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踢到了铁板的产权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9日 16:36  《中外管理》

  文 / 吴晓波

  进行了16年的国企产权改革运动,是一个市场化的进步改革,

  同时也是一个缺乏公平性而急需规范化的改革。

  暴力下的无奈

  中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似乎已踢到了一块铁板上。

  7月24日,民营企业建龙钢铁在重组吉林通化钢铁的过程中,遭职工反对,建龙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君被围殴致死,震惊全国。接着,8月11日,河南林州再度爆发类似事件,林州钢铁工人反对民营企业河南凤宝钢铁的重组方案,发生大规模围堵事件,濮阳市国资委副主任被工人软禁约90小时,改制案也因此而搁浅。

  群体性事件的接连爆发,终于把延续了16年之久的国企改制争端以极端化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而目前的应对之策,似乎是无解。以目前处理方式来看,一旦工人反对,政府当即宣布重组暂停,吉林省甚至宣布“建龙永不参与通钢重组”。但接下来,国企重组是否还要进行?在这种重组过程中,工人、重组者(主要是民营业主)以及政府的利益到底应该如何得到有效合理的安排?

  有舆论指出:要在改制中发挥工会的作用。8月14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但是,问题仍然无解。因为当今的中国企业工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团组织,其公信力同样受到质疑。所以,让现行状态下的工会来承担“变压作用”几乎不可能。

  灰色并无序着

  我的看法是,如果要让国企产权改革能够进行下去,当务之急是出台规划化、透明的产权改革实施政策。

  以30年来看,中国的国企改革分两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是以自主权落实为主题的放权改革期,它的成效非常之差。因而从1993年起,进入产权改革期。国企产权的市场化又经历了“抓大放小”和“国退民进”两个分阶段。而诡异的是,如此重大和涉及数十万家国有企业、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命运的改革,迄今没有一个具体实施细则!其结果是,从1993年开始,各地的产权改革是在一种各行其是、无序操作、充满了灰色交易的状态下展开的。

  从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家减少到15万家,少了40%。长达五年左右的“国退民进”运动,始终呈现出泛运动化和法制监管空缺的特点。各地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出现了数十种产权量化出让的手法,其中包括:“管理层MBO”、“曲线MBO”、“职工持股”、“引资量化”、“增值量化”、“破产改制”等等。这种种手法并无统一的法制依据,也没有必要的监管制度,因此出现了尘土飞扬的局面。

  在一场没有底线和边界的财富游戏中,成王败寇都在转瞬之间。所以,人们应还记得2003年的“郎咸平事件”。他对当时国内著名企业的产权改革一一提出质疑,点一个准一个,说一个倒一个。其真正的原因并非郎教授有什么“神力”,而实在是当时全国所有的产权改革都没有规范化的依据可循。

  迟到的迫切

  到今天,我们评价这场产权改革运动,将得出一个让人喜悲交集的结论:在肯定其市场化的进步意义之后,同时也必须承认:它也是缺乏公平性的,成为了30年来最大的亿万富翁生产线,也使得数以千万计的工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很显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这一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在今天,拟定规范化的产权改革实施办法已经是不能再拖延的当务之急。这是一个迟到,但是仍然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社会正义。管理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责任编辑:杨 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