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功夫之王》的坏和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 15:20 《销售与管理》杂志

  《功夫之王》不是一部经典影片,但是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它是成功的。无论是影片的定位还是影片的内容,都是在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中作的最优选择。

  文/罗东

    一

  成龙和李连杰两大功夫皇帝的首次银幕对打是《功夫之王》最大的卖点。但是在影片上映之前,他们就给翘首以待的中国观众们浇了两盆冷水。

  成龙告诉观众,这电影是拍给美国人看的,大家不要抱太大希望。

  李连杰则表示,这电影是拍给我女儿看的。

  影片正式上映后,国内的骂声基本没有消停过。骂声集中于《功夫之王》的“媚外”和“媚俗”。 这证明了两位功夫皇帝的说法并非谦虚。

  最普遍的一个看法是电影是导演妄图对接中美文化、制片方式的失败,认为《功夫之王》是以一个老美的非常肤浅的视角来诠释中国功夫,完全是在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盲目地将之组合成一锅中国功夫大杂烩。整个影片,画虎不成反类犬。

  即使抛开文化对接的问题,许多观众也对影片本身的剧情等方面耿耿于怀。如破绽百出的环节、戏份过于平均导致影片没有主角、美国小孩又俗得不能再俗地成了救世主……当然,大家不约而同地拒不承认李连杰演的那只“滑稽”的猴子是孙悟空。

  结论是,“《精灵鼠小弟》的导演,指望他能拍出什么效果?典型的骗钱电影。”

  二

  其实,这些“影评人士”对《功夫之王》的诟病是《功夫之王》发行方和导演制定的市场策略的必然产物。在拍摄过程中,《功夫之王》非常明确地从投资和回报的现实出发,从地域和年龄上对观众进行了细分,解决了拍给谁看的战略问题,并坚决执行。

  地域方面,“这电影是拍给美国人看的。”

  考虑到影片7000万美元(在中国电影厂商中这个数字显然是巨大的)的投资和中国大陆本土电影票房的一贯成绩——国内历史总票房第一是可遇不可求的《泰坦尼克号》,票房为4000万美元,国内超级大片票房能上个两亿人民币就非常不错了,7000万美元成本指望在中国收回投资那基本是天方夜谭了。

  因此,拉上好莱坞的风险投资绝对不仅仅是让自己少承担高额投资风险的问题,北美市场才是制片方收回投资乃至盈利的的重要保证。但是,双J在好莱坞闯荡积累下来的人气还不保险(李连杰在好莱坞基本没有独立担纲的主流大制作,至于闯荡好莱坞最成功的成龙,尖锋时刻系列的成功最少一半要算在他那个啰嗦的黑人搭档身上,真正独立主演的大制作《环游地球八十天》让投资公司赔惨了),还需要懂得“因地制宜”的好莱坞导演和编剧为北美市场的成功加砖添瓦,当然为了能照顾到中国市场,这个导演最好懂中国文化。于是,娶了孔子后代的美国导演明可夫成了该片的导演。

  其实,从《功夫之王》的英文名称或者说本来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其要赢得北美市场的盘算。英文名称是《The Forbidden Kingdom》,直译是被禁锢的王国,本意要讲的是一个美国人在神秘国度的冒险故事。在电影中,详细交待猴王的来龙去脉、美国救世主等设定明显就是针对着北美市场。

  而至于中国市场,李连杰、成龙、袁和平(武指)、西游记(姑且算是这个题材,反正最开始的炒作也是从西游记开始的)这几个名词加在一起,票房想不上亿都难,所以电影内容的确没有必要倾向于国内的观众,只要做好宣传,如起个《功夫之王》之类的更能迎合国内观众心理的名称就行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