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价值投资会让人远离人性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9日 17:26  《第一财经周刊》

  投资者是在走向一条反人性化的道路吗?人人都喜欢钱,但如果代价是与众不同呢?

  文|CBN记者 崔鹏

  我怀疑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笃信价值投资会不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某种伤害,让他离群索居,众叛亲离?—这不是个关于职业病的探讨,有一种很神经质的论点是所有职业都会对心灵造成伤害,比如政客容易得帕金森综合症,而编辑会倾向于老年痴呆—这种担心是从一次乘坐公交车的经历开始的。

  在一个天色足以模糊人视线的傍晚,我糊里糊涂坐上了一辆“9”字头的公交车,本来我回家的路线可以有比它便宜一倍的公交车可坐,而在我看来“9”字头的车比其他公交车也没什么优势可言,于是这种悔恨的心情伴随了我一路,而且让我在拥挤的人群和汗臭中开始计算,我浪费掉的四毛钱如果进行投资,那它在我退休的时候到底能剩下多少价值,如果按中国股市的成长率来计算,我的四毛钱在我工作的过程中会实现6.5元的时间价值,然后我又开始感到欣喜,因为如果我每个工作日都不坐“9”字头的车,将来会额外获得的货币收益是1560块钱。当然在下车的时候我才清醒过来,这是不是有点强迫症啊?我的行为让我想起了阿凡提木偶剧中的“巴依”老爷,他也曾歇斯底里地计算过一只鸡蛋生小鸡,小鸡再生蛋之后给他带来的收益。

  我相信这是崇拜价值投资给我带来的变化,在此之前,我本来是以金钱来换取舒适度的那类人,并且经常乘坐出租车来扩大内需。而在皈依投资之后,投资水平提高多少不知道,可我护住钱袋的手是越抓越紧。

  但这难道该怪我吗?来看看那些价值投资大家的风范吧。

  不招人待见的大投资家

  首先这些投资家大多有个不幸的童年。比如约翰?涅夫的父亲很早就死了,而巴菲特母亲的家庭有精神病史,巴妈妈性格乖戾喜欢长时间训斥巴菲特和他的姐姐;而价值投资的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呢,二者兼而有之,他9岁死了父亲,而且母亲严厉尖刻。其次大师们都很早就开始赚钱,巴菲特还不到十岁就开始卖口香糖,而约翰?涅夫12岁就开始在他的村里卖报并兼职做球童,每周能赚上40美元—这个数字,我怀疑约翰有吹牛的成分—相比之下,华尔街女巫海蒂?格林在他们之中算得上最晚熟,直到十四五岁才开始考虑她的父母和姨妈都死掉的时候她能分得多少遗产。第三,大师们一般都性情淡漠,调情不是他们的专长,就像巴菲特说的“我从来不认为花瓶(漂亮女人)是为胜利者准备的。”当然这里不包括格雷厄姆,有关他的传说简直像本色情小说。

  也许这一切特点都决定了投资大师们对钱的态度。比如我所崇拜的巴菲特,他在妻子苏珊主持完父亲老巴菲特的葬礼后和她大吵了一架,原因是苏珊订制的棺材太贵了;而在巴菲特的姐姐多利斯?巴菲特因购买风险极大的“裸期权”受骗濒临破产的时候,巴菲特不但拒绝给予金钱上的帮助,而且通知家人都不要和多利斯联系,当时巴菲特早已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如果这还不够过分,看看海蒂?格林的,她曾经为了省钱拒绝去正规医院给儿子看腿伤,最后导致她的儿子截肢。

  为何有钱人盛产小气鬼?

  格雷厄姆在他的回忆录里把有钱人小气鬼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真正的吝啬鬼。有积累财富的本能冲动,反对任何花费。海蒂格林、巴依老爷和我—当然我不属于有钱的小气鬼,而是单纯型小气鬼—大概属于这种情形,因为受到投资产生财富的诱惑,我们总是认为消费在和投资抢资源,所以我们会痛恨消费,对于吃掉会孵小鸡的鸡蛋这种事情我们本能地感到厌恶。

  第二,狂热的讨价还价者。他们不是小气,他们推崇高消费。只是,他们把生意场上的杀价应用到个人支出上,他们拥有劳斯莱斯轿车,不过是打折买来的。

  第三,小钱上的小气鬼。格雷厄姆把自己也归为其中。这些人在小钱上斤斤计较,在大钱上却大手大脚。因为这些小气鬼们大多早年贫寒,数着小钱过日子。因此,他们即使发财之后,花小钱的时候就会受早年习惯、记忆支配。而上百、上千美元对当年的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他们没有处理这些数字的经验,脑子里没有概念,也就不受任何束缚。

  “因此,一个典型的经历过贫困童年的富翁(就像我一样),他的消费行为显得反复无常、荒唐可笑。对于大金额的支出,他会随随便便,甚至显得有些铺张浪费;而对于小金额的支出,他则不得不与自己根深蒂固的吝啬性作斗争。”格雷厄姆如此剖析这种吝啬行为。

  巴菲特大概就属于从第一种小气鬼进化到第三种小气鬼的。

  不招人待见的逆向行为

  除了吝啬之外,价值投资者还有其他怪诞行为使他们显得极不合群。比如他们所追求的逆向行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话:“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我敢肯定这句话在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捕猎的那个年代,比如在捕猎毛象的过程中,是不会被推崇的,或者有这种认识观的怪人早就由于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于是被毛象踩死了,所以遗传到这种基因的人少之又少。现在来做两道选择题吧,看看你是哪种投资人。

  你会选择:

  肯定获得240块钱

  25%的可能性获得1000块钱与75%的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另一种情况下你会选择:

  肯定损失750块钱

  75%的可能性遭受1000块钱的损失,25%你不会遭到任何损失

  不出预料的话,大多数公司人会选择A和D,据统计选择这两个答案的人大约占到选择人数的90%。而如果把两个选择叠加,就会发现B+C的收益明显大于A+D。

  但是A和D的选择来源于我们的情绪,而情绪是我们通过进化所得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法宝。也许真的像先锋集团的老板约翰?伯格说的,情绪是投资的敌人,投机者才会把情绪放到第一位,他们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方法尽量把情绪的影响缩小到最小。

  但问题是通过失去情绪来获得超额的投资回报是不是值得呢?因为按现在大多数公司人的“情绪”来说,获得投资回报本身就是为了享受生活,而不是吝啬、索然无味的离群索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