日元。各种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主要受益者。当美国为争夺能源而深陷波斯湾,被各种阿拉伯世界问题所绑架之时,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原材料精加工国和最具实力的能源替代产品生产国。日本政府通过融资、补贴、环境税等手段支持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为民间资金向排污设施、废弃物处理等与环境产业相关的公共事业投资提供商机。通过规模巨大的“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北九州传统工业带已经逐渐从灰色地带变为绿色地带,成为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如今,日本基本实现了本土的“无烟化”,进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设备及技术出口国。

  当奥巴马为了竞选连任而孤注一掷推进全国医疗体系改革的时候,日本已经在90年代就建立了相当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产业振兴计划,当人们广泛质疑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将会拖垮日本经济的时候,其“银发经济”却获得了空前发展。

  美国利用日本“失去的十年”获得了喘息机会,完成了产业转型,依靠信息技术重新夺回了世界经济的主导权。但世纪之交的一次危机,让纳斯达克[微博]的新贵们财富缩水,一夜之间,IT业从诸神的宠儿变成了创业板块中一个普通的行业。而在这十年中,日本的绿色循环经济和银发经济听起来虽远不如信息产业那样哗众取宠,但多年积累下来却也波澜不惊,成绩斐然。

  实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必然带动非实体经济的调整。日本政府总结了过去黄金发展二十年的经验,并没有改变其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的思路,但认为过去制定的多为“赶超性”计划。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钢材、造船、汽车等制造产业虽然在国家扶植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得不面临西方世界强有力的竞争,贸易摩擦频仍,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痛定思痛,90年代开始放弃赶超性产业政策,而是探索强化自己的特色优势,提出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失去的十年”成为日本动漫横扫亚洲的十年,如今动漫已经跻身日本三大支柱产业,巨大的产业链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动漫产业集散地。2012年日本动漫及周边产品仅在美国一地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四十亿美元。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开始改变其原有的“嵌入式”管理模式,认为“要拯救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首先应当抛弃最沉重的货物”。因此,日本政府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原有其和大银行、大企业之间相对自我封闭的运行条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一改过去过多采用的“警告”方式,开始严格执行《禁止垄断法》。针对大公司的制裁整个80年代仅为十起,而在1995年,仅一年中就立案超过二百件。

  日趋严格的国内市场监管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对大公司赶尽杀绝,而是强迫这些巨无霸们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日本公司其实并没有停止海外资本输出的脚步,只是由东方式的“囤地居奇模式”切换到“金元输出模式”。由于1992年之后日元兑美元一路走高,直到1995年4月19日达到79.75:1的高价,在果断抛售了大量的海外不动产之后,日本大公司并没有伤筋动骨。1990年至今,世界五百强公司能够保持稳定经营业绩的多为日本公司。这些公司不断地通过证券交易、发放长期低息贷款、购买外国政府债券、跨国公司并购、合资办厂,在国内经济萧条的十年中,使日本由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国变为最大的间接投资国和债权国。

  如果以此来衡量日本经济,把海外资产计入日本经济总量,将GDP换成GNP计算,“危机”或“停滞”将不能适用于90年代的日本经济。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日本GDP的75%,之后连年雄踞世界各国之首,2011年其海外净资产已经超过3.17万亿美元。2001年,日本海外制造业销售额为4348亿美元,与日本本土出口相当。如今,日本排名前一千的公司都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或生产基地。“失去的十年”使日本蒸发了超过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其三年GDP总量,但同时期,其海外总资产年均增长3.1%,净资产年均增长13.9%,早已弥补甚至超过了损失。

  通过错综复杂的国际结算体系和金融管道,90年代,日本打造并夯实了一个全球化的海外经济帝国。连年的GDP低增长远不能反映日本海外经济的实际存在,其海外投资红利,极大地支撑了整体经济的运作。

  即便在自己最不擅长的技术创新领域,日本至少也没有落于人后,仍然被认为是各种新产品的第一个使用者和模仿者。作为支柱产业,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仍然保持着全球最大电子设备出口国、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和第三大航天技术出口国的尊荣。整个90年代,日本的出口总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实体经济的坚挺充分弥补了金融市场萎靡不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如今美国近10%的失业率,即使在最困难的90年代中期,日本也从未超过5%。

  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使全世界对日本经济做出了片面的判断。在“失去的十年”中,包括欧美货币阴谋论在内,各家各派都试图对日本90年代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化解读。但如今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金融泡沫破裂所带来的阵痛,股票和房地产在暴跌之后获得了长期的稳定,甚至超出了所谓的“七年周期”。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使绿色循环经济、银发经济和内容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几乎和美国同时完成了后工业时代的产业更新,不动声色地进行了海外资产转型,打造了强大的海外帝国并借此维持了惊人的低失业率。其经济体系即便在如今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仍体现出良好的抗冲击性。

  经济“低增长”状态是所有工业或后工业化国家成长的必经阶段,周期性的全球经济发展趋缓有其必然性。有时,走走停停能够让发展变得更扎实。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歌》道出了邻邦一路走来的玄机,一衣带水的我们也更应该从中找出千年的禅机。

  (作者为大学讲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国务院公布201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
  • 体育梅西一年攻入86球创足坛历史新纪录
  • 娱乐直通春晚十强出炉金池PK常石磊 视频
  • 财经网友称所送检茅台塑化剂超标
  • 科技淘宝在售多种伤人器械被指违法(组图)
  • 博客日本十大可怜政治家 迪拜酒吧潜规则(图)
  • 读书莫言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全文 专题
  • 教育大三女生写小说年入十万没男友全靠胡编
  • 育儿北京月嫂工资最低3957元要求至少煲5种汤
  • 罗天昊:衡量发展质量的五大指标
  • 西向东:大街上美女为何越来越少
  • 宋文洲:习近平不搞限行带来新希望
  • 洪平凡:欧元区危机仍是世界经济主要风险
  • 艾诚:涉嫌违纪的李春城和他的成都模式
  • 陈培雄:股市和期市是两种市场机制
  • 张寅:亚洲是不是下一个中东
  • 蒋锡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
  • 程国强:农业是什么
  • 郑风田:食品犯罪终身禁入行只是看上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