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到底应该什么下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4日 14:16  《中外管理》

  文 / 吴晓波

  每次去县城乡镇行走,总会问当地人一个问题:“你们到底需要什么东西下乡?”我听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在这篇专栏中,我把答案放到最后一节揭晓。

  农村二经济“泄洪区”?

  最近,很多东西在下乡。一是商品,二是人。

  商品是工业品。在财政部、商务部的规划下,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纷纷跑到乡间促销,政府按销售价格的13%给予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80%、省级财政负担20%。工业品下乡的成效如何,现在还不好说,不过它听上去很像是为城里的工厂解困。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又有官员提出要“汽车下乡”。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没人想过先把乡村的烂泥路修好呢?

  人是大学生。每年6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几乎已经成了“天下第一难”。于是,让大学生下乡当“村官”成了一个急救办法,这些村官不是按《村民委员会选举法》选出来的,而是“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当村官的成效如何,现在也不好说,不过它听上去很像是为城里的就业解困。

  工业品下乡了,大学生下乡了,再加上数千万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的返程农民工,这个景象在告诉人们:中国农村正成为本轮经济危机的“泄洪区”。人人都说中国的危机比西方要小很多,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如此庞大的“泄洪区”。

  但是,这种办法能解决问题吗?我的答案是不能。农民手头的钱本来就很少,现在还要把那么多的耐用消费品促销给他们,用于生产的资金不就更少了吗?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对农村缺乏热情、仅为谋职而下乡的大学生当村官,除了在板凳上多坐一个人之外,到底会给农民带来多大好处?

  前辈们的农村“大智慧”

  说说两个老人对农村经济的看法。

  一个是陈云。他是著名的“计划经济大师”,他的很多经济观点(例如:对民间商品流通的限制)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不过,他对中国农村则有很精辟的观察。1950年,中国城乡经济陷入萧条,转不动了,情况有点像今天,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拿钞票去乡村收购东西,然后又刺激农民进城来买东西。他说:“繁荣的重要之点是收购农副产品,这是主要的经验。农村这个90%动了,10%也就有办法了。基本动力是农村的力量,这一条道理我们摸到了。”这条道理到现在还灵,农村要振兴,首先要提高和保护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政府在这方面是完全有作为的。所以,应是农副产品进城,而不是工业品下乡。

  一个是费孝通。费老是全世界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学者。他在1935年就看到了这一点,在著名的《江村经济》中他写道:“由于家庭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进产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他说的多好,这段话应该重申一万遍。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一开始就是乡镇企业崛起的过程,是农民在乡土上建立自己工业体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中西部地区才刚刚萌芽。所以,农村要振兴,首先要振兴农村的工业经济,政府在这方面是完全有作为的。

  要提振农村经济的造血能力,办法就是这两条路。而要做到这两点,农村最缺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应该跟我一样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钱!

  农村需要的是投入,投入,再投入!那不是一个倾销危机的地方。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