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当代艺术品市场告别非理性繁荣,当务之急是启蒙本土收藏家对此的鉴别力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赵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2009年9月的第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都可能沦为风险事件:全球经济衰退很可能导致本届惨淡收场,而且,策展人出身的本届展会总监秦思源从未操刀艺博会。 的确户外项目被取消,参展画廊从百余家减至89家。但结果却是,展会期间气氛融洽,并创下可喜交易量。而且,和往年不同,本土画廊和收藏者代替西方同行成为本届展会交易的主角,甚至,人们发现这位临危受命的总监制造了一个足以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现有生态系统的亮点。
上海当代展会期间,秦思源倡导的亚太地区收藏家发展项目(CDP)随之启动。这看来是个意外之举。“如果没有博览会,我可能不会想到这个项目他对本刊说。
但事实上,秦思源始终在思考如何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引入更为理性的阶段。他认为西方艺术市场的收藏权从西方转向本土收藏家,而博览会无疑是挖掘其潜力的最佳平台。
这位坚信艺术与商业价值等同的总监乐于将CDP项目视为一项长久的启蒙工作。目前,他已展开和各种金融机构的洽谈,以期探寻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尽管无法预制浅露艰险,但他相信中国新兴阶层终将为本土当代艺术注入活力。“这个群里会令市场的健康程度完全不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