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企业公民:灾难中的成人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 17:41 《数字商业时代》

  作者 李二钢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让人久久无法从悲恸中走出。从震灾发生到举国哀悼,一周的时间里,我们的心灵被一次次地刺痛,又被一次次地感动。已经记不得多少次被眼泪蒙住了双眼,但永远会记住举国默哀的三分钟里,被肃穆与感伤凝固的时间和让人撕心裂肺的警报与鸣笛声。

  悲痛之中,让人感动的是社会各界一双双热情捐助的手。短短几天时间,捐款便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一时间,慷慨解囊援助灾区的企业们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起初是百万元的捐款,接下来是上千万元的追加。我们相信,在如此的灾难面前,没有一家企业会把捐款与自己的品牌战略、营销计划联系在一起,他们在为自己服务的社会尽一份应尽的社会公民责任,献出的是一份真诚的爱心。但是,随着灾情的严重性超过所有人的心理预估,社会各界捐款金额的不断增加,一些企业开始陷入公众与舆论的质疑之中。手机短信中流传的“黑名单”里历数了近十家企业,并将他们称为在中国发大财而不捐款的“铁公鸡”,在质疑声中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是王石和万科。因为公开表态“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万科内部慈善募捐,普通员工以10元为限”,王石遭到网民们的攻击甚至谩骂,被网民们称为“葛朗台”“冷血鬼”。

  如果换一个场合、换一个时机,王石关于捐赠的表述是十分理性的,也是很符合商业逻辑的。正如他所言: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是可持续的,慈善不能成为负担。但是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冷静、理性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捐款金额的大小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也不应该只是一台按照商业逻辑运行的冰冷机器。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需要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人性的光芒。与企业利益休戚相关的不只是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还包括身处的社区与整个社会。被公众与舆论质疑、攻击,是因为那些企业在灾难前的表现与社会公众期望存在相当的距离。在商业理性与人性情感之间,很多企业失去了平衡。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让所有的中国企业面临大考,企业公民、社会责任不再是理念,而是切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不仅表现在一次捐款、一次公益活动上,而是如何将企业公民的理念内化为企业常规的运营机制,日常的管理行动和每一位员工的行为。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股东利益最大化仍是他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是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将企业的利益与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震灾是大考,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这种“创伤性的习得”时间虽然短促,但学习的速度更快,记忆更加深刻。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